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复习训练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两汉皇上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
A.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2.《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中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它”是指(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3.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顾钧集》第5卷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
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6.《韩非子·功名篇》:“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主张( )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
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
C.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
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
7.《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罪犯 D.维护贵族利益
8.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B.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前提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前进的“路标”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9.《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10.关于明清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朝以元朝法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B.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
C.《大清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逐渐成为乡约的替代品
1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乐手以10名为限”“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及“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等。这些规定旨在( )
A.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
B.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
C.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
D.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12.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13.《论法的精神》写道,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据材料可知,该书作者( )
A.促进文艺复兴发生 B.赞成实行共和体制
C.认同法官专权可行 D.强调司法权的独立
14.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15.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严重伤害的保留同态复仇惩罚,对较轻伤害的处以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执政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罗马( )
A.法律体系的形成 B.社会文明的进步
C.人文主义的出现 D.阶级矛盾的缓和
16.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大多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上述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会( )
A.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
B.对西欧政治制度的影响
C.是西欧社会的宗教权威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7.某学者对《十二铜表法》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
A.开启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思考
B.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
18.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9.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
(2)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律制法的特点及其原因。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纂进程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 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清末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
民国 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20世纪90 年代到21 世纪初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 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材料“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可知,法律制度考虑到家庭亲情,重视儒家伦理,故A项正确。
2.A
【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故选择A;公民法是指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是就范围而言的,与“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无关,排除B;万民法是指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也是就范围而言的,排除C;自然法是一种法制观念,排除D。
3.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工作,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4.B
【解析】根据材料中“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阶级对立和新旧教会的合流,排除A、C两项;要求“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不代表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排除D项。
5.D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五教五刑”“礼法立教”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强调两种手段——礼与法,故选D项;其余的选项都只强调了一种手段,故排除A、B、C三项。
6.B
【解析】从材料内容看,人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人的地位即“势”(权力),韩非主要强调人君应该集中权力,并提高威望以服人,故B项正确。
7.A
【解析】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的特点,没有证据不能定罪,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罪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纵容罪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贵族利益的问题,故D项错误。
8.B
【解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9.C
【解析】据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10.B
【解析】《大明律》是以唐律为蓝本的,故A项错误;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问刑条例》,C项错误;D项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此项;明清法典都重视例,故B项正确。
11.B
【解析】奢侈的做法只有贵族才能实行,体现了对氏族贵族的限制,故选B项。该法颁布于前449年,罗马帝国建立于前27年,排除A项;规定中没有体现对平民利益的维护,排除C项;限制对财富的消费并没有把财富给平民,排除D项。
12.A
【解析】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这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故D项错误。
13.D
1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三项说法错误,所以选C项。
15.B
【解析】从《十二铜表法》保留同态复仇到查士丁尼执政时期取消了落后野蛮的同态复仇,体现了罗马社会文明的进步,B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和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律,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
16.D
【解析】从材料中的“组建学校”“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等信息可知,中世纪时基督教会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7.C
【解析】材料“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体现出《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说明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故C项正确。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共和国对法治已有思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某些做法,且仍要维护奴隶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的问题,故D项错误。
18.D
【解析】1953年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幅年画正是适应了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宣传需要,D项正确。此年画属于写实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53年,此时中国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不能说“参与社会主义生产”,B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C项错误。
19.A
【解析】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体现,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政策,题干表现的是实践,故排除;艰苦奋斗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疫情防治中“小人物”的表现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是否由爱国教育所得,难以得出,排除D项。
20.(1)内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
(2)特点:中西结合,律法人道化;法律体系完善。
原因:内忧外患;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一“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例内容、儒法结合、严刑酷法、经济立法等方面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2)特点,根据材料二“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制定新法……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结合、人道化、体系完善等方面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忧外患、西方影响、新政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1.(1)特点:着手时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
(2)因素
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
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解析】(1)特点,从材料时间看,着手时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从内容看,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2)因素,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有利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如不利方面有“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等。
22.示例:体制因素是影响民法典编纂的关键因素。
阐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编纂,表面上是因为1956年“整风反右”、1964年“四清”运动而被迫中断,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下社会生活,尤其经济活动基本被纳入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因此不需要民法协调。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时,当时农村刚启动包产到户等,国企改革还没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确,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影响到了民法典的编纂。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定,市场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总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民法典历史演变的年表,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提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民法典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甚至国际关系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归纳主题时,可以从原因条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角度切入。
23.(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第(2)问,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