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4课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2.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题目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地名,唐代县名,后者指王昌龄。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是暮春时节,烘托出哀伤、悲凉的气氛,“过五溪”暗示朋友此去之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担忧。
C.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通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送别的使命。
D.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将写景、言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所作,“秋思”是该作品的曲牌名,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B.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无用典,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
C.小令言简意丰,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D.小令静景与动景相映,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景色又与情思相融,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4.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指到。“客路”即驿道,“青山”即北固山,“行舟绿水前”说明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
B.颔联通过“平”“阔”“正”“悬”四字,传神地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船帆高悬等景象,于小景中传大景,气势恢宏。
C.颈联描写的是海日东升、春意萌动的情景。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D.诗人离家日久,看到江上之景感触良多,便想借归雁传递家书,以寄相思。诗歌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下面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全是写景,而且每句都直接地提到了抒情主人公。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以下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即听说。“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术肯下,犹言惜故林。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颈联中“生”“入”将景物拟人化并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B.(乙)诗中“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一句的表层意思是: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
C.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甲)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归雁”,表达想要回到洛阳却回不去的凄凉心情;而(乙)诗中诗人却把自己比作“落叶”,表明自己身处他乡,漂泊不定。
8.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阔”字是神来之笔,既写江水之势,又写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之景。
B.“海日”一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C.“归雁洛阳边”没有直接抒情,而是以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写游子之思。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因而读来琅琅上口,表达富有神韵。
9.下列对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此小令的曲牌名。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此小令的点题句。
C.此小令句法别致,景物排列组合精妙,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小令流露出诗人沉溺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
10.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二、填空题
1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三、字词书写
1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kuānchang( )。
(2)鸟儿将kéchá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ūodūobīrén( )。
(4)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四、句子默写
13.(名句橱窗)“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意象,但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依照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2)唐朝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五、对比阅读
古诗文联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子野心
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①畜(xù):饲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sì):等待。④啮(niè):咬。
1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暴起(暴躁) B.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C.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D.止增笑耳(只是)
1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此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此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动人心魄。
17.对《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故事情节曲折,语言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给人启示。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8.下面对《狼子野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富人收养两条狼,却差点命丧狼口,幸亏家犬相救,最终杀狼取其皮。
B.“狼子野心”意思是狼崽虽幼,却有凶恶的野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C.故事中的狼除了野心难改,还有阴险狡诈的特点。
D.故事中的狗自始至终保持了对狼的高度警惕。
19.用“/”给《狼子野心》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4课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答案】D
【详解】
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故选D。
2.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题目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地名,唐代县名,后者指王昌龄。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是暮春时节,烘托出哀伤、悲凉的气氛,“过五溪”暗示朋友此去之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担忧。
C.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通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送别的使命。
D.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将写景、言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答案】C
【详解】
C.“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错误,应改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故选C。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所作,“秋思”是该作品的曲牌名,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B.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无用典,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
C.小令言简意丰,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D.小令静景与动景相映,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景色又与情思相融,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答案】A
【详解】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故选A。
4.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指到。“客路”即驿道,“青山”即北固山,“行舟绿水前”说明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
B.颔联通过“平”“阔”“正”“悬”四字,传神地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船帆高悬等景象,于小景中传大景,气势恢宏。
C.颈联描写的是海日东升、春意萌动的情景。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D.诗人离家日久,看到江上之景感触良多,便想借归雁传递家书,以寄相思。诗歌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答案】A
【详解】
A.“次”指停宿。“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故选A。
5.下面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全是写景,而且每句都直接地提到了抒情主人公。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错误,前三句所描之景是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是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没有直接提到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故选B。
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以下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即听说。“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明月”,把“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故选D。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术肯下,犹言惜故林。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颈联中“生”“入”将景物拟人化并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B.(乙)诗中“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一句的表层意思是: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
C.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甲)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归雁”,表达想要回到洛阳却回不去的凄凉心情;而(乙)诗中诗人却把自己比作“落叶”,表明自己身处他乡,漂泊不定。
【答案】D
【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D.有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中诗人并没有把自己比作“归雁”,而是托付“归雁”捎去“乡书”。故选D。
8.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阔”字是神来之笔,既写江水之势,又写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之景。
B.“海日”一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C.“归雁洛阳边”没有直接抒情,而是以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写游子之思。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因而读来琅琅上口,表达富有神韵。
【答案】D
【详解】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理解错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是对偶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情怀。故选D。
9.下列对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此小令的曲牌名。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此小令的点题句。
C.此小令句法别致,景物排列组合精妙,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小令流露出诗人沉溺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有误,此小令流露出诗人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选D。
10.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D
【详解】
D.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所以D项表述不恰当。故选D。
二、填空题
1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答案】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 慷慨悲壮 ②王湾; 唐 ③李太白全集; 唐;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④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课下牢记。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字词书写
1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kuānchang( )。
(2)鸟儿将kéchá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ūodūobīrén( )。
(4)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答案】(1)宽敞 (2)窠巢 (3)咄咄逼人 (4)花枝招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窠巢”“ 咄咄”的书写。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四、句子默写
13.(名句橱窗)“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意象,但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依照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2)唐朝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默写。本题是理解型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词及名句,紧扣题干选择名句。
(1)紧扣题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寄”“与”“郎”;
(2)紧扣题干“《泊秦淮》”“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笼”“沙”“泊”“淮”;
(3)紧扣题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婵”“娟”。
五、对比阅读
古诗文联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子野心
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①畜(xù):饲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sì):等待。④啮(niè):咬。
1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暴起(暴躁) B.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C.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D.止增笑耳(只是)
1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此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此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动人心魄。
17.对《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故事情节曲折,语言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给人启示。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8.下面对《狼子野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富人收养两条狼,却差点命丧狼口,幸亏家犬相救,最终杀狼取其皮。
B.“狼子野心”意思是狼崽虽幼,却有凶恶的野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C.故事中的狼除了野心难改,还有阴险狡诈的特点。
D.故事中的狗自始至终保持了对狼的高度警惕。
19.用“/”给《狼子野心》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
14.A
15.D
16.B
17.C
18.D
19.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或(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20.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解析】
14.
A.屠暴起(突然)。故选A。
15.
A.而:表示转折;
B.而:表示转折;
C.而:表示转折;
D.而:表示承接;
故选D。
16.
B.有误,“枯藤老树昏鸦”不是诗眼。诗眼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故选B。
17.
C.“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有误,文章主要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故选C。
18.
D.“自始至终”不准确,至少小时候不是;“高度警惕”也谈不上,只是动物的本能反应罢了。故选D。
19.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据此可断句为: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20.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入:从通道进入。遂,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译文:
《天净沙·秋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狼》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子野心》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最终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主人白天睡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观察情况。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富人就杀了它们(狼)取它们的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