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稿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稿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7 19:44:4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亭送别》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锈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与后面哪两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两句,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让它系住情人的马,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让它挂住渐渐西沉的太阳,这一奇特的想像表现出人物相依难舍之情。
3.《端正好》这支曲子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云天、黄花、西风、大雁、霜林。
意境: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委婉深沉、悲戚萧瑟的凄凉意境。
4.“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温热的美酒在莺莺看来清淡如水,毫无滋味,这表现出其因离愁而厌饮的心情,而把杯中酒看作离人泪,更现其相思意迷、悲愁欲绝的情态。
二、语言运用
5.下面一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化用或改选唐宋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③“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①出自北宋范仲淹词《 苏幕遮(怀旧)》。②出自古东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和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③“未饮心先醉”,出自刘禹锡诗“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④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⑤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答案: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读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
2.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相见恨晚
 鸿雁传书   不服水土
B.司马青衫   举案其眉   娇娇滴滴
 重重叠叠   棒打鸳鸯
C.状元及第   功名利禄   望穿秋水
 难忘今霄   夕阳古道
D.衰柳长堤   衣带渐宽   一时半刻
 白头偕老   金榜提名
解析:选A。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著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选B。“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用错对象。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
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①反问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偶
B.①比拟 ②夸张 ③借喻 ④对偶
C.①比拟 ②对偶 ③借喻 ④夸张
D.①比喻 ②对偶 ③借代 ④夸张
解析:选C。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③句花草比喻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
5.下列对有关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传说,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B.“望夫石”,是一个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后人用望夫石来比喻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C.“红泪”一典出自王嘉《拾遗记》,传说薛灵芸选入宫时与父母相别,以玉壶盛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之泪为“红泪”。
D.“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人常用“劳燕分飞”比喻兄弟姐妹离散。
解析:选D。D项,“劳燕分飞”不是比喻兄弟姐妹离散,而是比喻夫妻离散。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五煞】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
【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6.对这几段曲词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五煞】【二煞】是崔莺莺叮嘱张珙的话,其中充满了关切和担忧。
B.【四煞】是崔莺莺揣摩张珙心迹的话,想象他内心的悲愤和别后的情况。
C.【一煞】写两人分手后,张珙已远去不见,惟闻马嘶而莺莺不忍离去。
D.【收尾】写莺莺启程返回的失落、孤寂的感觉和内心无限的愁苦。
解析:选B。“四煞”所写的是莺莺内心的独白。
7.下列四组中表现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C.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柳》)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解析:选C。A、B、D三项都把无形的描写对象作了形象化、具体化的夸张。
8.与【四煞】构思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B.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尽染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
C.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解析:选C。A、B、D三项与“四煞”一样,都是运用艺术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愁”具体化,而C项属于直接陈述。
9.选出对下列各句台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该句点明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刻画出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B.“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正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愿,来年能早日在此相聚。
C.“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发出主人公不愿分离而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心情。
D.“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此句采用比拟和反问,不仅点明愁苦之深,同时也留下了绵绵余韵。
解析:选B。唱词是“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前两句绘景,后两句抒发深深的愁苦之情,可见写景的两句是用来烘托情绪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琵琶记·寻夫(改本)
【胡捣练】 (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描画介)
【三仙桥】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前腔】 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拜辞介)
【前腔】 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奴家既辞了坟墓,只得背了真容,便索去辞张太公。呀,如何恰好张太公来也。
(末上)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旦)奴家适间拜辞了坟茔,正要到宅上来告别。(末)呀,五娘子,你几时去?(旦)太公,奴家今日就行了。(末)你背的是什么画?(旦)是奴公婆的真容,待将路上去,借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末)五娘子,你孝心所感,一定逼真,借我看一看。咳,画得像,画得像。(作悲介)老员外,老安人,(鹧鸪天)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衣破损,鬓鬔松,千愁万恨在眉峰。只怕蔡郎不识年来面,赵女空描别后容。五娘子,我听得你要远行,将几贯钱与你路上少助些盘缠。(旦)多多定害公公了,奴家又有不识进退之恳:奴家去后,公婆坟茔,早晚望太公可怜见,看这两个老的在日之面,与奴家看管则个。(末)这个不妨。你但放心前去,老夫少不得如此。(拜辞介)
【注】 《琵琶记》写蔡伯喈新婚两月,受父命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虽再三请求回乡尽孝道,但皇帝不准,只得勉强带上乌纱帽。牛丞相要招他为婿,他再三推辞不下,无可奈何,只好入赘,却时时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子。蔡伯喈上京后,其妻赵五娘独力撑着家庭重担,受尽辛苦,后家乡大灾,公婆皆饿死,赵五娘葬了公婆进京寻夫,沿途弹琵琶卖唱为生。后来历尽磨难,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的旌表。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节选部分的标题,因为标题是内容的概括。
答案:赵五娘上京寻夫, 行前绘公婆画像为念,并在坟前哭别公婆。
11.谈谈这段曲词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元杂剧的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自然,易懂。
答案:曲词宾白浅显易懂,很少用修辞,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12.据说高明的《琵琶记》曾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诏令推广,试结合这段戏的内容,简单谈谈明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太祖这样做的原因与赵五娘的孝心有关,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明太祖认为这出戏宣扬了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他的统治,像这段戏中赵五娘对公婆可谓至孝,公婆死后,画像以供纪念,这正符合统治者的胃口。
三、语言表达
13.请根据下面一句话,扩写一个画面。不少于50字。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色苍茫,远远近近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残阳挂在西边的群山之间,鲜红的颜色像离人眼中的泪。瘦马踏着古道,一声一声敲打着心房。从此后,漫漫羁旅一人独行;从此后,将是两地的相思,无休止的牵挂!打起鞭儿,催马前行,茫茫山色,满怀愁情。
14.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到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在“我”或“你”中选择一种角色(游子、官员、隐士、离人)这是隐性要求;而化用古诗文是显性要求。
答案:示例:①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诗。
②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4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前文内容—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张珙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莺莺之母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请好友带兵杀退孙飞虎。事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知道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条件是张珙必须应试得官后才能成亲。于是,张珙要启程入京……
理清剧情结构
复述全文,按照崔莺莺的行动把全文
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赶赴长亭
第二部分: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临别叮嘱
第四部分:别后情思
长亭送别
—检查预习—
本节课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把握全文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
2.鉴赏【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通过对词句的分析,揣摩人物情感,体会修辞手法和元曲的语句表达效果。
跟随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认真体会这种美感,勾画出自己特别喜欢的曲子。
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你知道[端正好]一曲是
化用谁的词吗?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端正好】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装上船
江水
随水而流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体
烟草、风絮、梅雨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情景交融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滚绣球】一曲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的是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意象——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感情——
难分难舍之情。
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
2、比较两支曲子在“情景交融”上的区别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共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修辞手法——
排比、反复
叠词数量——
五个
艺术效果——
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一部分三支曲子的艺术特
点分别是: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
词, 加深意境;运用排比、反复
和叠词,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
流转,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
果。
作业
1、在第一部分的三支曲子中,
选你最喜欢的曲子背一背。
2、在三支曲子中,任选一支
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说: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在历史上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美好的愿望作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那么西厢记呢,那么西厢记就是最成功的戏剧之一,我们今天要学的西厢记呢,是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则,也是当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长亭送别》
老师说: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前文内容,也就是我们的选段前面的内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一下
老师说:读完了吗 ?那么我们大致了解了书生、张生、和他的这个女朋友崔莺莺相遇的一个过程对不对?那么,在老夫人这个啊,这个无理的要求下,张生被迫和崔莺莺别离,所以才有了我们这出戏,我们现在就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先理清这个剧情的结构按照崔莺莺的**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有哪一位同学已经事先分好了?举手回答一下
老师说:预习没有?
同学们:预习了!
老师说:预习了是不是?那好,那这位同学你来说,如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应该是什么?
同学说:开头到索与我凄凄惶惶
老师说:好,同学们听清了吗?是到96页的所与我凄凄惶惶的寄,也就是倒数第二段,这是第一个部分,好,,那你说第一个部分是什么来着?
同学说:赶赴长亭的场景
老师说:哦,是赶赴长亭的场景,好请坐。再找个同学说第二部分,这位同学,你说第二部分在哪。
同学说:……………….
老师说,其他同学找到没有?那第二部分说的是什么呢?
同学说:说的是饯别时候的场景
老师说:也就是说第二部分讲的是饯别时候的场景,好请坐。那么第三部分见得是什么呢?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你觉得它分到哪里?
同学说:一直到99页的第*段
老师说:也就是一直到倒数的第五段,是吧?
同学说:恩
老师说:同学们找到了吧?
同学们说:找到了
老师说:好,第三部份写了什么?、
同学说:离别时候的叮嘱
老师说:离别时候的叮嘱,好,请坐,好最后一部份,这位同学说一下你说最后一部份它写的是什么?
同学说:从倒数第五段一直到最后
老师说:也就是已经离别了是吧?写崔莺莺在离别之后的。。。。
同学说:痛苦的
老师说:诶,痛苦的感情,,好请坐,这就是全文的结构,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第一部分:赶赴长亭。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大家三分钟,看一下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有感情的朗诵,并且要读出主人公他的心情变化,第二个就是,在第一部分中一共有几支曲子?
同学们:三支
老师说:三支曲子,那么这三支曲子我们要仔细的赏析,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目标
老师说:宋兆年先生曾经说过:《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更是一首两人心弦的。。。
同学们:离歌
老师说:恩,离别的歌曲,它给人的是一种深层的、美得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这个录音,有感情的一起读出来,一起来体会这种美感。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开始听录影
。。。。。。。。听录音中……………..
老师说,一起来
老师小声带读中……………….
老师说:好,第一自然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读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三支曲子中的第一支《端正好》,那位同学用刚才的那种感情朗读一下,有谁主动的站起来想读一下的?先找个男孩子,这位同学,你来读。
同学: ……………朗读 ……..
老师:好,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同学们:很好
老师:稍稍快了一点点,对吗?
同学们:恩
老师:好,请坐。来,再找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这位女同学,你来试一试
同学:……………朗读 ……..
老师:好,请坐,那么,她读的这个语调。。。。
同学们:比较慢一点
老师:诶,感觉就跟悲伤一些,尤其是:西风 紧,你们看看,重读,把那个西风呼呼刮的那个场面读的很好,但是,后两句是不是还可以更慢一点?
同学们:是
老师:读的更慢一点就会感觉更悲伤,好我们来鉴赏这首曲子,请问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预习到这一点呢?就是《端正好》其实是从一首词里面化出来的,那么?是哪首词呢?
同学们:《苏幕遮》
老师:《苏幕遮》有谁能背一下呢?都没有背,那有谁能读一遍?找到了没有啊?老师找到了。好,找个同学把这个《苏幕遮》读一下,这位同学,你来给我们朗读一下
同学:……………朗读 ……..
老师:好请坐,可能在后面有几个字读的不是很清楚,有几个字读的不对,比如说:山阴斜阳天接水,黯乡魂和追雨丝,那么这首词才化出了我们的《端正好》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动情,那么,在《端正好》中,你最喜欢哪句你们画出来了吗?好,看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说说理由,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
一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讨论中!!
老师:这首词一共有几句?
同学们:三句
老师:一共有六句,一个逗号算一句,最喜欢哪一句?他好,好在哪里?
老师:好,找个同学试着说一下,这位同学,在《端正好》中你最喜欢哪句?
同学:总是离人泪
老师:哦,总是离人泪,为什么呢?
同学:都在哭
教师: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学习一下《苏暮遮》。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比如 “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所以,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赏析。
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课外联读二
    鹧鸪天
    夏竦(宋)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注】此词作者,《词林万选》作夏竦,《花草粹编》作无名氏,《古今别肠词选》作王曾。
赏析
  此为送别词,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夫君将行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时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交代女主人公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这是何原因呢?原来是她的丈夫要出征了。因此,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她就无精打采,愁上心头了。上片结尾两句,写女主人公唯恐丈夫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别宴上,虽然难受得肝肠寸断,却强忍悲声,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流出来,以宽慰夫君之心。
  过片三句,紧承上文的饯别。临别之时,征人停下宝马,女子捧出玉杯。句中的“忍”则为“不忍”,极言“相斟相劝”表面的平静下隐伏着痛苦的煎熬。结尾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分别这般痛苦,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波澜起伏。
  【小梁州】中的“阁泪汪汪不敢垂”化用的是词中“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之语,取其女子在离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思之意。离别在即,莺莺“恐怕人知”强忍着泪水“不敢垂”,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饯行时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
课外联读三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此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彩。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情理交融,抒写了词人在受到重大挫折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词人以议论发端,直抒胸臆,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此联想到党争中自身的处境,于是慨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以上几句,既是对蝇营狗苟世俗观念的否定和奚落,也是对政治斗争中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当他感悟到人世间名利场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幻象之后,便“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昏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此为遁世之词,更是愤世之语。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而来,意谓人生能有几何。“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是说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的是人生乐事,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身遭“风雨”后的彻悟之语,在自嘲自慰之中包含着满腹的不平之气。接下来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超脱之情即景抒怀。要远离污泥浊水的世俗,摆脱世俗功名的苦海,与无尽的清风皓月、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合而为一,求得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变得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直接引用苏词,取其对功名利禄蔑视、嘲讽的态度。此语由莺莺之口说出,表明了莺莺与其母对张生赴试截然不同的态度,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课外联读四
   东飞伯劳歌
    无名氏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华发色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赏析
  这首诗可看作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邻人“女儿”内心的伤感。当诗人看到 “女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时,心中自然滋生出淡淡的怅惘和怜惜之情。
  开头两句借物发端,托物起兴,以各自分飞的伯劳与燕子和神话传说中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即“黄姑”)与织女,暗示这个“女儿”的孤独寂寞,给全诗笼罩一种伤离怨别的气氛。中间六句是全诗的主体,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她如花似玉的美貌。三、四两句以乡邻的反应为着眼点,说她光彩照人,容光焕发,似乎整个乡里都为她的美丽所照亮。五、六两句,转而描写她的居室,从侧面加以衬托。闺房的窗户透出的灯光,飘散出馥郁的幽香。这美好的居室,与美好的人儿相得益彰。七、八两句才作正面描写。“年几”即“年纪”。古代十五六岁的女子,已到了结婚生儿育女的年龄,而她却独处闺中。“窈窕无双颜如玉”,是对其美貌的夸张描写与铺陈,意在与开头与结尾的离别、独处形成对比,加强艺术感染力。结尾两句中的“三春已暮花从风”隐喻岁月流逝,青春的光阴犹如瓣瓣落花在风雨中凋零;“空留可怜(即‘可爱’)与谁同?”这位美丽可爱的少女的情郎,不知何事离她去到远处,她与谁一起度过这大好的青春呢?
  【耍孩儿】中的“伯劳东去燕西飞”化用的是诗中“东飞伯劳西飞燕”一句,取其伤离别的怨恨之意。劳燕分飞,归期难卜,怎不叫人“淋漓襟袖啼红泪”,离情难舍,典故的运用充分渲染了莺莺的离愁别绪。
课外联读五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江南水乡的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抒写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哀婉感人。
  上片前四句写词人登江楼远望所见的景象,江南水乡的秋色平远开阔、疏淡优美。雨晴之后,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目光所及的江水是“澄明”的,在夕阳照射下细波鳞鳞,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暮山”二字又暗示了具体的时间。“遥认”领起以下三句,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象,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构成了一幅荒寒、凄清、寂寞的日暮秋色图,为下片悲愁怀远张本。
  下片首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另外,“暮山”、“向晚”、“残阳”等时间词所渲染出的迟暮之感,也强化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脉脉朱阑静倚”一句虽和前者“伫立江楼望处”的视角是一样的,但出发点大不相同,前者通过“伫立远望”描写眼前秋景,而此句要通过“脉脉静倚”引发词人的愁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未饮先醉,可见离愁之深。这“黯然情绪”“如醉”的愁苦,又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至此点出了全词思念“故人”的中心。眼前的秋景所生的迟暮之感和客处异乡所生的愁绪,使伤别怀远之情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的是词中“未饮先如醉”,取其无际的离愁使人不能自持之意。即将到来的离别使莺莺陷入浓浓的哀愁之中,又用“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的夸张之语,表现莺莺与张生离别时愁苦之至。见情见态之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课外联读六
    鹧鸪天
     秦观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的闺怨主题,上片写思妇梦醒后思忆征人,下片写思妇永不休止的相思之情。
  上片前二句写黄莺啼晓,将闺中人从梦中唤醒,继而泪流不止,并且是旧痕未干又添新痕。三、四两句交代了原因,原来是丈夫征戍在外,远隔千里,而且又是整整一个春季未寄回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此外,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大有“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之意,她又不得不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失望至极,怨恨之至,于是痛哭不已。
  下片承上片的闺怨之情,写思妇在白天的活动和情怀。眼泪已干,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便借酒浇愁,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结尾两句,融情入景,进一步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甫能”(刚刚)把灯油熬干了,伴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一个人孤独挨到天明。
  【二煞】中的“一春鱼雁无消息”引自秦词,取其期盼夫婿音讯之意。在文中变成了莺莺临别时对张生的叮嘱,希望张生“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其中饱含着她深深的忧虑和对爱情的执着。
课外联读七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上片睹景伤情,极言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国败家亡之痛。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暮春时节繁花受到狂风的摧折已零落殆尽,词人见落红满地而触发物是人非的深沉悲苦。次句又通过日色已晚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上片最后点出悲苦的由来:“物是人非事事休。”国破、家亡、夫死的种种遭遇和不幸,即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一层。
  下片一转,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为了摆脱那许许多多的伤心事,准备去双溪泛舟,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然而由于担心自己的忧愁太重太多轻舟难以承载,于是取消了自己的计划,只好一个独守家中饱尝“物事人非”的愁苦了。
  【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的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语,取其愁多之意。同为写离愁之多,李清照用船载,王实甫用车装,都切合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此语直抒胸臆,表现了莺莺在张生走后极度的痛苦和无尽的悲伤。
小结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古离别的情形各不相同,相知相爱之人的别绪却是相似的,而作家抒写离别之情的手法又自出机杼,各尽其妙。通过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王实甫成功地渲染了男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使读者在感受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美好情感的同时,也同时感受作品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2006年第5期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语,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
用宋人《鹧鸪天》词“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句,既展现离别场合中崔莺莺的伤感,更展现出对张生的深重情意。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鄙弃功名利禄的个性、想法。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用王嘉《拾遗记》薛灵芸典故,以古人别离时生离死别的极端痛苦来描摹自己此时的情感,可谓天衣无缝。用白居易《琵琶行》句意,在对比中揭示自己的伤痛。
【耍孩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
用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以鸟喻人,写出分离之痛;以牵牛织女尚能相见反衬自己与爱人只不得相聚的悲伤。
【二煞】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用秦观《鹧鸪天》词“一番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句,兼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双尺素”典故,将别后对方是否会音信不通而淡忘自己,从而导致自己魂牵梦萦的心态巧妙展现出来。
【耍孩儿】:“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
化用李白《行路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句意,用意在表达此时借酒浇愁;兼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先醉”,这个“醉”其实时断肠的迷醉。
【二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用“青鸟使者”典故,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即带出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情,又借李诗中与爱人万里远隔,须托付神异的青鸟方能传递情意的意旨,表现出对张生无限的挂怀,更传递出一丝隐隐的忧虑——从今后我们俩会否“蓬山远隔”呢?
【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谐音:“柳”谐“留”
夸张: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一连串“儿化”韵配合叠音形容词,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用反复修辞加重感叹语气,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如泣如诉、呜咽悲凄。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厌食表现愁苦至极。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夸张、比喻、对仗兼用,写出无比深重的离别苦情。
【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比拟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形象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东 区 中 学 教 案
授课日期:2011年10月13日 教师:曲春梅
课题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把握全文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2.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二支曲子,通过对词句的分析,揣摩人物情感,体会元曲的语句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1、歌曲导入,积蓄情感2、导入: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阎学晶演唱的《西厢记》。《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历史上,“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长亭送别》。3、检查预习,复述全文,理清剧情结构。4、列出本课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把握全文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2)鉴赏【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通过对词句的分析,揣摩人物情感,体会修辞手法和元曲的语句表达效果。5、听录音,划句子。6、鉴赏《端正好》1)你知道[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词吗?试着背一背。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2)[端正好]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意象——碧天,白云,黄花,秋风,大雁,霜林。感情——难分难舍之情。艺术手法——情景交融3)【端正好】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分析分析【端正好】中“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7、鉴赏《滚绣球》1)【滚绣球】一曲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的是什么艺术手法?明确: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感情——难分难舍之情。艺术手法——情景交融2)比较两支曲子在“情景交融”上的区别[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8、作业1)在第一部分的三支曲子中,选你最喜欢的曲子背一背。 2)在三支曲子中,任选一支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辛苦的备课,在各位同仁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长亭送别》的汇报课。下面是我简要的教学反思。
我自己较为满意的:
第一,整体思路清晰,从“意境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鉴赏文章;
第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准确、透彻(在上课之前,我对课文已进行过多遍的阅读,首先要求自己读准读深读透,再查阅大量的鉴赏资料,扩展视野,加深理解,最后化用为自己的东西,唯一遗憾的是时间短促,没有功夫阅读《西厢记》一遍);
第三,对曲词鉴赏的知识,还是能分析到位,对曲词的品味,还是能比较深透(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读古诗词,积累不少这方面的阅读鉴赏知识,在这方面上触类旁通的悟性还是有一点点);
第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
第五,在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曲词鉴赏的迁移能力;
第六,学生的讨论、发言还算热烈、踊跃,因为是借班上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基本满意。
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布局有不合理之处,如“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
第二,在概括情节和崔莺莺叛逆性格方面,由于内容简单,所以没有较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由于课的内容安排多,没有让学生多几次朗读;
第四,鉴赏时理性分析多些,感性东西少些,有高三教法的影子;
第五,“人性美”和“语言美”两部分之间没有注意到过渡、衔接。
对语文教学的思索: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信心不足,个性的东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