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7 08: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杏坛图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此,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林: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董奉为医,但是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者愈种五棵杏树,病轻者愈种一棵杏树。几年后,杏树结果了。董奉又说,如果谁要买杏,不要钱,用谷子换。他用这些谷子接济贫乏者。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师 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 苏轼、苏辙。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作为领袖发起的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以“文以载道”为理论核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古文运动
韩愈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祭酒是同列中的首席、主管。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解题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
说:“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师说》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李氏子蟠
2.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①时,学于②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通:普遍。
于: ①被动,被; ①向,从。
嘉:赞许
贻:赠送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入学而不以学业为重,湎于游乐者颇多。
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
——《唐六典》
总理教育的国子祭酒也不过从三品,以下的学官官阶都比其所要教授的学生的祖父辈的官阶要低。因此,人们自然就会觉得拜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做老师,感到羞愧。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解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即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学者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
所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那些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惑①而不从师,其为惑②也,终不解矣。
惑:①v,有疑惑 ②n,疑难的问题
从:v,跟从,追随。
为:v,作为,成为。
解:解决。
乎 :①介词,在。②作“于”用,比的意思。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v,学习。
庸:疑问词,岂,哪。
年:年龄,生年。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所+v=名词结构,…的地方,…的人。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教师的职责:
你如何看待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合探究
第一层,授业,即教书。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教书匠)
第二层,传道,即育人。启人心智,导人向好。(教育家)
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老师,无时无处不在!
学习,随时随地都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的职能作用: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用来……的、
传授。通“授”
懂得
那,指示代词
他,人称代词
本来
知道、懂得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学习道理
岂,哪
因此
无论、不分
解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论证2: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v,超出
还,副词
一般人 普通人 \许多的人
n-v,低于,相差。
意动,“以…为耻”
...的原因
语副词,表揣度,大概
古今——纵向对比:圣益圣,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的
意动
adj,糊涂
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有的
(助其)学习
遗漏,舍弃
小的方面学习
“否”
提宾标志,不知句读,不解惑
其子——其身
择师——耻师 对比:未见其明
聪明,明智
自己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的人

如此,这样;表示引文、话结束或有所省略
相似
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学问道德水平
足够
地位高
近于阿谀
并列,不屑与之并列
竟然,表转折
比得上
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
地位低
恢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对比(怪)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身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解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永久的。
意动
类,辈
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句末语气词,罢了

研究
学问和技艺
举例论证——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超过
不一定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皆出于此乎
3.而耻学于师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不拘于时,学于余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故燕王欲结于君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积于今六十岁矣
1.爱其子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辍耕之陇上
10.君将哀而生之乎
倒装句式判断:
1.大王来何操?
2.夫晋,何厌之有?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莫之知也。
1.唯才是举
2.尚何芋是甘乎
1.夜以继日
2.臣是以无请也
1.何不试之以足
2.苛政猛于虎也
居庙堂之高
疑问句中代词或带疑问代词的短语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借助结构助词“是”把宾语提前。
倒装句式:
举 例
C22
1
1.大王来何操?
2.夫晋,何厌之有?
2
3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莫之知也。
1.唯才是举
2.尚何芋是甘乎
复习
规律
借助结构助词“之”把宾语提前。
介词“以”的宾语常前置。
倒装句式:
举 例
C22
4
1.宋何罪之有
2.师道之不复
复习
规律
5
1.夜以继日
2.臣是以无请也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用“之”后置定语。
倒装句式:
举 例
1
1.何不试之以足
2.苛政猛于虎也
2
3
1.蚓无爪牙之利
2.居庙堂之高
1.贪于财货
2.生乎吾前
复习
规律
代词,他的(它的)。
代词,他们。
代词,他。
代词,那,那些。
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
助词,表感叹语气,。
虚词用法:
举 例

1.爱其子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
助词,的。
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代词,他。
助词,表停顿语气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助词,的。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到……去。
第一人称代词,我。
虚词用法:
举 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辍耕之陇上
10.君将哀而生之乎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作出了什么论断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