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
[看探究思路·析核心素养]
[析图文材料·解探究问题]
因瓷而兴
问题 依据资料说出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
[思维线索]
从图文材料中抓住河流、铁路、公路信息即可。
[答案] 古代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是借助水运,通过昌江进入长江航道连接运河北上或借助海运输往海外。现代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是借助铁路和公路运输。
土尽而衰
问题1 说出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思维线索]
+―→
[答案] 20世纪90年代,随着瓷土资源枯竭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他地区瓷业的兴起),景德镇瓷业逐渐衰退。
问题2 推测景德镇瓷业生产可能带来的问题。
[思维线索]
从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破坏,对产业结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 瓷土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瓷器烧制会排放大量废气、废渣,导致环境污染;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机遇与挑战
问题1 景德镇为什么重点发展艺术瓷器?
[思维线索]
―→―→
[答案] 景德镇瓷器生产量随资源枯竭不断下降,发展艺术瓷器可以提高附加值;此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工艺大师云集,制瓷技术先进为发展艺术瓷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瓷器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大。
问题2 景德镇瓷业再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思维线索]
主要从资源供给、市场竞争、自身的瓷业结构方面分析。
[答案] ①面临资源枯竭问题;②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③人才流失问题;④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⑤企业生产规模、资金不足问题。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节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水陆交界
②自然要素
③繁荣期
④多大风
⑤过度开垦
⑥开发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⑧资源丰富程度
⑨河南西北部
⑩大力发展旅游业
[学思心得]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分析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思考方向 分析角度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重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
2.分析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思考方向 分析角度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若尔盖沼泽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位于四川、青海、甘肃3省交界处,海拔高,年均温0~3 ℃,年降水量600~800毫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艰难地穿过这里。
材料二 泥炭是一种经过上万年演变所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可以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地大量开挖排水沟,盲目扩大牧场,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若尔盖沼泽萎缩,土地板结、硬化,风沙蔓延。下图示意若尔盖沼泽区及周边地形。
(1)分析若尔盖草原形成沼泽的原因。
(2)说明红军长征经过图示区域时“艰难”的自然原因。
(3)关于泥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一种你支持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观点一:泥炭是湿地的一部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禁止开发。
观点二:泥炭是一种自然资源,为了发展经济,可以开发。
[解析] 第(1)题,从汇水、蒸发、下渗等角度分析若尔盖草原形成沼泽的原因。第(2)题,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回答。由图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大,河流多,穿越困难;沼泽面积大,多泥潭;海拔高,气温低,日温差大,天气恶劣。第(3)题,从保护湿地的角度应禁止开发。理由是湿地在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寒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角度应支持开发,理由是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用途广;泥炭的合理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和城市化发展。
[答案] (1)地处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且降水较多,河流汇聚,排水不畅;海拔高, 气温低,多冻土,地表水下渗少。
(2)天气恶劣,气温低,日温差大;沼泽面积大,多泥潭;地形起伏大,河流多,穿越困难。
(3)支持观点一。理由:湿地在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保护生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寒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或支持观点二。理由: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用途广;泥炭的合理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和城市化发展。
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一般的分析思路
(1)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
(2)针对该区域的优势条件进行开发。
(3)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具体分析内容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注意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析内容
地理位置 国内位置和国际位置、海陆位置
资源分布状况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交通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运输方式等
劳动力 数量和素质
工业基础 社会协作条件、工业发展时间长短
农业基础 从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入手
市场 包括区域内、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下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
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护区;消灭鼠害等。
PAGE
7(共38张PPT)
章末总结探究课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问题探究·知识深化拓展
NO.1
资料1
资料2
资料3
因瓷而兴
土尽而衰
机遇与挑战
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构建
NO.2
专题要点·分类探究突破
NO.3
专题1
专题2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资料
资料2
资料3
[体系构建]
[自我校对]
干湿交替
含义
促进区域发展
兴起
主导产业
农牧交错
兴起期H城市快速成长
生态脆弱
位置
组合
合理
资生
分布
优越
良好
改造
源命
森林边缘
烈周③导产业规模大
表现/
城期
沙漠边缘
衰退期H城市发展缓慢
地理
条件
位置
改造
降水少
自然
变率大日原因
延长产业链提升原
自然条件
转型∏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4
生态
资源
发展
5
土方
脆弱资源、环境||枯竭
资源
人为地农
区的
型城
枯
过度放牧原因退
牧
综合区城发展市的
竭|典例
化交
治理
转型
其他不合
发展
理活动
带
型城市
自然资源
焦作位置
市发展
「工程措施综合
主导资
资源区
兴起口因煤而兴
源种类
域分布
治理
生物措施
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控制人口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转型
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影响区域的发展
专
专题2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的发展方向。 1.通过材料、区域图等方式,认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认知)2.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鲁尔区等资源枯竭地区走出困境的措施。(综合思维)3.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源枯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4.以焦作市为例,综合分析资源枯竭地区的兴衰、转型之路。(地理实践力) 1.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2.我国焦作市的产业兴衰状况如何?是如何走向转型之路的?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资源型城市
(1)含义: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2)生命周期
将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与对应的特征连线。
2.资源枯竭型城市
(1)形成: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转型发展
转型措施 具体表现 典型城市举例
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大庆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阜新
[微思考] 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开发,产业规模为什么不断扩大?
[提示] 一是资源开发的规模、力度加大;二是相关的产业进行聚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资源型城市的16%。 (×)
(2)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都是煤炭、石油。 (×)
(3)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开始进入衰退期。 (×)
(4)大庆利用进口的油气资源发展石化产业。 (√)
(5)阜新大力发展太阳能、核电产业,推动城市转型。 (×)
二、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地理位置: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2.产业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临黄河。 (×)
(2)焦作的煤主要以优质无烟煤为主。 (√)
(3)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体系。 (√)
(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作市经济快速发展。 (×)
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措施 表现
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措施 表现
大力发展旅游业 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重点培育优质粮食、怀药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特别提醒] 河南焦作市充分利用煤炭提供能源,靠近黄河水资源充足及耐火黏土、铝矾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微思考]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地区,你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提示] 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
被誉为“江南煤都”的江西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处。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
问题1 (综合思维)近年来,萍乡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资源枯竭。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酸雨;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红色荒漠化。
1.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1)资源条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4)交通条件: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2.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1.玉门老城(老君庙)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至20世纪80年代,玉门市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千米,人口13万多,但是到了2001年,玉门老城却出现了人走楼空、弃楼遍地的现象。目前,玉门市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据此完成(1)~(3)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门市迅速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石油 B.水资源 C.地形 D.交通
(2)2001年,玉门老城出现弃楼遍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房地产过度开发 B.石油资源枯竭
C.生态环境恶化 D.城市新区建设
(3)玉门老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 )
A.增加资金、技术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争取国家贫困资金,延长化工产业链
C.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
D.开发风能等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城市
(1)A (2)B (3)D [第(1)题,由材料可知,玉门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玉门老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石油资源的开发,属于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故选A。第(2)题,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密切,石油资源枯竭导致石油产业衰落,劳动力大量外迁,是玉门老城出现弃楼遍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选B。第(3)题,玉门老城科技水平低,不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项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玉门老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的枯竭,当地已不再适宜发展化工产业,B项错误。当地条件不适合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C项错误。开发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城市有利于促进玉门市的复兴,D项正确。]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2020年11月25日,河南省焦作市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五年来,焦作市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培育,以“三大改造”、十大工业项目、“1020”大企业集团培育、“百企退城”等拟重点工程为抓手,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三新经济、企业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跨越。
2020年12月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河南省焦作市有3个项目上榜2020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数据显示焦作市每年接待的海内外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等均连年大幅增长,文旅产业已然成为焦作市的经济发展“名片”。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河南省焦作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问题2 (综合思维)如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工业发展反映出该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其产业结构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正确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①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
②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的竞争力不足;
③管理体制落后、僵化;
④大中型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②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③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⑤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⑥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
⑦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森林资源锐减
(2)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B (2)A [第(1)题,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第(2)题,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认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鲁尔区资源及工业部门示意图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
A.世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原煤价格大幅下降
B.世界运输方式迅速改变,海运代替铁路运输
C.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兴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2)鲁尔区产业布局调整措施之一是将炼铁厂集中到西部,甚至建到荷兰海边,这样可以( )
A.减轻大气污染 B.降低运输成本
C.节约土地成本 D.充分利用海水
(3)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该区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关闭所有煤炭和钢铁企业
(1)C (2)B (3)A [第(1)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导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最后导致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第(2)题,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因此将炼铁厂向西部集中,这样将铁矿石炼成出钢,再运回鲁尔区,可以降低运费。第(3)题,鲁尔区的环境污染很严重,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鲁尔区进行了改造,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本题组借助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系统地考查了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资源枯竭型区域的转型发展之路等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的环境整治等措施来应对资源枯竭带来的不利影响。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使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时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转型发展。具体途径: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3.焦作市是因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后随煤炭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如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开始转型发展之路。其主要途径有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题组1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回答1~2题。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1.C 2.D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第2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题组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2008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地硅石(制作太阳能光伏板的原料)、草场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据此完成3~4题。
3.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枯竭 B.煤炭资源枯竭
C.耕地资源枯竭 D.草场资源枯竭
4.下列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B.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C.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
D.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3.B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因此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煤炭资源枯竭。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因地制宜转型发展。由材料可知,石嘴山市的硅石(制作太阳能光伏板的原料)、草场资源丰富。因此,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D项符合题意。]
教材P31节首问题
提示:20世纪末,阜新市开始转变以煤电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原因:阜新市因煤炭资源丰富而发展繁荣,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工业发展缓慢;阜新市曾经拥有的亚洲最大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也于2005年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而正式关闭;为促进城市的发展,阜新市开始经济转型。
阜新市发展的方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煤化工产业。废弃矿坑发展为集旅游、考察、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矿山公园。
教材P35~36活动
提示:1.20世纪60年代北九州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转型发展的优势条件是:政府制定了优惠的政策;进行环境整治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加强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
3.北九州的产业发展逐步向高科技产业方向改变。
PAGE
10(共65张PPT)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主导产业
大规模开采
现有技术水平
市场
缓慢
附加值
深度
自然资源
人文
主导
×
×
×
√
×
黄河
西北
×
√
√
×
汽车零部件
医药
高新技术
焦作山水
怀药
水果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兴起期
资源开发促进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
繁荣期
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
产业规模和
渐趋稳定
资源枯竭或市场
缩减
衰退期—城市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
则可实现持续发展
兴起期
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繁荣期
产业规模衰减
衰退期
资源开发,产业集聚
新生期
产业规模区域稳定
9世纪末
大规模开采煤矿,因煤而兴
956年建市之初
是全国优质
生产基地
形成了以
为基础的较为
20世纪80年代
整的工业体系
煤炭资源枯竭,相关工业
20世纪90年代
重,经济连年
落后、采煤遗留的各
类环境破坏等问题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123°
阜新
抚顺
阳
41°N
大连
煤矿
▲铁矿
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生态脆弱区?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分布有何特点?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
(2)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缺乏。 (×)
(3)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
(4)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教材思考]
1.依据图2.12a,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依据图2.12b,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提示: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38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年降水量大约是550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年降水量大约是130毫米。
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的第一要务是恢复自然环境。 (√)
(2)20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综合治理。 (×)
(3)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
(4)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都可采取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
(5)肉牛比山羊对草场的破坏严重。 (×)
分析生态脆弱区及土地退化的原因
一户人家的村庄
“……凌晨5时,魏光财家的那头白毛驴准时嘶叫起来,开始了这个村庄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张菊花,这里平时基本看不到第三个人影。自从两年前送走最后一户邻居,东容村六社,这个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沙漠边缘的小村庄,就只剩下了他这一户人家。
从民勤县最边缘的西渠镇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财所在的东容村六社,一路上黄沙漫漫,不时扬起沙尘。许多地方连路都被沙子埋没了,即使是最熟悉路况的司机,也很难一下找到这里。
被黄沙掩埋的村庄
问题1 (区域认知)文中描写的一户人家的村庄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属于温带荒漠带。
问题2 (地理实践力)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进行农业生产耕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提示:主要面临缺水、风沙危害严重的困境。
问题3 (综合思维)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开荒种田,对此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
提示: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不适宜农耕活动,因此在此开荒种田,会破坏生态,导致荒漠化加剧。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2.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1.石漠化是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喀斯特分布地区,表层土壤被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1)~(2)题。
地形 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 643.2
高原盆地 190.6
高原峡谷 16.0
(1)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 D.过度放牧
(2)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
A.坡耕地 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 D.水土保持林
(1)C (2)A [第(1)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不选;贵州省牧业并不发达,故D不选;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当地石漠化。选C。第(2)题,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造成的土壤侵蚀量较大;而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荒废的土地,地表有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量也较小。选A。]
2.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是明确的界线
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2)图中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1)C (2)C [第(1)题,图中的农牧界线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A项错误;农牧界线并不是明确的界线,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C项正确;农牧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D项错误。第(2)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C项正确。]
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0年7月,刘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下图)考察,印象中黄沙漫漫的大漠图景始终没有遇到,反倒是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花棒、沙柳、柠条,让人忘却了自己置身于沙漠之中。在沙漠腹地,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了大片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刘老师介绍,库布齐沙漠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曾经生态恶化,寸草不生,沙尘肆虐,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微创气流植树法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库布齐沙漠位置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库布齐发展光伏电站项目的有利条件。
提示:晴天多,云量少,光照条件好;沙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廉价;国家政策支持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发展生态产业在库布齐沙漠治理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提示: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积累资金用于沙漠治理;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人收入,减轻对植被的破坏;生态产业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借鉴库布齐沙漠治理经验,为世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提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并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和绿化技术;给予政策支持等。
1.转变观念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产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
(3)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C (2)B (3)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重度荒漠化面积与矿山占地面积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矿产开采。第(2)题,2014~2016年该地复绿治理面积增加,A错误;由图可知,2014~2016年该地矿山占地面积减小,复绿治理面积增加,重度荒漠化面积随之减小,由此可推知,通过土地治理,原有重度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减弱,成为中度或轻度荒漠化区域,B正确;水资源条件和耕地面积情况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排除C、D。第(3)题,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会使荒漠化程度减轻,A错;该地荒漠化并不是毁林开荒造成的,也不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因此排除B、D。]
人地协调观——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北京仅有180千米,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到清朝末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沙尘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林业部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 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第(1)题,结合塞罕坝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从气候方面,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第(2)题,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条件。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第(3)题,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通过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第(4)题,塞罕坝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答案] (1)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本题借助分析河北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发展历程,集中考查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塞罕坝位于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比较脆弱,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该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后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塞罕坝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加强植被保护,使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2.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有:(1)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土壤侵蚀强烈。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多大风,且集中在冬春季节,土地风蚀严重。(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加剧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过度樵采、不合理的采矿、道路建设等破坏植被。4.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牧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题组1 生态脆弱区
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故C错误;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故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过度农垦导致的,故A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故B正确;读图可知丙地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地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故D错误。]
题组2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分析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4.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B 4.D [第3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第4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题组3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西瓜、西红柿等在治理后的沙地上长势喜人。读图,完成5~7题。
5.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B.截留水分 D.减少下渗
6.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7.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5.C 6.B 7.B [第5题,设置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形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增大摩擦力,减小风力;二是截留水分,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6题,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且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其优点是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相比自然成土过程用时短。 第7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层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
教材P23节首问题
提示:浑善达克沙地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牧畜量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1 000万头,导致草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成为沙地,80%的草场退化。
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变成生态绿洲的重要原因是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譬如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牧畜结构和数量等,实现人地协调。
教材P27~28活动
提示: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图2.16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于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之中。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这就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
PAGE
14(共88张PPT)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能力弱
恢复
农牧
沙漠
石漠
盐碱化
下降
沙尘源
草场
√
×
×
√
冷暖、干湿
半干旱
冬春
侵蚀
开垦
开矿
保护、恢复
生物
人地和谐
√
×
√
×
×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分析生态脆弱区及土地退化的原因
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坡陡,土层卜
石灰岩成土
石漠化
多暴雨
破坏
减少
人口增加
过度开垦
贫困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分/法技/巧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知/识/拓/展
面积〔
350
轻度荒漠化
度荒漠化
300
重度荒漠化
矿山占地
2500
▲复绿治理
开采面
2000
500
2008201020122
2016(共70张PPT)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地理位置
比较优势
人地和谐
改造自然
中部大平原
黑风暴
√
×
×
√
物质基础
种类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丰富程度
根本性改变
制约
分布与组合
支撑作用
过度依赖
关键
√
×
×
√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素养材料
素养培养
素养立意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热量、水源
四大古代文
匕温带
充足,土层
明发祥地
地
深厚、肥沃
便于农耕
古代中国
尼罗河
古代印度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黄河
古巴比伦
印度河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气候
经纬度位所处(跨)纬
人口
度带、热量带农业聚落
降水
海陆位置一海洋运输
工业
海洋资源开发
地理位置
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和分工
校交通位人陆上交通∏运费、物流、转口
悔上交通
贸易、商贸、腹地
业结构与区域发展方向
吸引资金、技术引进
经济位管“凵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
政治位置
政治中心,区域行政中心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的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4.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2.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表现在哪些方面?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
案例 评价
水利工程都江堰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 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遭受风蚀,出现“黑风暴”
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
(2)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
(3)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发电。 (×)
(4)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
(2)在工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
(3)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
(4)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使得其由贫穷到富裕。 (√)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水资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资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提示: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适宜,水热充足;不利自然条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岖。
问题2 (综合思维)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说明了哈尼族为发展农业对哪种自然要素进行了改造?其影响如何?
提示:对不利的地形条件进行了改造。在对不利地形条件的改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3.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及对区域的影响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的域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外来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最明显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降水充足 D.光照充足
(2)该区域农业发展最需要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C (2)C [第(1)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数值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为红壤,较贫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晴天少,光照较弱。故C项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土壤为酸性红壤,较贫瘠,需要改良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2.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下图示意该省1949年前洋溪村(今已废弃)和现在洋溪村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1949年前洋溪村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2)改革开放后,洋溪村开始“下山”。到21世纪初,原来的洋溪村彻底遭废弃,是因为山下( )
A.灾害更为稀少 B.交通日益便利
C.水源更为充足 D.耕地日益肥沃
(1)B (2)B [第(1)题,材料表明,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故1949年前洋溪村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是地形因素。避开平坦的耕地,依山而建,还可以抵御外敌。故选B。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现在的洋溪村沿公路而建,主要是因为交通日益便利。故选B。]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1年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煤炭和稀土等产业链,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建成了高标准农田4 125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57.2万亩,形成2个千亿级,9个百亿级农牧业主导产业,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 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 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56 种,探明储量的有78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
问题1 (区域认知)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牧业地区,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经济,则其经济会持续发展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
1.常见资源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 分析内容
土地资源 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
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
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
生物资源 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
水资源 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
2.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合理利用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地区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地区;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针对地区分布不均,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利用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时,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促进再生,使后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二是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实现合理开发的同时,要找到能够代替它们的新资源。具体途径和要求如下表: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1)~(3)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类型 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0.56 66.24
矿产资源 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0.02 4
能源资源 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 0.11 5.68
森林资源 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0.27 1 496.59
(1)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
A.黑龙江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
(2)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 D.森林资源
(3)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B (2)D (3)A [第(1)题,根据表中主要分布省区,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云南省,B对。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不符合,A错。四川省耕地资源不符合,C错。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不符合,D错。第(2)题,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必须是GDP增速低、平均资源丰度高的资源类型。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D对。第(3)题,选项中四个地区,东南地区资源最不丰富,而经济最发达,“资源诅咒”最不明显。A对。]
人地协调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天府之国”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如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1)C (2)D (3)C [第(1)题,成都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汇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出现洪涝。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频繁,故与地势关系最大,C正确。水旱灾害与政府政策、农业和气温关系不大,排除A、B、D。第(2)题,鱼嘴主要由石块建成,无净水功能,A错误;鱼嘴位于江中,是整片石块构成的,没有蓄水功能,B错误;由于鱼嘴只位于江中,没有占据整条河道,所以拦水功能有限,C错误;鱼嘴位于江中,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所以鱼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确。第(3)题,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盖率减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护,A错误;都江堰位于亚热带地区,引种热带树种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做法不现实,B错误;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洪涝风险,定期截流清淤,疏通河道,可保障都江堰的正常运转,C正确;上游建坝拦截水流,与都江堰关系不大,D错误。]
本题组借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从对该水利设施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入手,系统考查了人类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合理改造,谋求人地和谐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都江堰工程巧妙的布局设计,做到了旱季时引水灌溉、涝季时分水泄洪,成就了成都平原这个“天府之国”。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3.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或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则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题组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图中M、N两地≥10 ℃等积温线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B.都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C.M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D.N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2.B城市周边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多晴天,光照充足 B.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C.积温高,一年三熟 D.多河流,水源充足
1.A 2.D [第1题,图中M、N两地均有河流发育,地形为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山地地势低,热量较两侧山地丰富,因而两地≥10 ℃等积温线都凸向河流上游,故答案选A。第2题,图中B城市为成都市,所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光照不足;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积温高,一年两熟到三熟;该地区多河流,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物产富饶,被誉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选D。]
题组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下图为世界及我国某矿产资源产量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矿产资源最有可能是( )
A.铝土 B.铁矿 C.石油 D.煤
4.以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工业,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丰富的动力 B.廉价的劳动力
C.发达的科技 D.广阔的消费市场
3.A 4.A [第3题,读图可知,根据该资源在世界的分布,印度、牙买加没有石油资源,C错;桂是广西,缺少煤、铁资源,B、D错。只有A对。第4题,铝土为原料的工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是动力指向型工业,主导因素是丰富的动力,A对;劳动力、科技、市场不是主导因素,B、C、D错。]
教材P18节首问题
提示:衡量指标不同,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均财富排名不一样。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因此,在世界银行对人均财富的统计中,澳大利亚因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量。
教材P21~22活动
提示:1.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其经济发展,但长期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随其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2.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