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教学目标
1. 领略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2. 理解通感、比喻等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
清芬正气传当世——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后自己改名为“自清”。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字佩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
(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
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朱自清(1900——1948)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1、课文中哪几段是描写“荷塘月色”的?
2、以第4段为例赏析:
①写了什么
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
一是强化内容,增强情感表现力。
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动静结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动作、神情的模拟)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
形象、生动
引发联想
情感态度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本体、喻体的相似)
“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
“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形象、生动
引发联想
情感态度
“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月下荷花的特点:月光下白色荷花的耀眼(醒目)、繁多
“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玉案》
“一川”三句作答:
烟草连天,柳絮蒙蒙,梅雨绵绵,喻愁之铺天盖地,绵绵不断。
比喻的鉴赏
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2、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3、绵绵无尽的秋雨,就像我对你日日的思念。
形象——抽象
(神似,富于想象力,情感)
抽象——形象
(生动、具体可感,情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共同点: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
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通感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视觉转为感觉)
风来花底鸟语香
鸟抛软语丸丸落
间关莺语花底滑
听觉——嗅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4、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5、6两段经典语言欣赏
化静为动
色泽的形象;形象—抽象,重在感觉,朦胧、幽景
朗照——被淡淡的云遮住了,不能朗照
暗喻,神似,引人想象
语言鉴赏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虚实结合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嬉游 风流坦荡。
作者写尽荷塘之美,又联想江南采莲,是为了表现荷塘之美,观景之乐吗?
划出4、5、6以外段落中作者描写自己心理感受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早已无福消受了。
【10】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文眼)
“颇不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无福消受”体会这几句,概括一下本文的感情基调。
淡淡的哀愁
时 代 背 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少男少女们或无忧无虑,热情洋溢,或无所顾忌表达自我,他们直接、真诚、张扬个性,是自由的人。
月下的荷塘是作者暂时忘却现实的地方,是自由的所在,是心灵栖息地,精神桃花源。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心路轨迹:不静——寻静——得静——出静
明线:行踪
暗线:情绪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10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关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