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含部分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含部分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6 21: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都护设置和班超经营西域等史实,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张骞的事迹,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 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等资料,认识丝绸之路的出土文物及路线。
4. 能通过阅读中外史料,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往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感悟“丝绸之
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学习,根据关键词设空环节概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这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检测目标1)
 2.通过完成年代尺,梳理概括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影响;张骞出使西域过程艰辛但最终完成使命概括张骞精神。(检测目标2)
 3.依据《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情境创设——重走丝路,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交换的物品,从而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检测目标3)
 4.通过材料阅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通过“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古今结合概括它们之间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归纳丝路精神,进一步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检测目标4)
【学法建议】
 1.本课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基础上,这一课的学习将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2. 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阅读课本,用关键词概括本课三个字目之间的关系,3分钟完成。
  张骞曾( )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往,为( )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   ),是(     )的大动脉。
张骞通西域后,为了守护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于公元前( )年,设立( ),标志着(  )正是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梳理年代尺
  1.完成年代尺,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作用。
   (    )年             (    )年
(
返回长安的作用
) (
第二次出使西域
) (
返回长安的作用
) (
首次出使西域
)
                          
   为了(     ) (     )    为了(     )   (     )
2.张骞精神:(                       )
三、合作探究——重走丝路
1.可以选择的贸易路线和商品有什么?
  合作要求:组长有序组织交流,C同学展示贸易路线,D同学展示交易的商品。
两组同学的分享,自主讲解《路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沿线商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图》及交流商品。
  2.两汉政府保护丝路的事件
 时间     事件       意义
    西汉 (         ) (               )
   东汉 (    )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与汉朝联系。
 甘英出使(    )  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 小试牛刀
  “不是( )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 )、( )、茶叶去了,驮着( )、( )、( )技术去了。
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 )、( )( )、苜蓿、黄瓜来了,驮着良种马、( )( )、( )来了,驮着( )、( )、杂技以及佛教来了。
他( )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 ( )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丝绸之路的意义:                             
                                       
 4。以史为鉴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丝路精神:                                      
四、课堂检测
 A组(巩固练习)
1.公元前 138 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
路,完成了“凿空之旅”。 这支和平使团的主要代表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班勇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这条古商路以运送丝绸为主,19 世纪下半期,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将这条古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下面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
河西走廊
)简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
(
西域
) (
中亚
) (
西亚
)
             
 A. 长安、大秦   B. 大秦、长安   C. 陇西、大秦    D. 临洮、大秦
3.简答题
 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汉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于哪一年设置了什么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
 B组(拓展练习)
材料解析题
4.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你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
            把各个国家的经济网带紧紧纽织起来
            横贯南北和东西 遍布五湖和四海
              连转地球的东半和西半……
            丝绸之路你犹如一个经济大舞台
            不分地域和界线 不分大小和身份
              纷纷酝酿经济的台词
            共同唱响世界舞台的鸿篇巨章……
              ——张思清《丝绸之路》(2018 年 5 月 22 日中国诗歌网)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018 年 8 月 27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建 “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
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5 周年座谈会》
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哪个人物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哪个人物使西域各国重新与东汉建立联系? 请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图片A、B、C、D四处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说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种宗教。 根据诗歌,结合所学知
识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今天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答案】A组 
1.A  2.A 
3.西域地区;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证了丝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B组
(1)张骞;班超。A: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 D:阳关 。
(2)佛教。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
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答出其中任意一点)
【学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