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练习(4)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 B.舟 C.剑 D.江岸
2.使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得下列数据,正确的记录结果为( )
A.0.184m B. C. D.
3.下列物理量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C.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mm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0cm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下类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速度和路程成正比,和时间成反比
D.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5.优秀的运动员在百米赛跑,第1秒运动7米,第2秒运动10米,第3秒运动14米,则( )
A.物体做匀速运动 B.物体作加速运动
C.物体第2秒的速度是7米/秒 D.物体第3秒的速度是7米/秒
6.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
7.一列队伍长50m,行进的速度为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要的时间为( )
A.40s B.50s C.60s D.80s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0s,两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B.0~15s,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
C.0~10s,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
D.10~20s,物体甲速度
9.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3.5m
C.人的一次脉搏跳动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
10.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11.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矩形工件的宽度,在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2.36cm,2.83cm,2.37cm,2.37cm。则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 )
A.2.37cm B.2.367cm C.2.36cm D.2.48cm
12.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相对同一位置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出发,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3s~5s内,物体A和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平均速度相等,都为2m/s。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1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4.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5.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_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如图所示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完成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6.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mm,木块的长度为_____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7.如图是小球从空中落入水中的频闪照片,每块瓷砖高为6cm,每隔0.1s拍摄一次,小球下落过程中,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______(选填”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小球从B到D位置速度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经过C点的速度为______m/s。
三、简答题
18.红红和妈妈坐火车去旅行,上车后刚坐好,就看见并列的另一列火车徐徐向后驶去。红红说:“我们坐的火车开动了。”而妈妈看了看站牌却说:“我们坐的火车还没有开呢!”想一想,她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9.如图所示是“喷气火箭”的模型,胶带固定气球与吸管,吸管套在绳上.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封口处的夹子松开,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右运动.请简述该现象的原理:_____.
20.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写的《襄邑道中》的绝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描述“我”运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
21.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 t1 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 t2 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所需时间 t 的表达式是什么。推导过程中需要的物理量请提前设定。
22.假期到了,班上的几名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老家。如图所示,几名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纷纷向小明道别;而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别解释小明及小明同学是如何判断的。
2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如图所示,请你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丢失剑的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的原因是什么?
(
2
)
(
1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B错误;
C.以剑为参照物,舟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剑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C错误;
D.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刻度尺在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A.0.184m的数值8对应的单位是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A错误;
B.1.848m的数值4对应的单位是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以该数据记录正确,故B正确;
C.18.4cm的数值18对应的单位是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C错误;
D.184.82mm的最后一位2是估读值,而倒数第二位的8对应的单位不是m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A.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4km/h=4×m/s≈1.1m/s
故A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所以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约为2cm,一元硬币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cm即20m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恒定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只是在数值上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B.运动员第1秒运动7米,第2秒运动10米,即在第2个1秒运动10米,同理,在第3个1秒运动14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变大,故物体作加速运动,故A 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根据可知,物体第2秒的速度是10米/秒,第3秒的速度是14米/秒,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橡皮的起始端在1.00cm处,末端在3.15cm处,所以橡皮的长度为
L=3.15cm﹣1.00cm=2.15cm
故选C。
7.C
【详解】
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开桥通过的路程为
s=50+100m=150m
所需时间为
故选C。
8.B
【详解】
A.由图像看出乙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乙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在10~20s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像看出0~15s,甲乙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相同,则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故B正确;
C.由图像看出0~10s,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v甲>v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C错误;
D.由图像看出10~20s,物体甲静止不动,速度为0,故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约为6cm,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3.5m,故B选项符合题意;
C.人的一次脉搏跳动时间约为1s,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约为16s,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既能知道路程也能确定时间,所以可以估计速度,故B符合题意;
C.“两岸猿声啼不住”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
4次测量中,测量值均精确到1mm,有三次测量值在2.3cm与2.4cm之间,而有一次测量值为2.83cm,则2.83cm这个测量值是错误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多次正确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且平均值的精确程度与测量值应该是一一致的,所以,物体的宽度应该记为
故B、C、D错误,不符合题意;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
①由图可知,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开始出发,A由原点出发,B由距原点5m处出发;B从0时刻出发,A在3s后出发,故①错误;
②由图可知,两物体运动的s-t图像都是一条直线,所以,3s~5s内,物体A和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②正确;
③由图可知,从第3s开始,A的速度为
B的速度为
5s末两图像相交,表示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的平均速度为
B的平均速度为
A、B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B
【详解】
AC.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AC不符合题意;
B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v-t图像是一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大于 0.25
【详解】
[1]由图象可知,OA段通过的路程sOA=2.5m,tOA=5s,OA段的速度
vOA==0.5m/s
BC段通过的路程
sBC=4m-2.5m=1.5m
tBC=10s,BC段的速度
vBC==0.15m/s
所以
vOA>vBC
[2]0-10s内的路程是2.5m,平均速度
15.位置 静止
【详解】
[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16.1 3.80 228.7
【详解】
[1]该刻度尺1cm平均分成了10等分,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
[2]木块的长度为
故木块的长度为。
[3] 先读分针再读秒针,分针是3min半,故秒表应该读30s开外,故秒表的读数为3min48.7s,即为228.7s。
17.向上运动 不变 0.6
【详解】
[1]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的位置在发生改变,且位置改变的方向与小球下落的方向相反,因此瓷砖是向上运动的。
[2]由图可知,从B到C和C到D的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则小球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不变。
[3]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距离
s=26cm=12cm=0.12m
运动的时间t=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
即球经过C点的速度为0.6m/s。
18.见解析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详解】
红红是以并列的另一列火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牌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19.见解析
【解析】
【详解】
把封口的夹子松开,气球向左喷出球内气体,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气球也受到了空气对它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使气球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
20.岸(地面)
【解析】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判断“我”以什么为参照物.
解答:解:由题意知“我”与云、船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对于岸的位置不断变化,则以岸(或地面)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岸(地面).
点评: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1.
【详解】
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为
扶梯不动,人走上去的速度为
则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时的速度为
则用时为
22.见解析
【详解】
小明的同学以地面或自己为参照物时,列车与地面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小明的同学判断列车是运动的;当以火车、小明或火车内其他乘客为参照物时,几个同学与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明判断同学们是运动的,所以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
23.丢失剑的人没有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剑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相对于船则是运动的,而此人错误地认为“剑”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故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
【解析】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所致.他由于选择参照物错误,如果当时把船停下来就对了,并且船是相对地面运动的,如果选择岸边的树或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也会找到剑.
故答案为丢失剑的人没有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剑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相对于船则是运动的,而此人错误地认为“剑”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故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
【点睛】解决这类题目一定注意,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也会不同.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