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月迹》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趣味导入
月迹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资料链接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https://www./
字词认读
累累 袅袅 嫦 娥 嫉 妒
léi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瓷 锨 刃 噢 掬
cí xiān rèn ō jū
字词认读
满盈:
面面相觑:
倏忽:
袅袅:
嫉妒:
全部占满、充满。
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
很快地,忽然。
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句段感知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句段感知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句段感知
寻月踪迹
屋内盼月 → 镜中看月 → 院中望月 → 杯中“饮月” → 河中寻月 → 眼瞳见月 → 沙滩议月
句段感知
心理变化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 羡慕”而生“嫉妒 ”,不由得“ 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院中寻月、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美好的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可享有。
句段感知
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说明人人追求美好事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美好事物的象征。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句段感知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月亮动态变化的全过程
拟人手法
动态描写
镜中月
句段感知
(3)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写出了月光洁白,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
静态描写
院中月
句段感知
(21)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光的皎洁,写出了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静态描写
河中月
句段感知
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
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句段感知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句段感知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我们”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主旨
当堂测评
一、依据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词语。
( )的枝叶 ( )的骨朵儿
( ) 的月亮 ( )的天空
疏疏
累累
白光光
无边无际
当堂测评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满盈( ) 倏忽( )
嫉妒( ) 面面相觑( )
充盈
忽然
忌妒
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