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7 09: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那个字?

瞻前——
顾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 ,自号 ,私谥“靖节”,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末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 、 等。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诗歌大多描写 风光,风格 。
田园诗取材于 , 语言 ,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东晋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农村
清新、朴素、率真、自然
田园
田园生活
平淡自然、朴实
读作者——知人论世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政治动荡,门阀制度严重。潜曾祖陶侃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傒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理解内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注意:羁jī鸟 守拙zhuō 榆yú柳 樊fán笼 荫yìn 暧ài暧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那个字?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欣赏诗歌
从何处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樊笼尘网
官场
对官场的厌恶悔恨
情感
比喻
“尘网”“樊笼”比喻官场
“羁鸟”“池鱼”比喻自己
因何而归?
守拙归园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法适应世俗、同流合污
天性热爱山水、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和压抑
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园田是怎样的?
园田风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田园风光
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生动鲜明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田园风光
恬静优美
天然朴素
方宅
草屋
榆柳
鸣鸡
吠狗
炊烟
村庄
桃李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自然
宁静、闲适、喜悦
小结:
从何而归?
01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因何而归?
0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
03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去如何?
04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纳总结
《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闲适,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的向往。
“田园”在陶渊明的人生中意味着什么?
——与官场相对立的、真实、简朴的生活方式
爱丘山
弃官场
归园田
返自然
怎么看待陶渊明的“归田园”?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拓展延伸
杂诗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
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
骞(qian1):飞举的样子。
翮(he2):羽翼。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少有壮志,渴望有所作为。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不浪漫
很艰辛
时代与陶渊明
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
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
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
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隐田园是回归天性
“陶渊明的归去,并不是因为‘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而是因为‘世与我而相违’,纷纷扰扰的世道与他‘守拙’的内心格格不入,他的归隐,是忠于内心做出的选择。陶渊明的归去,不是‘渭水钓利、富春钓名’的别有所图,也不似‘以己为高洁,以世俗为污浊’的自傲自矜。他的归隐,是自然而然、真淳高洁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真淳的内心使他不愿苟且逢迎,他翩然走出樊笼,返归田园,让自己久受羁勒的心灵去往一个宁静恬淡的栖处。”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回归天性,坚守节操,独善其身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3、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穿越时空,只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碰撞,不存在孰是孰非,但想象要合情合理。
答案 (示例)
陶兄:
久仰你大名了,与您鸿雁往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曾为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所震撼,拜读大作,更深深地羡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您是位隐士,如菊一般,遗世独立,高洁雅致,气韵超逸;但是这样与世何益?何不如菊一般,不畏严寒迎风斗霜,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呢?
企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浊世中的一枝独秀的菊花。
不过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曹操顿首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