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凤眼莲(水葫芦)
水葫芦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滇池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植物杀手”薇甘菊
林木遭受薇甘菊覆盖逐渐枯萎
薇甘菊学名小花假泽兰,是一种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极强。发生危害的种属原产于南美洲,60年代被引入印尼植物园用于橡胶园的地面覆盖,借助于当地温暖潮湿的泥土,很快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蔓延开来,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薇甘菊所“到”之处,像被子一样包裹树木,覆盖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因其茎和叶柄呈紫色,故名紫茎泽兰。它属于多年丛生型半灌木草本植物,株高50—120厘米,最高达2—3米,根系呈绳索状且十分发达;喜温湿、耐干旱,能蔓延到广大的湿润、半湿润亚热带地区,并能迅速形成单生优势,是农、林、牧业生产的大敌,侵入农田、草地后,与农作物、牧草争水、争肥、争阳光、争空间,造成经济作物严重减产,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的有毒物质和花粉能引起人畜过敏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牲畜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甚至不孕、流产、死亡。
这种世界性恶性杂草,大约于40年代由中缅边境传入云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扩散,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现已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省区广泛分布并造成危害。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1、什么是生物入侵?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 ,对迁入地区的 和生态系统的 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 。
繁殖、扩散
生物多样性
稳定性
生物入侵
二、识别生物性污染
资料分析
实例1、赤潮
实例2、伦敦烟雾事件
实例3、电磁辐射
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1.造成第一个事例中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海水中N、P等养分的含量过高。
2.第二、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染不是由于生物性因素,而是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机体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动物污染:如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
植物污染:如杂草、某些树种和某些藻类等
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环境污染的种类
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之处: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 ,能逐步 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 ,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活的生物
适应
优势
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性难
2.潜伏期长
3.破坏性大
自然因素:如外来种的自然入侵
人为因素(较多):如赤潮和水华
造成生物性污染的原因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华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 ,尽量减少 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
2、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
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 、
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富营养化
污染物
预防
细菌
病毒
1、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D
2、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 )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ABC
3、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B
4、如果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适当地引入一个物种,如澳大利亚引入了欧洲的一种野兔,将会带来的后果最可能的是( )
A、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
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绝对没有什么影响
C
5、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会既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 )
A、人工捕杀
B、使用化学药品毒杀
C、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
D、大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
D
6、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水葫芦、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急剧增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各界的关注。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1)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 和 。
(2)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 。
环境条件适宜
没有天敌
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华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