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哈佛大学凌晨4点半的景象
此刻打盹你会做梦,此刻学习你会圆梦
馆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誓词(校长·张桂梅)
读书改变命运,你我皆然!
劝 学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涉及的字、词、句及文学常识。能流畅翻译全文。重点实词,虚词“而”的总结。
(第二课时)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比喻论证手法。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生词注音 朗读全文
中( )绳 輮( )
舆( ) 虽有( )
槁暴( ) 知明( )
参省( ) 须臾( )
跂( ) 楫( )
生( )非异 蛟(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跪( )
鳝( ) 螯( )
穴( ) 爪( )
zhòng
róu
yú
yòu
gǎo pù
zhì
cān xǐng
yú
qǐ
j
xìng
jiāo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guì
shàn
áo
xué
zhǎo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第一段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青:名词,靛青,一种染料.
取之于蓝:提取/从/蓝草。状语后置——于蓝取之
而青于蓝:但是、却/比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輮: “輮”通“煣”,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使…弯曲
以为:古:以(之)为 把…做成 今:认为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规:圆规
第二段
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晒干。暴,通“曝”,晒。
挺:直
(判断句式)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受绳:经墨线量过。
金:古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金子
就:动词,靠近,接近。
砺:磨刀石。
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日:名作状“每日”.
参:古:验,检查 今:参加加入
省:省察。
乎:“于”,“对、向”
知:通“智”,智慧。
明:明达
过:过错。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而”表递进,“而”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尝:曾经
须臾:片刻。
跂而望:提起脚后跟
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处
博:广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疾:古: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疾病;快
彰:明显,显著,清楚。
第三段
“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古:借助,利用 。今:不真
舆:车。
利足:脚走得快。
而致千里:“而”表转折。致:达到。
楫:船桨,代船。
能水:指游水。水,名词做动词,游泳。
绝:横渡,穿过。
生:通“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兴:起
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渊:深水。
善:形作名:善行
德:品德。
神明:人的智慧
得:获得。
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语气助词
第四段
顺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骐骥:骏马。
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锲:刻。镂:雕刻。
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定后:利爪牙强筋骨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在地面上 向下:指在地下。
用:因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跪:古:脚,今:跪下
而:表并列,和。
螯:蟹钳。
躁:浮躁,不专心。
定语后置
判断句式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胡思乱想钻牛角尖,比不上一会儿工夫学到的;我曾经站在岔路口眺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不是更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得见;顺着风喊叫,声音并没有更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更加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喝水,却绝对可以过江河。君子的人生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假设有外物的帮助罢了。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一段的翻译,请指出译文存在的问题,并给这位同学提几点正确翻译的建议。
我曾经整日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更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可以远达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根据“汉字六书”、词性判断字义,借助上下文语意推敲,力求字字落实、符合文风特点等。
要求:信(准确)达(通顺)雅(典雅)
具体操作方法:直译\意译
留、删、补、换、调、贯。
表并列: 知明而行无过;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修饰:终日而思;登高而招;
表转折: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假设:锲而不舍;锲而舍之
表因果:
而
(连词)
黑质而白章|蹴尔而与之|吾恂恂而起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并列 修饰 修饰
原因 假设
(1) 你;你的 (“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
而公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而
(代词)
而已:语气词,翻译为“罢了”
第二课时
研究性探讨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下面的部分如何展开论证的?
课文分析——第二段
1.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说说这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证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点明了学习的意义(作用)
2.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近;
具体生动,易于接受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类相同理相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齐王
妻→私→ 宫妇左右
妾→畏→ 朝廷之巨
客→有求→ 四境之内 受蔽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比喻论证:类相异而理相同
类比论证:类相同而理相同
课文分析——第二段的比喻论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深。冰,水凝结成它,可是比水寒冷。
喻义: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成的,但是学习后,就比学习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学习可提高自己
课文分析——第二段的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喻义:学习的意义还在于,经过了这一过程,人性得到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
学习可改变自己
课文分析——第二段的比喻论证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磨过)就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喻义:论述学习对人的规范。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规范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青、水)
木、金
人
变化
提高
变化
不可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课文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的中心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要靠后天学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作用:
弥补
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
空想
借助外力弥补不足
课文分析——第四段
本段围绕那几个字词在说理?
所以本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证“学”?
课文分析——第四段比喻的运用
分论点 10 个 比 喻 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 “不舍”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正喻
反喻
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
总结
提出论点
第1段:学习不能停止
是什么(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
2段:学习的意义:改变 提高
为什么
3段: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4段: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怎么办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劝学》中的教育思想光辉
1、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生无所息 勤学不止,终身学习)
2、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全面学习与专业学习)
4、学与思的关系:
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善假于物
6、积累、坚持、专一
7、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荀子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
为什么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与孟子
孟子
荀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的)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孟子在不断张扬“大丈夫”人格,号召人要培育“浩然之气”。认为:人性本善,需要学习保护心中的正气。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改变自己。要用圣人制定的“礼”“法”对人的行为方式进行调节和制约,使人转恶为善。到晚年时,对人性更加没有信心,不再注重“礼”,而更多地强调“法”的作用了。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坚持学习。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
荀子与韩非
韩非
荀子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故枸(gou)木 必将待檃栝(yin gua、烝(zheng)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long)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对荀子的评价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谭嗣同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
——苏轼《荀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