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 http: / / photo. / showpic.html" \l "blogid=503cb31d0100cq73&url=http: / / s5. / orignal / 503cb31dh673fd99a1d74" \t "_blank )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过程与方法:
归纳秦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遥远的历史和 “自己”联系起来,对历史有切身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注历史,思考历史,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的统一,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的分裂状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祖国”是每个炎黄子孙至高无上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我力图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秦统一的过程和亲巩固统一的措施,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再把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本课的难点的学习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排练课本剧,通过学生真情演绎的方法重现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的真谛。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1依据新课程标准,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的氛围。
2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讲述、比较、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
3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究,增强历史的思维能力。
学法:1课前自主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小组课前明确。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收集有关秦王朝的图片、文字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通过阅读分析图片、视频、文字资料,逐步培养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一定的理解,逐步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3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分析,小组合作中能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秦王扫六合》电视剧主题曲,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导入,创设历史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浓厚的思考氛围中设置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教师以红色字体标出本课重点,并以提问的形式予以强调。)
自学检测:
明确第9课《导学案》 “自主预习”疑难部分,时间2分钟。(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师生合作或小组合作明确《导学案》的内容)
<讲授新课>
秦灭六国
多媒体动态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及时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教师点拨:(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商鞅变法;(2)长平之战;(3)民心所向;(4)秦王素质;等等。
教师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43—45页内容,归纳为巩固统一,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七年级初学历史的实际情况,教师给予提示:从政治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军事及民族关系等四个方面思考。采用表格归纳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初步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不会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和老师后面的讲解记忆更为深刻,这是历史教学中实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1.欣赏历史短剧《朝会》,思考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千秋基业家。今与大家商议,国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更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我自称朕,朕还要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大臣: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上,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呢?
秦始皇: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李斯: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大臣二:皇帝,地方上应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正和朕意,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退朝。
2.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下图,试着解释图片内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教师点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的分封制,进一步比较区分:西周的分封制,按血缘的亲疏实行世袭制,秦朝的郡县制则是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引导学生结合王夫之的名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势之所趋,岂非礼而能然哉)归纳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的烦恼二:
1.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秦始皇出巡记》,学生结合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思考如何帮助秦始皇解决微服出巡中的遇到的困难。
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秦始皇决定要进行一次微服私访。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以前韩国的地界,韩国修了许多路障,韩国的道路只能供韩国的两辆车并行,大秦国的车辆大,发生了拥堵现象,秦始皇发怒了,立即传下旨意,命当地的县令尽快修路。
车队继续前行不久车队到了前楚国的都城,城市很繁华,他们就出去逛街。秦始皇看到了一个他没吃过的东西,叫大臣去买一斤来尝一尝。很快,大臣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说这里的商人不收他们的圆形方孔钱,他们只收本地的钱。秦始皇骂他蠢才,又派人去买,很快,大臣买了回来,另一大臣问一斤怎么这么少?这里的尺寸、斤两、升斗的标准和咱们那里都不同,买的东西就少了。
秦始皇大怒,要求回宫,车队回到韩国的地界又堵了。秦始皇问:“怎么道路问题还没有解决?是谁敢不服从我的旨意?”大臣回答:“回禀陛下,因为字体不同,咱们的字本地官员不认识,而微通晓各国语言的官员出差了,所以当地的县令不知道陛下下的旨意是什么意思,也就没修路了。”
秦始皇勃然大怒:“这样怎么行?一定尽快解决,解决不了,你们就等着砍头吧。”
2.师生共同认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的烦恼三: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2.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匈奴。
教师提供长城、灵渠的图片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了解秦长城的起止点以及灵渠等空间概念,明确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这两大工程,用同桌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合作学习中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出思想的火花,为接下来要讲的秦的疆域奠下基础;并用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看待修长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师由书中地域范围概括出秦朝疆域地理范围图示,让学生在小卡片上设计简单的秦疆域四至图, 既方便学生记忆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压缩历史信息的能力。
最后我采用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表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
措 施 影 响
政治上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上 统一文字:大篆—隶书
交通上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有利于出行方便。
军事上 修长城、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这种表格的形式使学生思路清晰,便于学生记忆,做到课上就能掌握知识点。)
<知识升华,感知历史>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我针对七年级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请你当评论家:说说你眼中的秦始皇。
教师讲述: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我们可以利用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巩固的措施来说明他是否是千古一帝;利用课外搜集的史料,焚书坑儒、严刑酷罚等史实来说明他是暴君,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史料补充: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思路引导,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地一分为二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耐人寻味的。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倡导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又不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所以我大屏幕出示李白和司马迁对于秦始皇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
<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完成课本配套练习集上第32页的选择题
当堂检测,(设计意图:使课上学习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起到一种“趁热打铁”的效果,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作业 】
上交作业:完成历史填充图册本课内容部分。
课外作业:读一篇有关秦朝的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以合字呈现,层次清晰,形象直接,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反思】
教师预期目标:
“秦朝一统天下”承接“春秋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层层探究疑难,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以四大情境,贯穿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举措,令学生身如其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思考的多样性。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比如教学过程中,度量衡现在的使用,让学生感悟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好的明天。
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虽然是不断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但问题大都有老师生成,学生自主产生的探究问题较少,新生成的问题不多,课堂的互动还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互动、探究中。
此外,在这节课,我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但课堂活动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每一个小组都发言,且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薄。
通过此次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到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学信息,重点是准确把握学情,正确选好信息,并运用好信息。
总得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精选材料,用好材料,很关键。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