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2、“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在下列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玻璃破碎 C.葡萄酿酒 D.灯泡发光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C.取用药品 D.点燃酒精灯
4、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天然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先燃烧后熔化
B.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C.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熄灭后产生白烟
6、某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科学探究中这句话属于(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7、用如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8、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9、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0、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5.3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天平指针右偏,此时他应该( )
A.增加药品 B.减少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平衡螺母
11、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mL,则实际为( )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20 mL D.无法判断
12、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试管夹夹在试管口1/3处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二、填空题:
13、阅读下列科普文章: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钾的熔点很低,只有63℃,也就是说,只要温度升高到63℃,金属钾就变成水银般的液体了。钾的密度很小,它比水还轻。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当把一块钾放入水中时,你就会看到它不断地浮起落下,周身还冒出火焰。一会儿再看,水中的钾就消失了。原来,它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1)钾的物理性质有 、 、 、 。(至少答四点)
(2)钾的化学性质有 。(答出一点即可)
14、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1)先用 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仪器A的用途是 。
(2)请你将主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以文字的形式填入下列表格中的横线部分:
探究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区别 将两根 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 空气样品中的小木条
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的小木条 空气样品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区别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 的澄清石灰水 空气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
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的澄清石灰水 空气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区别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将另一块玻璃片放置在空气中 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另一块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空气样品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低
15、正确选择实验仪器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请用所提供仪器按照要求填空。
(1)填写下列仪器的名称:A ,C ,F 。
(2)请从上面常见仪器图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②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 。
③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 。
④既能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⑤能用作配制溶液,加热液体和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
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做了如下实验:
(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 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蜡烛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那么在实验中石蜡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可以燃烧,同学们对焰心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提出问题】焰心物质含有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氧气不足时,蜡烛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石蜡蒸气遇冷会凝结为白色固体。
【猜想与假设】假设Ⅰ:焰心气体只含一氧化碳
假设Ⅱ:焰心气体只含石蜡蒸气
假设Ⅲ: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设计实验方案】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假设 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 ,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 ,说明假设Ⅲ成立。
【获得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确定了焰心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反思与交流】焰心处之所以会产生一氧化碳,原因是 。
17、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和放热,许多物质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
小米同学认为发光和放热不一定全部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吗?
做出猜想:
【猜想一】: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 ;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住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水雾;b:手摸烧杯外壁有 的感觉;c: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直到熄灭
【分析】根据上述现象a得出蜡烛燃烧的新物质是 ,所以蜡烛燃烧是 变化
(2)观察白炽灯泡(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的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A 5、A 6、B 7、D 8、D 9、A 10、A
11、B 12、D
二、填空题:
13、答案:(1):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
(2)能和水反应。
14、答案为:
(1)①排水 ②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2)①燃着,②正常燃烧,③很快熄灭,④高,⑤相同滴数,⑥无明显变化,⑦变白色浑浊,⑧低
15、答案:(1)量筒;铁架台;锥形瓶;
(2)①G;'
②I;
③H;
④E;
⑤D。
16、答案:(1)三;外焰;化学;有无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方案】Ⅰ;没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
【反思与交流】焰心处与氧气接触少,燃烧不充分(合理答案均可)。
17、答案:【猜想】【猜想二】:全部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发烫;H2O;化学;
(2)【分析】:物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