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提升(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提升(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17 09: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提升(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参照物至关重要。下列几种对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B.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C.同步卫星相对地面不动,成为传送广播和通讯信号的中继站。
D.小小竹排江中游,坐在这个竹排上的人以地面为参照物,竹排是静止的。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一定是实验操作出了差错
B.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等方法可减小测量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主要是减小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不高带来的错误
3.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由西向东运动 B.由东向西运动
C.静止的 D.无法判断
4.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参照物的选取只能选地面
B.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C.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一般也不同
D.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0s,两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B.0~15s,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
C.0~10s,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
D.10~20s,物体甲速度
6.一运动员骑自行车在5min跑完了1500m 的路程,汽车行驶的速度是60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运动员、羚羊、汽车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汽车、羚羊、运动员
7.如图所示,三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向东匀速行驶,三辆小车的速度如图所示。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  )
A.标志牌静止 B.乙车向东运动
C.乙车向西运动 D.丙车向西运动
8.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  )
A.5km/h B.50km/h C.100km/h D.500km/h
9.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B.甲、乙都是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10.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AB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B.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C.以B为参照物A向东运动 D.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是6m
1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
A.米 B.秒 C.小时 D.米每秒
1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A.3:4 B.4:3 C.12:1 D.1:12
13.甲乙两个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5;则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
A.6︰5 B.5︰6 C.15︰2 D.2︰15
14.同学们在观看学校运动会的短跑比赛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晓彤认为比赛中,所用时间最短者为冠军
B.晓雪认为比赛中,相同时间跑的路程最长者为冠军(无意外事故出现)
C.同学们认为和比赛的运动员,路程和用时都不同,无法比较快慢
D.裁判员采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15.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的时间之比为5:4,经过的路程之比为 7:4,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
A.5:7 B.7:5 C.35:16 D.16:35
二、填空题
16.如图木块的读数为______cm。
17.给下列物理量添上适当的单位(用符号表示):你走路时的步幅约为50________;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6_________。
18.如图所示是广清高速公路上某处的交通标志牌,从标志牌到清远的距离为______km;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清远,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______h,汽车上的小明看到标志牌迅速向后运动,她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
19.一架飞机在10min内飞行了180km,它的速度是______m/s,合______km/h。
三、简答题
2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写出两条即可)
21.如图所示,船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行驶时,船上的乘客经常觉察不出船是在行驶的;而当太阳升起后,雾气消散,天空一片晴朗,这时就很容易看出船是在行驶的,这是什么原因?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江里了,这个人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便悠然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1)这个楚国人是否能通过“刻舟”的方法求到剑?
(2)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个楚国人“求到剑”或“求不到剑”的原因.
23.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请举两例说明.
24.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个人一次乘船出门,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会让船停下来去打捞.可是,这个楚国人与众不同.他并没有 让船夫停船,只是在船帮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个记号,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江去打捞宝剑.这个故事就叫“刻舟求剑”.
请你回答: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去的吗?这个人没有捞到宝剑而闹出了笑话,说说这个笑话里包含着的物理道理.
(
2
)
(
1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不动,是传送广播和通讯信号的中继站,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小竹排江中游,以地面为参照物,竹排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竹排是运动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测量时出现了误差,不能说实验操作出了差错,故A错误;
BC.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都可以减小测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测量误差,而不是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该同学与汽车的位置发生变化,且同学在汽车的东方距离越来越远,故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由西向东运动,故A正确,符合题意,BC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详解】
AB.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选择参照物,除自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外,其他所有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一般是不同的,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
A.由图像看出乙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乙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在10~20s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像看出0~15s,甲乙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相同,则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故B正确;
C.由图像看出0~10s,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v甲>v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C错误;
D.由图像看出10~20s,物体甲静止不动,速度为0,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由知道,运动员的速度
汽车行驶的速度
经比较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员、汽车、羚羊,故A正确。
故选A。
7.D
【详解】
A.由图知道,随着时间增加,甲车和标志牌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一段时间后,甲车和标志牌之间的相对位置必然发生变化,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甲、乙两车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甲车和乙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即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故BC错误;
D.甲、丙两车运动方向相同,甲车速度大于丙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甲车与丙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直至甲车追上丙车、超过丙车且两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向西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根据诗句知道,船行驶的路程应该是一千二百里,时间为一白天,即船行驶的路程
s=1200×500m=600km
船行驶的时间t=12h,所以,船行驶的速度
故选B。
9.A
【详解】
ABD.甲图为s-t图像,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甲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
乙图为v-t图像,乙的图像与t轴平行,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v乙=2m/s,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故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5s后是否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
AB.甲图是A物体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是B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A物体的速度vA=3m/s,B物体的速度
所以
vA>vB
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则A在前、B在后,若以B为参照物,A物体向东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B物体的速度vB=2m/s,1.5s通过的距离
s=vBt=2m/s×1.5s=3m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秒和小时是时间的单位,米每秒是速度的单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
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故选C。
14.C
【详解】
A.100m 比赛,路程相同,则所用时间最短者的速度最快,所以所用时间最短者为冠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100m比赛中,无意外事故出现,若相同时间跑的路程都最长,则其速度最快,所以为冠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60 m和100 m比赛的运动员,虽然路程和用时都不同,但利用
可以分别求出60 m和100 m比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然后可比较其运动的快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裁判员在终点,通过观察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即裁判员采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详解】
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为5:4,经过的路程之比为 7:4,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16.3.17
【详解】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木块末端对应的刻度是5.17c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是2.00cm,木块长度
L=5.17cm﹣2.00cm=3.17cm
17.cm km/h
【详解】
[1]课桌的宽度约40cm,中学生的步幅略大于此数值,在50cm左右。
[2]我们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18km/h,电动自行车最高速度稍大于此,国家标准规定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6km/h。
18.50 0.5 汽车
【详解】
[1]标志牌的含义是从此地距离清远50km。
[2]由标志牌可知,从标志牌到清远的路程s=50km,最快速度v=100km/h,从标志牌到清远最快需要的时间
[3] 当汽车向前运动时,汽车上的小明看到标志牌迅速向后运动,她是以自己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就会看到标志牌迅速向后运动。
19.300 1080
【详解】
[1]一架飞机在10min内飞行了180km,它的速度是
[2]飞机的速度
20.乙的速度比甲大;乙出发比甲晚15min 甲、乙出发后在60m处相遇等
【解析】
由图可知,甲和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这表明甲和乙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在15min时才开始出发,表明乙比甲晚15min;甲和乙在第25min时运动的路程相同,但乙运动的时间只有10min,而甲运动的时间是25min,所以乙的速度比甲大.
21.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讲运动必须指明是相对于哪一个参照物的.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由于看不见周围的景物,也就无法选择参照物,因此也就觉察不出船的运动;而当天空晴朗后,就能容易地选取海岸、岛屿或过往的船只为参照物,从而看出船的运动情况
【解析】
答: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讲运动必须指明是相对于哪一个参照物的.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由于看不见周围的景物,也就无法选择参照物,因此也就觉察不出船的运动;而当天空晴朗后,就能容易地选取海岸、岛屿或过往的船只为参照物,从而看出船的运动情况.
22.见解析
【详解】
答:(1)这个楚国人求不到剑;
(2)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剑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因为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人,选汽车做参照物,是静止的;选地面做参照物,他就是运动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
解答:因为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人,选汽车做参照物,是静止的;选地面做参照物,他就是运动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点睛: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24.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箭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箭是运动的.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详解】
解答: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箭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玄的;包含着的物理道理是: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
(
2
)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