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转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3.列举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1.什么是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2.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有何特点?对其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3)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企业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
(2)产业转移主要的方式是直接投资建厂。 (√)
(3)产业转移一定是产业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
(4)企业都是将全部原料生产地向其他地区转移。 (×)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会发生变化
政策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教材思考]
1.为什么我国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的企业多为制鞋等企业?
提示: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热带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且当地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2.为什么新建工厂主要分布在亚吉铁路沿线?
提示: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利于原料的运入及产品的运出。
3.我国企业去埃塞俄比亚建厂主要受哪些政策因素的影响?
提示:我国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及埃塞俄比亚政府的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等。
[特别提醒] 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往往是劳动力因素。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时间 产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 日本开始向国外转移产业,推动东亚、东南亚持续、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世纪70年代 日本将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转移至东亚、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
时间 产业转移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转移
21世纪以来 中国中西部地区、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的承接地
将时间与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连线。
[特别提醒] 在区域的产业转移中,首先转移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源密集型,再就是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
(2)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国家或地区 影响
转出国或地区 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转入国或地区 缓解就业压力
[教材思考]
按照不同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的分工,发展中国家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应注重引进技术,加强研究,发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特别提醒] 国际产业转移虽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利的影响,但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会带来双赢。对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转移使其企业生产不断延续,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力,使其获取了更多经济效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后,淮北市为进一步促进集聚区内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在国家和省政策允许范围内,率先在皖北六市出台了落实该通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具体措施,并于2021年正式实施,预计,仅此一项,全年大工业客户就可节约用电成本1.7亿元。
问题1 (区域认知)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承接的主要是来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为什么?
提示:临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联系紧密。
问题2 (综合思维)淮北市对转移企业降低电价,对转移企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提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问题3 (综合思维)在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内投资办厂,管理部门会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反映了何种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提示:政策因素。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市场和政策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
↓
1.(2021·山东滨州高三模拟)2019年11月德国某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宣布,2020年4月份之前关闭其位于德国安斯巴赫和美国亚特兰大的两座利用高科技制造运动鞋的工厂,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生产运动鞋等产品。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吸引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建厂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
A.劳动力质优价廉 B.原材料丰富
C.科技发达 D.接近消费市场
(2)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技术交流 B.增加就业机会
C.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降低成本
(1)C (2)D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在美国亚特兰大建的工厂利用高科技制鞋,因此,美国吸引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建厂的主要区位优势是科技发达,C正确。第(2)题,与德国相比,中国和越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低,故德国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D正确。]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伊利集团是全国乳品行业唯一入选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多年来,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伊利在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陆续投建产业基地,并探索出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伊利在贫困地区建设产业基地注重群众的永久性脱贫,按照一般项目规划要求工厂设计使用时间长达30年以上,通过伊利的带动示范效应,让产业基地相关的种养殖、包装、物流运输等伙伴都共同来到了产业基地周边长期投资,助力困难群众拔掉“穷根”实现脱贫不返贫,进而实现永久性脱贫。
问题1 (区域认知)伊利集团到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建设产业基地,主要看中的优势是什么?
提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廉价丰富的劳动力。
问题2 (区域认知)伊利在贫困地区投建产业基地,对贫困地区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提示:提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贫困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对其当地劳动人口的流动有何影响?
提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劳动人口的流动。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2)“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1)A (2)B [第(1)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等,“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第(2)题,“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入将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缓解环渤海地区就业压力;产业转出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地理实践力——我国的产业转移路线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新一轮的区域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快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格局,为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为了能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图是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区位与交通
C.优惠的国家政策 D.丰富的劳动力
(2)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 )
A.仪器仪表制造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与服装制造业 D.钢铁工业
(3)为了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
C.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
(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强竞争力型的是河南省和湖北省,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都不具有优势,但是河南省和湖北省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凭借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最强。第(2)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其主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如家电组装),故主体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选项中只有纺织与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3)题,西部地区科技力量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符合实际,A项错误;西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其传统工业规模不大,无须压缩,B项错误;中西部资源都较为丰富,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是缩小西部与中部经济差距、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可行方法,C项错误;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来增强竞争力,D项正确。]
本题组以我国目前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状况为背景,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产业转移的调查了解,系统考查了产业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要求。在我国的东西部产业转移中,东部地区借助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机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促进了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和利润。2.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转移原料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原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升级转型。4.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题组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据此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 ③填补3D产业空白 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D [第1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市场广阔,获得的利润高,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市场广阔,D项对。劳动力、人才技术、政策有重要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C项错。第2题,美国多家特效企业移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①对。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迁入,需要劳动力少,不能缓解“民工荒”问题,②错。北京在此之前有3D产业,③错。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④对。]
题组2 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2021·四川德阳高三二诊)近几年,部分国外企业考虑把工厂从中国搬到越南、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其中一家运动服饰生产商表示,现在的柬埔寨相当于25年前的中国。另外有公司调查发现,中国仍是做生意的高效率的好地方。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部分国外企业从中国迁出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成本 B.土地成本
C.环境成本 D.政策变化
4.与柬埔寨等国相比,当前在中国做生意效率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数量多 B.土地面积广阔
C.基础设施完善 D.科技力量雄厚
3.A 4.C [第3题,运动服饰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很大。越南、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均为经济比中国落后的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工资水平也很低,所以部分国外企业从中国迁出工厂主要是因为别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故A项正确。第4题,柬埔寨的劳动力数量也比较多,故A项错误;土地面积广阔不是影响做生意效率的因素,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基础比柬埔寨好,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所以当前在中国做生意效率仍较高,故C项正确;科技力量不是影响做生意效率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题组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6.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B 6.B [第5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6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教材P76节首问题
提示: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地因劳动力价格提升而不断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转移,而现在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
教材P81~82活动
提示:1.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原料丰富;新疆提供了接纳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新疆的劳动力廉价;“一带一路”建设使新疆具有对外贸易的便利优势。
2.可为东部地区腾出发展的空间,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面临着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水资源短缺等困难。当地政府应大力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节水技术等。
PAGE
11(共68张PPT)
第三节 产业转移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原生产地
发达
欠发达
国内
国际
生产成本
√
√
×
×
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
国际市场
市场广阔
产业承接地
间接干预
政策
服务水平
国际经济形势
运输成本
钢铁
东南亚
东部沿海
马来西亚
越南
缅甸
产业
生产要素
经济结构
产业升级
工业化
优势条件
就业机会
失业人口
就业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20世纪60年代越南、柬埔寨(服装、制鞋)
20世纪7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家电、服装)
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纺织
21纪以来
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钢铁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分/法技/巧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
和地区
家和欠发达地区
国内生产要素集
加快经济结构调
中到新兴产业
促进区域
为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
整,缩短产业升
级时间,加快工
创造条件
调整
化进程
发展处于开发期
发展处于成熟
和增长阶段的产
促进区域
期或衰退阶段
业,进行产品的
产业分工
的产业,从事
设计和组织营销
与合作
产品加工
污染产业移出
接受污染产业,
环境质量改善,
改变区域
环境污染加重
区域景观变化
地理环境
区域景观变化
随着产业移出
国内就业机会
改变劳动
大量产业移入
减少,失业人
力就业的
就业机会增邡,
增加
空间分布
缓解就业压力
企业层面
政府层面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东部地区
扩展市场
淘汰落后产业
推力
区际产业转移
拉力
力
中西部地区
壮大经营规模
扩大经济总量
扩展产品市场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综合思维)3.分析西气东输案例,掌握不同类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特点。(区域认知)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2.我国为什么实施西气东输工程?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调配原因: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2.调配背景
3.资源调配与区域发展
项目 内容
调配前提 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交通运输、政策为保障条件,在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影响因素 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
调配目的 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主要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资源跨区域调配能有效解决产品生产和消费空间不匹配问题。 (√)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均衡分布。 (×)
(3)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一定出现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
(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
将资源调配工程与对应的主要输出地连线。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输出地和输入地
(1)输出地:新疆和中亚。
(2)输入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主要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我国总体状况 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
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不匹配 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 使用占比 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 60%以上 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对交通运输造成压力
天然气 3~6% 清洁,污染小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①我国陆上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
影响西气东输主干线走向的因素
影响西气东输主干线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如地形、地质、河流、补充气源地等,而城市的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市场消费量,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教材思考]
从1980年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
提示:从1980年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煤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其他能源消费比重也不断上升。
[特别提醒]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不是新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2)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2)为沿线区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教材思考]
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发展?
提示:不应该。因为维持适当的低价位可以拉动消费、扩大市场,有利于西部天然气资源的长期稳定开发利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没有影响。 (×)
(2)西气东输解决了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
(3)西气东输工程会拉动东、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4)西气东输管道建设对沿线地区的经济、环境影响不大。 (×)
(5)西气东输促使了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
我国区域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图甲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图乙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丙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甲,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比状况。分析我国西气东输的原因。
提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总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是西气东输的原因。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根据图乙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提示: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3 (综合思维)根据图丙回答天然气资源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崎岖不平,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落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工农业发展落后,市场需求量有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国家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
(2)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
西气东输工程的区位条件
1.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塔里木盆地是主要气源地,可确保稳定供气30年;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为补充气源地。
(2)技术保障:已建立了地质勘探、开发、输送、炼制及辅助生产和生活等基本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能够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
(3)市场广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利用天然气的空间广阔。
2.不利条件
(1)管线长:输气距离远,管线长,工程量大。
(2)地形障碍:经过不同的地势阶梯,地势起伏大,地貌复杂。
(3)河流障碍:多次跨越河流,工程艰巨。
(4)环境脆弱:经过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1.我国天然气资源在西部地区分布非常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
B.改善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
C.发展西部地区的油气工业
D.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 ②西部人口少,工农业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量油气田的生产和外运需要 ④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 ⑤中西部地区地貌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不再开采石油、天然气
B.东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量递减,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C.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将会成为我国开发的重点
D.西部地区将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供应资源日益短缺的东部地区
(1)D (2)A (3)A [第(1)题,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在西部,且东部地区能源缺乏,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资金、技术,且对能源需求较小,这些都制约了其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第(3)题,实施了西气东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但对于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仍需要加大开发力度才行。]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据悉,到2020年年底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吉安至福州段已为革命老区累计输送天然气31.4亿立方米,仅2020年输气量就达9.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革命老区天然气需求压力,推动了赣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助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可推动赣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
提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因此可以使能源结构优化。
问题2 (区域认知)西气东输对西部生态有何影响?
提示:有利: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利于改善西部环境。不利:管道建设中容易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加剧生态恶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提示:从全国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资源从西部输送至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中央政府提供更高的税收;中央政府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思路
(1)从不同区域进行分析
角度 影响
对调出区 有利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不利 面临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对调入区 有利 缓解了当地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改善了大气质量
不利 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对沿线地区 一般而言,运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2.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工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2)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1)C (2)D [第(1)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能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2)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人地协调观——南水北调工程:南来之水润北国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是城市主干道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每隔2分钟一班的地铁呼啸而过,运送着往来的乘客。而就在这站台下方3.67米处,暗藏着一项巨大工程,它横跨长安街,将奔腾千里的长江水经此引入团城湖,让北方万千百姓因此喝上了干净充沛的南方水源,在北京,每10杯水中有7.5杯是“南水”,这正是被称之为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见下图:
读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工程路线图,回答(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2)下列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北方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B (2)D [第(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第(2)题,大量调水,汉江水量减小,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引起的;中线工程对海河流域影响不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会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组通过对南水北调线路分布图的分析,考查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状况及该工程产生的影响等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要求。南水北调中线自南向北可自流输水,但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调水量少,需开挖输水通道,工程量较大,但南水北调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且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资源需求量大,但资源相对短缺,而另一些区域资源丰富却供大于需,因此必须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2.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可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也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并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3.我国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的需要,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4.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可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题组1 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2021·湖南株洲高二期末)下图为四地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2.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1.C 2.D [第1题,从图中可知,①地资源储量小,需求量小;②地资源储量大,需求量小;③地资源储量小,需求量大;④地资源储量大,需求量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能源资源贫乏,图中③地符合这一特征。第2题,②地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资源供大于求;③地资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最有可能产生②→③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
题组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区域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西气东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调配工程。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且分布稀疏
B.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对外开放程度低
C.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4.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线工程缓解了长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
B.二线工程可能降低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C.三线工程的能源输送方式为铁路运输
D.三线工程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
3.C 4.A [第3题,读图可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为上海,上海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4题,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西部地区来说增加了就业机会,对输入区来说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减轻了大气污染,促进了经济发展,三条线路均为管道运输。]
题组3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8年12月30日凌晨,西气东输三线长沙支线工程全线开始进行氮气置换,实现了新管线与正在运行的忠武线潜湘支线管道的连通。这标志着国家“天然气互联互通”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三线长沙支线工程完工。来自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将惠及长沙及其附近地区的民众。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就业机会
D.不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6.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长沙及其附近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剧环境污染 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D 6.C [第5题,西气东输对于能源调出地中亚地区来说,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故选D。第6题,西气东输对于能源调入地来说,能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当地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能源短缺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故①③④项正确。]
教材P69节首问题
提示:(1)我国华北地区人口、城镇较密集、耕地数量多,但人均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短缺;而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还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教材P73活动
提示: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风沙活动频繁、水资源严重缺乏,不利于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2.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新疆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对能源需求少,这些都制约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教材P75活动
提示:1.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位于东南信风带上,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而西侧是背风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
2.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的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农业区,但年降水量稀少,气候干旱,修建雪山调水工程可将东部的水调至西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和发电,缓解墨累河流域缺水现状。
3.①为城市提供饮用水和电力;②有效缓解了农牧业发展的缺水问题;③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生态用水。
PAGE
13(共78张PPT)
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生产和消费
可达性
调配
行政指令
资源
最大化
经济效益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
×
×
×
珠江三角洲
新疆
不匹配
经济优势
开发利用
酸雨
3~6%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鄂尔多斯
东部
西部
一带一路
资源优势
基础设施
能源紧缺
消费结构
经济
基础设施
大气质量
资源
经济、技术
发展潜力
×
×
√
×
√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自然区域分资源区产品的生产地具
资源布不均资源区有一定的
需进行
资源跨
区域调
区域发展水平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配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而
发展不平衡
南水北调中线
山西、陕西、内蒙古
西气东输
长江三峡和金沙江
北煤南运
丹江口水库
西电东送中线
新疆地区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知/识/拓/展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水|中线干渠全长
北京☆
北|1277米
输
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示意图
保定天津
水/石家庄
总形台
邯郸
黄
安阳
河
鹤壁
焦作/新线
郑州
渠。许昌
明渠
涵管
平顶山
穿黄工程
南阳
丹江口水库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举例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必要性。(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黄河调沙减淤的背景及措施。(区域认知)3.实例分析,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水资源的协作开发?2.黄河调沙减淤的实施背景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3.如何调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概述
(1)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2)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特点
3.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
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4.协作开发的措施
河段 措施
上游地区 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
下游区域 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全流域 对全流域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市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
河长制可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教材思考]
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提示: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流经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两岸支流不能汇入,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提示: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冬季封冻,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出现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水资源不足。 (×)
(2)流域具有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 (√)
(3)河流上游区域主要做好保护水源地、水土保持等工作。 (√)
(4)经济补偿制度是对河流上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下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 (×)
(5)河长制能彻底解决流域水资源开发出现的问题。 (×)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1)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2)存在问题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非常多。
②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黄河一年四季含沙量都很大。 (×)
(2)中游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
(3)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有害无利。 (×)
(4)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
2.目标
3.主要措施
(1)对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①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②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教材思考]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地理背景
(1)径流量少: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
(2)需求量大: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水量不断增加,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
2.调配措施
时间 措施
1999年开始 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2009年 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3.调配成效:基本保证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特别提醒] 黄河出现断流会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地区出现地下水咸化现象,进一步破坏地下水环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黄河从水量、长度看都是我国第二大河。 (×)
(2)黄河流域面积是长江流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
(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河断流发生的季节是夏秋季节。 (×)
(4)黄河水量调度年供水量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 (×)
(5)目前,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
流域内部的协作开发与治理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问题1 (区域认知)参观黄河的壶口瀑布,我们看到的是近似于泥汤的河水咆哮而下,让人震撼,河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入河泥沙较多,河水浑浊。
问题2 (综合思维)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该地区的农业耕作时应如何去做?
提示:改进耕作方式,尽量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将会趋于减少,其依据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效;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拦截了大量泥沙。
1.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河流的利用方式(经济效益):修建大坝、水电站、船闸等水利工程,具体利用方式如下:
供水 建坝蓄水,保证农田常年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养殖 库区发展水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防洪 湖泊、水库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
发电 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航运 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旅游 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流域的综合开发往往是以河流开发(河流开发普遍以梯级开发为主)为核心,并带动流域各种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从而促进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生态得以保护、环境得以改善,如下表所示:
农业 结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
工业 结合矿产资源及廉价电力优先发展高耗能工业
旅游业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旅游业
(3)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植树保护 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水源利用 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土地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土地生态
2.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这是水土流失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3.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4.对黄河下游的调沙减淤措施
(1)通过修建水库,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减淤的目的。
(2)利用水库蓄水,适时放水,人为制造可控洪峰,对下游河道实施冲淤,将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1.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1)~(3)题。
甲 乙
(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
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
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
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
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1)B (2)A (3)C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不宜扩大耕作业规模;彻底治理水土流失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轮荒耕作制度不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第(2)题,农业技术措施主要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地区,发展种植业,读图可知,图中①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第(3)题,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会使得坑中水溢满时,由上向下流动,分散水流,减弱径流的冲刷力,避免水土流失。]
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2020年12月份,水利部发出通知,暂停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超载地区包括干支流地表水超载的6省区13个地市和地下水超载的4省区62个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部分地区水资源超载问题突出,通知明确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和脱贫攻坚项目用水需求,以及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可以继续审批新增取水许可,但需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
问题1 (区域认知)国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叫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河流域面积较广,但径流量较少,而流域内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较多,人水矛盾较为突出;且流域内水资源存在无序利用、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看,黄河沿岸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提示: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工业生产中的不合理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状况,其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工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其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易导致水污染。
1.流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1)流域水资源状况
流域水资源丰富程度主要看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说明水资源丰富;径流量小,则流域水资源贫乏。
(2)流域内水资源供给状况分析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给状况主要看流域内水资源的需水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流域的需水量则取决于流域内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状况。人口、城市密集,产业发达,则水资源需求量大,则会表现出水资源紧张状况。
此外流域内的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3)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整个流域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三个方面:保障水量、保护水质、提高水效。
核心 具体内容
保障水量 (1)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2)保障流域生态健康对水资源的需求(3)实现流域水资源区域间、产业间的科学分配
保护水质 (1)治理水土流失导致的“水浑”(2)治理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水污染
提高水效 (1)提高产业用水效率(2)提高居民生活用水效率
2.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措施 黄河流域的具体做法
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为流域水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1)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体系(2)实施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3)推动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减少对流域水环境的污染 (1)对传统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2)注重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实施节水技术的集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强化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3)多种措施并举,推动城乡生活节水
2.《瞭望》杂志曾报道: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水质变清态势。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水质变清的原因可能有( )
①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
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
④退耕还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黄河水质变清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加剧华北平原土壤的盐碱化
B.入海口有可能出现咸潮
C.河口滩地增长速度变缓
D.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1)A (2)C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A对。第(2)题,黄河水质变清,说明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河流入海口的泥沙沉积减少,河口滩地增长速度会变缓,C对;华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的灌溉和蒸发量大有关,与水质变清无关,A错;当入海淡水不足时会引发咸潮,与黄河水质变清无关,B错;水质变清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关系不大,D错。故选C。]
区域认知——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此外,人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过程,引发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长江流域示意图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3)下列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1)A (2)C (3)B [第(1)题,由图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A项对;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B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聚落,因此汛期不可能大量蓄水,C项错;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凹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D项错。第(2)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第(3)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项错;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B项对;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C项错;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项错。]
本题组借助荆江河段的防洪治理,系统考查了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要求,长江荆江河段地处平原地区,河道曲折,洪涝多发,通过裁弯取直,加固堤坝,设置分洪蓄洪区等措施,有效地防御了洪灾,促进了该区域的持续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流域是指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流域内的水资源具有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2.流域内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必须进行协作开发和统筹管理。3.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是含沙量大,源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严重,而其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具有“易淤、易决、易徙”的特征。因此,侵蚀区应减少入河泥沙量,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4.黄河径流量少,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人水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对流域内水资源统一调配,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题组1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下图表示某河流流域范围,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2.要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及其流域的优势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区域河段宜开发水电
B.Ⅱ区域河段宜引水灌溉
C.Ⅰ区域内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D.Ⅱ区域内宜发展耕作业
1.D 2.C [第1题,图示流域内Ⅰ区域位于河流上游,地形主要是山地,Ⅱ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形主要是平原,造成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Ⅰ区域为山地,Ⅱ区域为平原。为防止水土流失,Ⅰ区域宜大力发展林业,且该区域河流落差大,因此宜开发水电;Ⅱ区域地形平坦,宜引水灌溉,发展耕作业。]
题组2 黄河的调沙减淤
下图为黄河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年均排沙比(河段出口年均排沙量与河段入口年均来沙量之比)与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河流含沙量与河流流量之比)关系图。据图完成3~4题。
3.为使花园口至利津河段不淤积,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应至少在( )
A.0.007以下 B.0.012以下
C.0.022以上 D.0.032以上
4.该河段来水量增加,必定导致( )
A.河段含沙量减小 B.河段排沙比减小
C.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增大 D.利津站排沙量增大
3.B 4.D [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要想河段泥沙不淤积,则排沙比应≥1,根据图中排沙比和来沙系数的关系可确定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应小于0.012。第4题,该河段来水量增加,河水的搬运能力增强,该河段含沙量会增加,排沙量也应随之增大,该河段排沙比与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变化不大。]
题组3 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千百年来,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中华儿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频繁出现断流,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沿岸地区城乡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而且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据此完成5~6题。
5.黄河出现断流的河段主要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6.近年来,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且断流的河段也有所移动,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下游用水增多
C.上游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降水量减少
D.地壳运动频繁
5.C 6.C [第5题,黄河下游几乎没有支流汇入,且沿岸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断流最为严重。第6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黄河上游的植被面积大量减少,水土大量流失,气候条件逐渐恶劣,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上移。]
教材P60节首问题
提示:(1)流域具有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并且流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所以需要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统筹管理。
(2)河长能协调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教材P65~66活动
提示:1.荷兰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莱茵河污染的危害最严重。
2.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而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
3.行政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
经济手段:各国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
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教材P68活动
提示:1.兰州到头道拐河段: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全流域;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比例低于全流域;生态用水比例略低于全流域。
三门峡到花园口河段:农业用水比例明显低于全流域;工业用水比例远高于全流域;生活用水、生态用水比例略高于全流域。
2.(1)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技术。
(2)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农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3)加大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4)严格控制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5)提高对被污染水体的治理。
(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7)增加生态用水的比例,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
PAGE
13(共79张PPT)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分水岭
湖泊
灌溉
航运
水质保护
水土保持
生态保护
市局规划
水污染防治
×
√
√
×
×
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
缓慢
×
√
×
×
泥沙量
淤积
水土保持
封山育林
等高线
梯田
调水调沙
密集
多
需水量
断流
黄河水利委员会
年度调整
枯水
×
√
×
×
×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流域内部的协作开发与治理
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流域是通过相互连接和影响
强
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