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阶段提升课
1.宏观思路:本章讲授的是自然灾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借助“资料”,即灾害的实例,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学习的重点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成因分析。在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后,注重分析避灾、防灾的措施,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具体种类很多,教材主要选取我国最常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中选取的是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地质灾害中选取的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于自然灾害主要从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侧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数理分析 自然灾害每年都在发生,注意选取一些典型的灾害,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1998年长江洪水、2020年暴雨灾害等分析其形成原因,认识灾害的关联性
过程推理 结合我国气候和地形、地质特征、探究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灾害演习、模拟演练及参观调查等方法,掌握灾害来临前、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等防灾措施,增强防灾技能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2021·嘉兴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区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
(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__________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________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____________。
(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段符合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2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第(2)题,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第(3)题,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
答案:(1)③ 两 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
PAGE
3(共10张PPT)
阶段提升课
第三章
知识体系·思维建模
【复习指导】
1.宏观思路:本章讲授的是自然灾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借助“资料”,即灾害的实例,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学习的重点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成因分析。在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后,注重分析避灾、防灾的措施,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具体种类很多,教材主要选取我国最常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中选取的是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地质灾害中选取的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于自然灾害主要从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侧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数理分析 自然灾害每年都在发生,注意选取一些典型的灾害,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1998年长江洪水、2020年暴雨灾害等分析其形成原因,认识灾害的关联性
过程推理 结合我国气候和地形、地质特征、探究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灾害演习、模拟演练及参观调查等方法,掌握灾害来临前、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等防灾措施,增强防灾技能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对点训练】
(2021·嘉兴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区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
(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__________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________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____________。
(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段符合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2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第(2)题,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第(3)题,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
答案:(1)③ 两 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常见类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1)原因:地质构造运动构造地震
火山喷发火山地震
人类活动诱发地震
(2)主要分布:世界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危害。
直接损失 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遭破坏
间接损失 火灾、爆炸、瘟疫、放射性污染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
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
(2)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掩埋房屋,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地表覆盖。
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旱灾:
(1)成因:降水少且供水能力不足,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害。
(2)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华北地区以春旱为主,华南、西南地区以冬春连旱为主,江淮地区以伏秋连旱为主。
(3)危害: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害,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2.台风:
(1)成因: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台风在中国的时空分布:
①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②台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夏秋季节,1-4月无台风登陆;5-6月杭州湾以南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主要影响在长江口以南。11、12月中国仅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3.洪涝灾害:
(1)成因: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形成洪灾;排水不畅,雨水淹没农田、村庄、城市形成涝灾。
(2)分布。
从气候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地势低洼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危害:①淹没农田→农作物减产。
②冲毁、淹没村庄、道路等→人员伤亡。
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洪涝灾害损失增大。
四、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1.海洋灾害:
(1)成因:→风暴潮、灾害性海浪
海底地震→海啸
(2)分布:我国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3)危害:
2.生物灾害:
(1)包括虫害和鼠害。
(2)危害:①农作物受损,农业减产。
②危害森林、草场资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震只发生在陆地上,海洋上不会发生地震。 ( × )
2.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
3.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 √)
4.地面建筑物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填写图中的地震构造
A震源,B 震中,AB为震源深度;BC为震中距,D为等震线
2020年8月10日以来,四川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过程,8月15日,四川省气象台的暴雨预警级别先后从蓝色连升三级为红色。新一轮强降雨造成涪江、沱江等31条川内江河陆续出现超保证超警戒水位洪水。
(1)四川省的暴雨会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提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类活动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试分析原因。
提示: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进而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但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填写我国旱灾的季节分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台风中心风力最大。 ( × )
2.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由强风引起的。 ( × )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 √)
4.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 √)
5.台风对人类的影响有害无利。 ( × )
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 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
提示:不一定,只有洪水溢出或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只与降水量大有关。 ( × )
2.我国西北地区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 × )
3.我国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 ( √)
4.洪涝灾害只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 × )
能力一 分析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我国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特别提醒】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道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综合思维: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势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显示 (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负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2)从乙图可知 (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发生滑坡面积百分比最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也会出现滑坡。第(2)题,直接根据乙图判断,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021·郑州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
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
【补偿训练】
下图为“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据此完成 (1)、(2)题。
(1)图中灾害类型是 (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据图可排除A、D项,图示地质灾害没有发生在河谷处,没有流水的参与。滑坡是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符合图示。第(2)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具有突发性。与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与季节关系不大。
能力二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析
1.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和影响:
(1)自然原因。
因素 主要影响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2)人为原因。
因素 主要影响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特别提醒】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塞;占用河道;入海口狭窄。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植被覆盖率低。
3.干旱灾害:
(1)发生机制。
(2)地区差异。
分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东北地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华北地区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地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地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知识拓展】旱灾与干旱
并非所有的干旱都引起旱灾,一般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才可以称为旱灾。例如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的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可以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的气候,所以此地一般的干旱不能称作旱灾。
2019年7月下旬以来(7月21日至11月1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江西中东部地区偏少八成以上;七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2℃,湖北东部的部分地区偏高2~4℃;七省区域平均气温为24.2℃,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安徽为第三高,福建、江苏为第四高。下图为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图。
(1)描述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干旱程度空间分布规律。(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从长江流域向南、向北逐渐减轻;长江流域干旱程度最重;北部边缘正常无旱。
(2)2019年7月下旬以来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
提示:降水较正常年份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加剧;干旱持续时间长,程度不断加重。
(2021·青岛高一检测)下图为美国本土某种地理现象的多发时间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理现象可能为 ( )
A.降水 B.洪水 C.火灾 D.沙尘
(2)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则该地前一年冬天 ( )
A.降水偏少,气候偏暖
B.降水偏少,气候偏冷
C.降水偏多,气候偏暖
D.降水偏多,气候偏冷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美国五大湖沿岸、西部高原不具备早春降水多的特征;西部沿海冬季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火灾发生频率低;西部沿海冬季降水多,沙尘发生概率低;结合美国气候特征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理现象可能为洪水。第(2)题,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说明融雪量大,即该地前一年冬天有较多的降雪没有融化,表明前一年冬天降水(降雪是降水的一种)偏多,且气候偏冷;降水偏少,积雪少,不易形成洪水;降水偏多,气候偏暖,在上一年冬季雪就会融化。
(2021·广州高一检测)2020年6月1日至7月12日,长江流域的平均降水量为403mm,较常年同期偏多49%,也超过了2016年的395mm和1998年的358mm。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大、历时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
B.副热带高气压在华南地区时间长
C.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
D.长江流域受热带低压影响时间长
(2)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很高,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支流众多,地势低平 B.河流含沙量大
C.台风影响,暴雨较多 D.过度围湖造田
【解析】(1)选B,(2)选A。第(1)题,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大、历时长的主要原因可以结合夏季风分析。根据雨带移动规律,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时雨带北移速度快,常造成南旱北涝,与实际不符;副热带高气压在华南地区滞留时间长,江淮准静止锋长时间滞留江淮地区,造成降水持续时间长;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此次洪灾的主要原因;长江流域梅雨是受锋面系统影响,不是热带低压气旋系统影响。第(2)题,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很高,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支流众多,汇水量大,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造成水位上涨;长江含沙量较黄河小,河流含沙量大不是主要原因;受准静止锋影响,暴雨较多;过度围湖造田是人为原因。
【补偿训练】
(2021·杭州高一检测)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下图为我国多年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东南沿海与华北平原是我国干旱等效频度最高的两个地区,但原因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 ( )
A.降水总量不同 B.农业结构不同
C.经济水平不同 D.发生季节不同
(2)根据干旱等效频度的分布特点,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向是 ( )
A.西北地区最低,有利于多汁牧草种植
B.浙江频度较低,有利于发展水田农业
C.云贵高原较高,应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D.华北平原最高,农业灌溉设施投资大
【解析】(1)选D,(2)选D。第(1)题,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干旱等效频度高主要是因为该地区降水稳定程度较差,易引发干旱。因此,干旱等效频度高低与当地降水总量、农业结构、经济水平关联度不大;东南沿海与华北平原是我国干旱等效频度最高的两个地区,均是降水季节性变化较大地区,易引发干旱,两区主要差异表现在发生季节不同,东南沿海旱情主要在夏季,华北地区旱情主要在春季。第(2)题,西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低,是因为该地区本身气候干旱,旱情危害少,所以并不适合种植多汁牧草;浙江干旱等效频度低,只能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好,而水田农业的发展需要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等,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云贵高原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发展的是水田农业;华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高,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差,因此需要建设农业灌溉设施,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稳定。
能力三 台风灾害分析
1.台风形成的条件:
(1)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2)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3)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合适的纬度,以10°~15°最为合适。
2.台风的利弊:
(1)危害。
①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②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③巨浪: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3.台风及影响:
台风多发的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的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的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知识拓展】飓风、台风和龙卷风的区别
(1)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中心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被称为“飓风”;印度洋上则称为“旋风”,统称“热带强烈风暴” 。
(2)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淆。龙卷风是一种相当猛烈的天气现象,由快速旋转并造成竖立中空管状,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还在于它的形状。
根据厦门气象局数据,2020年七月厦门71年来首次“空台”,而进入八月份,台风排着队接踵而来。8月10日11时,刚生成的台风“米克拉”直奔福建而来,很大可能从厦门登陆。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1)描述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区域认知: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 (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易造成严重损失。
(2021·武汉高一检测) 在西北太平洋,9—11月生成的台风通常称为秋台风,其强度强、危害大,甚至可形成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这种现象在大西洋、印度洋极少出现。此时, 影响台风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下表为1949—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统计。据此完成(1)~(3)题。
项目统计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个数 815 792
超强台风个数 148 222
超强台风百分比 18.2% 28.0%
(1)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可能是 ( )
A.广东 B.浙江 C.江苏 D.山东
(2)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强度强、危害大的原因是 ( )
A.登陆频率更高 B.源地水温较高
C.冷空气势力弱 D.海面摩擦力小
(3)与形成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
A.海流速度 B.海水深度
C.海水盐度 D.海域面积
【解析】(1)选A,(2)选B,(3)选D。第(1)题,秋季,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东退南移,受其影响,秋台风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广东受其影响最大。第(2)题,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的海水温度偏高,积累更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读图可知,秋台风比夏台风登陆频率低,此时冷空气势力增强;海面摩擦力不会随季节而发生改变。第(3)题,西北太平洋海域面积广阔,若海水温度偏高,易造成双台风、多台风现象多发。海流速度、海水深度、海水盐度和台风发生关系不大。
(2021·龙岩高一检测)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大气做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伴有狂风和暴雨。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是 ( )
A.风暴潮 B.海啸 C.洋流 D.潮汐
(2)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 (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涝
【解析】(1)选A,(2)选D。第(1)题,飓风经过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是风暴潮。海啸是海底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是天体引潮力引发的海水运动,洋流的成因主要有风、密度差异等。第(2)题,飓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最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水平1)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震中位于图中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d处称为 ( )
A.震源 B.震中 C.震级 D.烈度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地面在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第2题,图中d处为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为震源。
(水平2)2019年南京市茶叶生产受灾严重。经调查了解,成龄茶园丘陵向阳岗坡地受灾严重,幼龄茶园成片萎凋和枯死。下图为南京2019年1-10月逐月降水量分布和距平百分率。读图完成3、4题。
3.今年南京茶园受灾严重,最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
A.寒潮 B.台风 C.洪涝 D.旱灾
4.茶园向阳岗坡地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强度大 B.蒸发旺盛
C.降温幅度大 D.土壤渍水
【解析】3选D,4选B。第3题,由图可知,2019年3月后的逐月降水量小于逐年平均降水量,据此推断出2019年南京全年降水较少,且当地蒸发旺盛,最易遭受旱灾。第4题,阳坡气温比阴坡气温高,阳坡蒸发旺盛,遭受旱灾更为严重。
(水平1、2)2020年8月27日8时,台风“巴威”在中朝交界处登陆北上,对我国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下图示意“巴威”路径概率预报图,据此完成5、6题。
5.“巴威”台风形成后主要移动方向是 ( )
A.向西 B.向东 C.向北 D.向南
6.“巴威”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有 ( )
①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破坏沿海基础设施
③农作物易遭受冻害 ④城市积水严重,影响交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5选C,6选B。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巴威”台风形成于台湾以东洋面,然后向北移动。第6题,台风不会带来降温,农作物不会遭受冻害,③错。①②④对。
7.(水平1、2)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5-6日 √
7-8日 √
9日 √
10-11日 √
12-14日 √
(1)结合图示,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此次发布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地。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8月11日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
答案:(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
PAGE
19(共70张PPT)
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指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
(1)要有_______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_________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常见类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灾害和生物灾
害等。
自然界异常变化
自然界
遭受损害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1)原因:地质_________ 构造地震
_____喷发 火山地震
人类活动 诱发地震
(2)主要分布:世界主要地震带是_________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危害。
直接损失 建筑物倒塌和损坏,___________、管道等基础设施
遭破坏
间接损失 火灾、爆炸、瘟疫、放射性污染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构造运动
火山
环太平洋
交通、通信
2.滑坡:
(2)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_____和贵州等省,_________、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掩埋_____,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地表覆盖。
四川
黄土高原
房屋
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旱灾:
(1)成因:降水少且供水能力不足,对生态系统和_____________造成损害。
(2)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华北地区以_____为主,华南、西南地区以_____连旱
为主,_________以伏秋连旱为主。
(3)危害:对_________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害,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人类生产生活
春旱
冬春
江淮地区
生态系统
2.台风:
(1)成因: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___级及以上的热带
气旋。
(2)危害。
12
(3)台风在中国的时空分布:
①主要集中在中国的_________地区,其中海南、_____、_____、台湾和浙江沿海
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②台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_____季节,1-4月无台风登陆;5-6月杭州湾以南均有受
台风影响的可能;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主要影响在长江
口以南。11、12月中国仅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3.洪涝灾害:
(1)成因:_____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形成洪灾;排水不畅,雨水淹没农田、村庄、
城市形成_____。
东部沿海
广东
福建
夏秋
大雨
涝灾
(2)分布。
(3)危害:①淹没_____→农作物减产。
②冲毁、淹没村庄、道路等→人员伤亡。
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洪涝灾害损失_____。
从气候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
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的地势低洼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_____。广大
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季风气候区
河流中下游
东部季风
平原
农田
增大
四、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1.海洋灾害:
(2)分布:我国多集中在_____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东部
2.生物灾害:
(1)包括_____和鼠害。
(2)危害:①农作物受损,农业减产。
②危害森林、草场资源。
虫害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震只发生在陆地上,海洋上不会发生地震。 ( )
2.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3.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 )
4.地面建筑物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
×
√
√
【填图绘图】
填写图中的地震构造
A_____,B _____,AB为_________;BC为_______,D为_______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实践探索】
2020年8月10日以来,四川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过程,8月15日,四川省气象台的暴雨预警级别先后从蓝色连升三级为红色。新一轮强降雨造成涪江、沱江等31条川内江河陆续出现超保证超警戒水位洪水。
(1)四川省的暴雨会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提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类活动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试分析原因。
提示: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进而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但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填图绘图】
填写我国旱灾的季节分布。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台风中心风力最大。 ( )
2.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由强风引起的。 ( )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 )
4.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 )
5.台风对人类的影响有害无利。 ( )
×
×
√
√
×
【实践探索】
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 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
提示:不一定,只有洪水溢出或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只与降水量大有关。 ( )
2.我国西北地区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 )
3.我国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 ( )
4.洪涝灾害只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 )
×
×
√
×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能力一 分析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
【能力形成】
1.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我国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特别提醒】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情境探究】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道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探究】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综合思维: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势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典例示范】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显示 (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负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2)从乙图可知 (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发生滑坡面积百分比最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也会出现滑坡。第(2)题,直接根据乙图判断,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类题再练】
(2021·郑州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
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
【补偿训练】
下图为“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据此完成 (1)、(2)题。
(1)图中灾害类型是 (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据图可排除A、D项,图示地质灾害没有发生在河谷处,没有流水的参与。滑坡是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符合图示。第(2)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具有突发性。与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与季节关系不大。
能力二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析
【能力形成】
1.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和影响: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因素 主要影响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特别提醒】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塞;占用河道;入海口狭窄。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植被覆盖率低。
3.干旱灾害:
(1)发生机制。
(2)地区差异。
分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东北地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华北地区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地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
地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知识拓展】旱灾与干旱
并非所有的干旱都引起旱灾,一般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才可以称为旱灾。例如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的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可以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的气候,所以此地一般的干旱不能称作旱灾。
【情境探究】
2019年7月下旬以来(7月21日至11月13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江西中东部地区偏少八成以上;七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2℃,湖北东部的部分地区偏高2~4℃;七省区域平均气温为24.2℃,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安徽为第三高,福建、江苏为第四高。下图为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图。
探究
(1)描述2019年10月以来安徽省干旱程度空间分布规律。(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从长江流域向南、向北逐渐减轻;长江流域干旱程度最重;北部边缘正常无旱。
(2)2019年7月下旬以来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
提示:降水较正常年份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加剧;干旱持续时间长,程度不断加重。
【典例示范】
(2021·青岛高一检测)下图为美国本土某种地理现象的多发时间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理现象可能为 ( )
A.降水 B.洪水 C.火灾 D.沙尘
(2)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则该地前一年冬天 ( )
A.降水偏少,气候偏暖
B.降水偏少,气候偏冷
C.降水偏多,气候偏暖
D.降水偏多,气候偏冷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美国五大湖沿岸、西部高原不具备早春降水多的特征;西部沿海冬季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火灾发生频率低;西部沿海冬季降水多,沙尘发生概率低;结合美国气候特征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理现象可能为洪水。第(2)题,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说明融雪量大,即该地前一年冬天有较多的降雪没有融化,表明前一年冬天降水(降雪是降水的一种)偏多,且气候偏冷;降水偏少,积雪少,不易形成洪水;降水偏多,气候偏暖,在上一年冬季雪就会融化。
【类题再练】
(2021·广州高一检测)2020年6月1日至7月12日,长江流域的平均降水量为403mm,较常年同期偏多49%,也超过了2016年的395mm和1998年的358mm。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大、历时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
B.副热带高气压在华南地区时间长
C.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
D.长江流域受热带低压影响时间长
(2)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很高,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支流众多,地势低平 B.河流含沙量大
C.台风影响,暴雨较多 D.过度围湖造田
【解析】(1)选B,(2)选A。第(1)题,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大、历时长的主要原因可以结合夏季风分析。根据雨带移动规律,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时雨带北移速度快,常造成南旱北涝,与实际不符;副热带高气压在华南地区滞留时间长,江淮准静止锋长时间滞留江淮地区,造成降水持续时间长;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此次洪灾的主要原因;长江流域梅雨是受锋面系统影响,不是热带低压气旋系统影响。第(2)题,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很高,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支流众多,汇水量大,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造成水位上涨;长江含沙量较黄河小,河流含沙量大不是主要原因;受准静止锋影响,暴雨较多;过度围湖造田是人为原因。
【补偿训练】
(2021·杭州高一检测)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下图为我国多年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东南沿海与华北平原是我国干旱等效频度最高的两个地区,但原因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 ( )
A.降水总量不同 B.农业结构不同
C.经济水平不同 D.发生季节不同
(2)根据干旱等效频度的分布特点,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向是 ( )
A.西北地区最低,有利于多汁牧草种植
B.浙江频度较低,有利于发展水田农业
C.云贵高原较高,应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D.华北平原最高,农业灌溉设施投资大
【解析】(1)选D,(2)选D。第(1)题,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干旱等效频度高主要是因为该地区降水稳定程度较差,易引发干旱。因此,干旱等效频度高低与当地降水总量、农业结构、经济水平关联度不大;东南沿海与华北平原是我国干旱等效频度最高的两个地区,均是降水季节性变化较大地区,易引发干旱,两区主要差异表现在发生季节不同,东南沿海旱情主要在夏季,华北地区旱情主要在春季。第(2)题,西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低,是因为该地区本身气候干旱,旱情危害少,所以并不适合种植多汁牧草;浙江干旱等效频度低,只能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好,而水田农业的发展需要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等,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云贵高原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发展的是水田农业;华北地区干旱等效频度最高,说明降水稳定程度差,因此需要建设农业灌溉设施,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稳定。
能力三 台风灾害分析
【能力形成】
1.台风形成的条件:
(1)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2)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3)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合适的纬度,以10°~15°最为合适。
2.台风的利弊:
(1)危害。
①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②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③巨浪: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3.台风及影响:
台风多发的
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的
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
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的
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知识拓展】飓风、台风和龙卷风的区别
(1)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中心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被称为“飓风”;印度洋上则称为“旋风”,统称“热带强烈风暴” 。
(2)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淆。龙卷风是一种相当猛烈的天气现象,由快速旋转并造成竖立中空管状,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还在于它的形状。
【情境探究】
根据厦门气象局数据,2020年七月厦门71年来首次“空台”,而进入八月份,台风排着队接踵而来。8月10日11时,刚生成的台风“米克拉”直奔福建而来,很大可能从厦门登陆。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探究
(1)描述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区域认知: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 (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易造成严重损失。
【典题训练】
(2021·武汉高一检测) 在西北太平洋,9—11月生成的台风通常称为秋台风,其强度强、危害大,甚至可形成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这种现象在大西洋、印度洋极少出现。此时, 影响台风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下表为1949—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统计。据此完成(1)~(3)题。
项目统计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个数 815 792
超强台风个数 148 222
超强台风百分比 18.2% 28.0%
(1)秋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可能是 ( )
A.广东 B.浙江 C.江苏 D.山东
(2)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强度强、危害大的原因是 ( )
A.登陆频率更高 B.源地水温较高
C.冷空气势力弱 D.海面摩擦力小
(3)与形成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多台风共舞现象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
A.海流速度 B.海水深度
C.海水盐度 D.海域面积
【解析】(1)选A,(2)选B,(3)选D。第(1)题,秋季,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东退南移,受其影响,秋台风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广东受其影响最大。第(2)题,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的海水温度偏高,积累更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读图可知,秋台风比夏台风登陆频率低,此时冷空气势力增强;海面摩擦力不会随季节而发生改变。第(3)题,西北太平洋海域面积广阔,若海水温度偏高,易造成双台风、多台风现象多发。海流速度、海水深度、海水盐度和台风发生关系不大。
【类题再练】
(2021·龙岩高一检测)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大气做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伴有狂风和暴雨。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是 ( )
A.风暴潮 B.海啸 C.洋流 D.潮汐
(2)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 (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涝
【解析】(1)选A,(2)选D。第(1)题,飓风经过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是风暴潮。海啸是海底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是天体引潮力引发的海水运动,洋流的成因主要有风、密度差异等。第(2)题,飓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最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学情诊断·课堂测评
(水平1)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震中位于图中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d处称为 ( )
A.震源 B.震中 C.震级 D.烈度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地面在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第2题,图中d处为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为震源。
(水平2)2019年南京市茶叶生产受灾严重。经调查了解,成龄茶园丘陵向阳岗坡地受灾严重,幼龄茶园成片萎凋和枯死。下图为南京2019年1-10月逐月降水量分布和距平百分率。读图完成3、4题。
3.今年南京茶园受灾严重,最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
A.寒潮 B.台风 C.洪涝 D.旱灾
4.茶园向阳岗坡地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强度大 B.蒸发旺盛
C.降温幅度大 D.土壤渍水
【解析】3选D,4选B。第3题,由图可知,2019年3月后的逐月降水量小于逐年平均降水量,据此推断出2019年南京全年降水较少,且当地蒸发旺盛,最易遭受旱灾。第4题,阳坡气温比阴坡气温高,阳坡蒸发旺盛,遭受旱灾更为严重。
(水平1、2)2020年8月27日8时,台风“巴威”在中朝交界处登陆北上,对我国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下图示意“巴威”路径概率预报图,据此完成5、6题。
5.“巴威”台风形成后主要移动方向是 ( )
A.向西 B.向东 C.向北 D.向南
6.“巴威”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有 ( )
①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破坏沿海基础设施
③农作物易遭受冻害 ④城市积水严重,影响交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5选C,6选B。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巴威”台风形成于台湾以东洋面,然后向北移动。第6题,台风不会带来降温,农作物不会遭受冻害,③错。①②④对。
7.(水平1、2)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
转中雨 雷阵雨
转小雨 多云
5-6日 √
7-8日 √
9日 √
10-11日 √
12-14日 √
(1)结合图示,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此次发布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地。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8月11日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
答案:(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灾害监测:
(1)通过环境因素变化情况的监测,进行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
(2)我国建立了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进行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
(1)工程性防御措施:
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提高财物抗灾性能,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包括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等。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救助
1.救灾准备:
(1)救灾物资主要包括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我国已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从最近基地到达受灾地点空运救援最多7小时。
2.灾中救援:
(1)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
(2)对损坏的设施进行抢修。
3.灾后恢复:
→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自然灾害 避防措施和方法
地震 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家庭准备好应急包和应急卡片。地震时,跑到空旷区;蹲坐于安全的空间;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不要躲在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做跳楼等危险行为;公共场所,保持镇静;户外寻找上风向,靠近水源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等。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畅通,保存体力并呼救
滑坡 沉着冷静,不要慌乱;无法逃离时,抱住身边树木等固定物体;不要再闯入滑坡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滑坡发生后,确认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再进入屋内
台风 台风警报后不出海;海上航行要暂停、绕行、迅速通过等;台风来袭减少出门,切勿靠近窗户;“台风眼”过境控制地区,天空临时晴朗不得放松警惕
干旱 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播种和补种;选育抗旱作物;稻草、麦秆、树枝、树叶、地膜等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洪涝 防洪准备,以防灾标准修建防护堤、疏通水道等基础设施;注意练习划船、游泳、人工呼吸等自身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等。自救,洪水发生时,尽快撤离到较高的地方避洪;尽力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特别警惕被毒蛇、害虫咬伤的危险;防止触电或被电线缠住。互救,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救人方法;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风暴潮和海啸 关注警报信息,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及时关闭滨海旅游项目;船舶遭遇袭击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岸上人员尽快弄清位置,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虫害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人工防治,人工杀虫,如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生物防治,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化学防治,喷洒农药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防灾减灾指导方针是生产自救、互助互救。 ( × )
2.目前,地震能准确预报。 ( × )
3.要利用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 √)
4.灾后恢复能增强防灾能力。 (√)
自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一场肆虐澳大利亚长达5个多月的山林大火,造成至少29人死亡,不计其数的动植物毁灭。经济可能遭受数十亿澳元的损失。
减少山林火灾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生物措施:种植不易着火的植物、营造混交林等,阻隔和控制火线的蔓延;工程措施:设置防火隔离带、修建道路防火工程等;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火源管理;加强丛林火灾预报预警;提高公民防火意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地震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 × )
2.遇到泥石流应快速顺着山坡向下跑。 ( × )
3.地震过后立即回家看房内财物损失情况。 ( × )
能力一 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分析
1.工程性措施:
含义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并减轻自然灾害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阻拦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特征,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修水库、电机井等工程配套设施,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增强抗震性能
2.非工程性措施:
3.案例分析——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5.主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
类型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加强监测、预报;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保温;交通和供电部分采取相关措施
干旱 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改进耕作制度等
都坝河小流域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东北部,距离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约20km,是地震灾害极重灾区。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数次强降雨中,都坝河小流域内多条沟出现了高频度、大范围、群发性的泥石流灾害。2017年底,都坝河小流域综合整治方案中的陈家坝泥石流治理工程建成,为陈家坝乡场镇及两岸居民区的生命财产,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1)都坝河小流域为什么多发泥石流灾害 (综合思维: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都坝河小流域多山地,地表崎岖,地形起伏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松散破碎。
(2)陈家坝泥石流治理工程中桩林坝主要有哪些作用 (地理实践力: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提示:泥石流中泥沙粒径不同,桩林坝就可以将较大的漂石挡在坝内,但是将较小粒径的泥沙排出,起到拦排结合的效果。
(202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符合条件,会带来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第(2)题,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完善城市功能区划、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降低大城市地震破坏程度和震后救灾活动强度。
【补偿训练】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山体滑坡与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密切,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环境因素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 ( )
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
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
C.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
(2)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可能加剧滑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 )
A.增强下渗,增加岩土含水量
B.根系蔓延,提高岩土抗剪强度
C.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
D.减少蒸发,增加坡体稳定性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昼夜温差小,岩体膨胀收缩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石灰岩岩性柔软,反映的是岩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少,岩体干燥,岩体坚硬,有利于提高岩土抗剪强度;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岩土含水量增加,岩土变得松软,抗剪强度会降低。第(2)题,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会增加下渗量,增加岩土含水量,从而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加剧滑坡的发生;根系蔓延,岩土抗剪强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产生;植被对岩土的密度影响较小;坡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产生。
能力二 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方法分析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时间段 防御措施
台风来临前 关注天气预报,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靠近迎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风雨很快会再度来临
【特别提醒】个人应对灾害“十字要诀”
【知识拓展】山体滑坡时的自救逃生
(202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完成(1)、(2)题。
(1)若考察小组要在此地扎营留宿,四地中最合适宿营的地点是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图可知,A为鞍部,地势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地势平坦适宜扎营;B、D为山谷,易受洪水影响;C为山顶,平地小,不避风。第(2)题,遇到泥石流,应该往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两侧的山上跑去。
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2)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3)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水灾。第(2)题,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地震发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抢救财产。第(3)题,应急避难场所是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不是远郊区县;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补偿训练】
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据此完成(1)、(2)题。
(1)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 )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
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
C.抱头蹲在过道里
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
(2)沙尘暴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 )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
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
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
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抓住栏杆,降低重心,保护头部;此时车外风力大,从车窗跳出更不安全;过道处遮挡物少,并不安全;在车厢被狂风吹翻的情况下,钻在座位底下易发生踩踏,并不安全。第(2)题,沙尘暴发生时,没有必要全副武装,更没有必要披戴雨衣;沙尘暴发生时应带好防护目镜和口罩,注意观察交通,骑车者应下车推行,并同时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以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
(水平2)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省温岭市,长时间降雨导致临海市城市严重内涝,损失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临海市发生城市内涝时,该市居民在积水中行走应穿 ( )
A.长筒雨靴 B.凉鞋
C.运动鞋 D.拖鞋
2.下列关于台风防御的措施正确的是 ( )
①海上船只减速慢行
②加固房屋、门窗、广告牌等
③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
④低洼地区居民向安全地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穿运动鞋,能防止脚部被碰伤、刺伤,也不会往鞋里灌很多水。第2题,台风来临前,海上船只应立即到避风场所避风。万一躲避不及或遇上台风时,应迅速果断地采取离开台风的措施,如停(滞航)、绕(绕航)、穿(迅速穿过),①错误。加固房屋、门窗、广告牌等,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低洼地区居民向安全地区转移均是正确的防御台风的措施。
(水平1、2)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
4.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
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
【解析】3选B,4选C。第3题,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 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第4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所,路程远。
5.(水平1、2)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墙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PAGE
15(共52张PPT)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灾害监测:
(1)通过环境因素变化情况的_____,进行自然灾害的_____和预报。
(2)我国建立了包括_____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的自然灾害立体
监测体系,进行_____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_____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
(1)工程性防御措施:
修建_________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提高财物抗灾性能,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包括减灾规划与_____________、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等。
监测
预警
地面
灾前
减灾
防灾减灾
防灾法律法规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救助
1.救灾准备:
(1)救灾物资主要包括生活、_____、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我国已建有_____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从最近基地到达受灾地点空运救援
最多__小时。
2.灾中救援:
(1)对_____进行救护和救济。
(2)对损坏的设施进行_____。
救生
10个
7
灾民
抢修
3.灾后恢复: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自然灾害 避防措施和方法
地震 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家庭准备好应急包和
应急卡片。地震时,跑到_______;蹲坐于安全的空间;关闭电源和煤
气管道阀门;不要躲在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做_____等危险行为;
公共场所,保持镇静;户外寻找_______,靠近水源的地方,避开高大建
筑物等。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畅通,保存体力并呼救
滑坡 沉着冷静,不要_____;无法逃离时,抱住身边树木等固定物体;不要
再闯入滑坡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滑坡发生后,确认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再进入屋内
“预防为主”
空旷区
跳楼
上风向
慌乱
自然灾害 避防措施和方法
台风 台风警报后不出海;海上航行要暂停、绕行、迅速通过等;台风来袭减少出门,切勿靠近窗户;“台风眼”过境控制地区,天空临时晴朗不得放松警惕
干旱 扩大_________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播种和补种;选育抗旱作物;稻
草、麦秆、树枝、树叶、地膜等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洪涝 防洪准备,以防灾标准修建防护堤、疏通水道等_________;注意练习
划船、游泳、人工呼吸等自身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
等。自救,洪水发生时,尽快撤离到_____的地方避洪;尽力抓紧能在
水中漂浮的物体;特别警惕被毒蛇、害虫咬伤的危险;防止触电或被
电线缠住。互救,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救人方法;
对_________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抗旱作物
基础设施
较高
溺水人员
自然灾害 避防措施和方法
风暴潮
和海啸 关注警报信息,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及时关闭滨海旅游项目;船舶遭遇袭击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岸上人员尽快弄清位置,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虫害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人工防治,人工杀虫,如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生物防治,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化学防治,喷洒农药等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防灾减灾指导方针是生产自救、互助互救。 ( )
2.目前,地震能准确预报。 ( )
3.要利用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 )
4.灾后恢复能增强防灾能力。 ( )
×
×
√
√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自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一场肆虐澳大利亚长达5个多月的山林大火,造成至少29人死亡,不计其数的动植物毁灭。经济可能遭受数十亿澳元的损失。
减少山林火灾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生物措施:种植不易着火的植物、营造混交林等,阻隔和控制火线的蔓延;工程措施:设置防火隔离带、修建道路防火工程等;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火源管理;加强丛林火灾预报预警;提高公民防火意识。
【质疑批判】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地震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 )
2.遇到泥石流应快速顺着山坡向下跑。 ( )
3.地震过后立即回家看房内财物损失情况。 ( )
×
×
×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能力一 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分析
【能力形成】
1.工程性措施:
含义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途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并减轻自然灾害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阻拦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特征,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修水库、电机井等工程配套设施,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增强抗震性能
2.非工程性措施:
3.案例分析——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5.主要气象灾害的防灾措施:
类型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加强监测、预报;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保温;交通和供电部分采取相关措施
干旱 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改进耕作制度等
【情境探究】
都坝河小流域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东北部,距离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约20km,是地震灾害极重灾区。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数次强降雨中,都坝河小流域内多条沟出现了高频度、大范围、群发性的泥石流灾害。2017年底,都坝河小流域综合整治方案中的陈家坝泥石流治理工程建成,为陈家坝乡场镇及两岸居民区的生命财产,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探究
(1)都坝河小流域为什么多发泥石流灾害 (综合思维: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示:都坝河小流域多山地,地表崎岖,地形起伏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松散破碎。
(2)陈家坝泥石流治理工程中桩林坝主要有哪些作用 (地理实践力: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提示:泥石流中泥沙粒径不同,桩林坝就可以将较大的漂石挡在坝内,但是将较小粒径的泥沙排出,起到拦排结合的效果。
【典例示范】
(202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符合条件,会带来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第(2)题,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完善城市功能区划、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降低大城市地震破坏程度和震后救灾活动强度。
【补偿训练】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山体滑坡与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密切,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环境因素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 ( )
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
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
C.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
(2)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可能加剧滑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 )
A.增强下渗,增加岩土含水量
B.根系蔓延,提高岩土抗剪强度
C.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
D.减少蒸发,增加坡体稳定性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昼夜温差小,岩体膨胀收缩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石灰岩岩性柔软,反映的是岩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少,岩体干燥,岩体坚硬,有利于提高岩土抗剪强度;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岩土含水量增加,岩土变得松软,抗剪强度会降低。第(2)题,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会增加下渗量,增加岩土含水量,从而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加剧滑坡的发生;根系蔓延,岩土抗剪强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产生;植被对岩土的密度影响较小;坡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产生。
能力二 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方法分析
【能力形成】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时间段 防御措施
台风来临前 关注天气预报,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时间段 防御措施
台风袭击时 外出
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待在室
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靠近迎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
强风过
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风雨很快会再度来临
【特别提醒】个人应对灾害“十字要诀”
【知识拓展】山体滑坡时的自救逃生
【典例示范】
(202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完成(1)、(2)题。
(1)若考察小组要在此地扎营留宿,四地中最合适宿营的地点是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图可知,A为鞍部,地势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地势平坦适宜扎营;B、D为山谷,易受洪水影响;C为山顶,平地小,不避风。第(2)题,遇到泥石流,应该往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两侧的山上跑去。
【类题再练】
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2)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3)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水灾。第(2)题,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地震发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抢救财产。第(3)题,应急避难场所是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不是远郊区县;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补偿训练】
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据此完成(1)、(2)题。
(1)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 )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
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
C.抱头蹲在过道里
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
(2)沙尘暴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 )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
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
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
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抓住栏杆,降低重心,保护头部;此时车外风力大,从车窗跳出更不安全;过道处遮挡物少,并不安全;在车厢被狂风吹翻的情况下,钻在座位底下易发生踩踏,并不安全。第(2)题,沙尘暴发生时,没有必要全副武装,更没有必要披戴雨衣;沙尘暴发生时应带好防护目镜和口罩,注意观察交通,骑车者应下车推行,并同时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以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
学情诊断·课堂测评
(水平2)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省温岭市,长时间降雨导致临海市城市严重内涝,损失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临海市发生城市内涝时,该市居民在积水中行走应穿 ( )
A.长筒雨靴 B.凉鞋
C.运动鞋 D.拖鞋
2.下列关于台风防御的措施正确的是 ( )
①海上船只减速慢行
②加固房屋、门窗、广告牌等
③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
④低洼地区居民向安全地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穿运动鞋,能防止脚部被碰伤、刺伤,也不会往鞋里灌很多水。第2题,台风来临前,海上船只应立即到避风场所避风。万一躲避不及或遇上台风时,应迅速果断地采取离开台风的措施,如停(滞航)、绕(绕航)、穿(迅速穿过),①错误。加固房屋、门窗、广告牌等,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低洼地区居民向安全地区转移均是正确的防御台风的措施。
(水平1、2)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
4.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
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
【解析】3选B,4选C。第3题,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 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第4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所,路程远。
5.(水平1、2)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墙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