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名著回顾练习三(《朝花夕拾》+《西游记》)
一、单选题
1.选出对《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 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 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 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2.《朝花夕拾》中,《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
A. 有 B. 没有
3.下列对《西游记》的情节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菩提祖师收石猴为徒,为他取了法名孙悟空,教了他长生不老的秘诀,又把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和“筋斗云”的口诀都教授给他。 B. 大圣打赌能跳出佛祖的手掌心,结果只在佛祖手指上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被佛祖翻掌压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取经路过相救,方才重获自由。
C. 王母娘娘设“蟠桃大会”,因前来邀请的仙女嘲笑大圣相貌丑陋,大圣一时火起,大闹瑶池,偷吃了仙酒,打伤了太上老君,抢走了葫芦金丹。 D. “三打白骨精”一段,妖怪变换花样化装成好人,唐僧不知好歹一味大发慈悲,只有孙悟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白骨精战斗到底,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4.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5.下列对《西游记》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产一石卵,见风化作石猴。石猴率先发现水帘洞,众猴称他为“千岁大王”,自此遂称美猴王。
B.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唐僧骗了回去。
C. 三调芭蕉扇时,在众神佛的帮助下,孙悟空调得芭蕉扇,灭了火焰山的火,师徒继续西行取经。
D. 《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股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二、填空题
6.《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明代人。
7.《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伟大作家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试举出其中的两篇:《________》、《________》
8.读《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________”的愤怒之情。
9.《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__、大闹________、真假________、三借________。
10.猪八戒又叫________,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________,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1.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12.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13.谈谈你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
14.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讲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
15.七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的名著情况调查表
名著名称 《西游记》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 《繁星》《春水》
人数比例 55% 20% 20% 5%
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四、名著导读
16.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去,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掘个窟窿出来,还自出口。你把口张三张儿。”罗刹果张开口。行者还作个
蟭蟟(jiāo liáo)虫,先飞出来,叮在芭蕉扇上。
(1).该选段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作者是 。
(2).这段文字中的“罗刹”又叫 ,她因为 与孙悟空结下深仇大恨。
(3).孙悟空此次借扇子的结果怎样?后续故事如何?
(4).选段体现了“孙行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析。
17.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写出书中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评判”的内容。
18.下面是一篇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这本书中,有表现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憎恨的________;有表现作者留学日本与师友深厚交往的________;也有反映作者家乡赛会风俗的《五猖会》《无常》等。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
请从下面列举的篇目中选出与上文空白处相对应的两篇,将篇名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父亲的病》 B.《藤野先生》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9.“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0.根据你对《西游记》的阅读,回答问题。
(1).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两次回到花果山,两次分别是什么原因?
(2).取经归途,师徒四人在通天河又遇白罐,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五、问答题
21.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22.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2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
24.在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写“宠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吗?
25.写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①《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 。
②《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
六、综合题
26.走进《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1)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十四个寒暑,横跨十万八千里之遥,途径不少奇异的国度,其中你印象深刻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却说那师父驾着白鼋,那消一日,行过了八百里通天河界,干手干脚的登岸。三藏上岸,合手称谢道:“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老鼋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我在此间,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话,只是难脱本壳。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看我几时得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三藏响允道:“我问,我问。”那老鼋才淬入水中去了。
上文描写的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后来,取经归途中他们重逢,老鼋驮着唐僧行快到通天河东岸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请你简要概述。
(3)《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
A.森林打猎
B.章鱼来袭
C.安葬船员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有关机构公布的某市国民阅读指标数据国民阅读率指标(指的是有一定阅读行为的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率)
【材料二】名人谈读书
A.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C.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D.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E.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材料三】现在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四】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从材料一的图表中你看出什么?请写出你的结论。
(2).选出材料二中名人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多选题)。
(3).结合材料三,四及你的阅读实际,谈谈你对改编经典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A
3.【答案】 C
4.【答案】 B
5.【答案】 B
二、填空题
6.【答案】 吴承恩;汝中;射阳山人
7.【答案】 鲁迅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答案】 妨害白话者
9.【答案】 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
10.【答案】 猪悟能;天蓬元帅;净坛使者
三、语言表达
11.【答案】 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讴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
12.【答案】 示例一: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示例二: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示例三: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示例四: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13.【答案】 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为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14.【答案】 示例:尸魔三戏唐三藏。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一路走到了白虎岭。岭中有个妖魔白骨精,想要吃唐僧肉修得不死之身,于是两次施魔法变化村姑和婆婆,前去诓骗唐僧,不料均被悟空识破。最后白骨精幻变白发老翁诓称前来寻亲,仍被火眼金睛悟空识破,悟空不顾唐僧念咒阻止,挥棒将假老丈击毙。白骨精化青烟逃走。唐僧误认为孙悟空无故三次伤人,佛法难容,十分愤怒,从而逐走悟空。悟空苦苦哀求但是唐僧不予原谅,无奈痛别师傅跟师弟们,暂归花果山。“极真之理”:不要被假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5.【答案】 七年级学生更喜欢阅读富有想象的小说、童话、寓言等,不太喜欢读诗歌。
四、名著导读
16.【答案】 (1)西游记;吴承恩
(2)铁扇公主;儿子红孩儿被害
(3)借的是假扇子不仅扇不灭火,而且越扇越大。此后,孙悟空又去借扇子,又被牛魔王骗回,然后再战牛魔王,无法降服,最后凭借托塔李天王和儿子收复牛魔王,才借到真扇,扇灭火焰山,保得唐僧继续西去。
(4)孙悟空是一个有智慧、本领高强的人。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说,先要拿扇子看再出来,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后来,他变成个虫焦虫尞(jiāo liáo)虫飞出来,展示了他的本领高强。
17.【答案】 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五猖会》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无常》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
《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无常》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18.【答案】 《狗·猫·鼠》;《藤野先生》
19.【答案】 《五猖会》,作者儿时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20.【答案】 (1)一次是因为白骨精假变成人要抓走唐僧,被悟空识破并将之打死,唐僧认为悟滥杀无辜,便写了贬书。一次是唐僧被盗贼捉住,孙悟空将金箍棒变大将盗贼压死,唐僧见悟空又杀了人,大怒,将他赶走。
(2)白鼋在即将到岸时将师徒四人以及宝马经书等一同沉入河中。因为唐僧没有帮助白鼋向如来询问何时变为人身之事,一气之下将他们沉入河中。
五、问答题
21.【答案】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22.【答案】 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3.【答案】 主要有两次: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24.【答案】 《狗·猫·鼠》
25.【答案】 ①晁盖
②孙悟空
六、综合题
26.【答案】 (1)西梁女(儿)国;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天竺国、朱紫国、比邱国、祭赛国、灭法国)
(2)鼋把师徒四人以及宝马经书一同淬(沉)入河中。因为唐僧忘记了曾经对老鼋的承诺,没有替它问佛祖,于是老鼋生气报复。
(3)B
27.【答案】 (1)①(9—13岁)未成年人(历年)的阅读率指标远高于(18—70岁)的成年人;②(9—13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率指标逐年(略有)增长,而(18—70岁)的成年人的阅读率指标则逐年(略微)下降。
(2)AE
(3)示例1:我觉得改编经典不好。因为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精炼的文字,让人终生受用的内涵。即使是现在我们自己来阅读,依然觉得它充满了魅力。任意改编,“大话”或“水煮”,更大程度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段,让经典丧失了它本来的味道,是不值得提倡的。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示例2:我觉得适当的改编经典是可行的。虽然名著千古流传,它是文质兼美的。但是随着时代变换,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现在的学生阅读名著有时会出现困难,在保留名著精华的基础上,适当改编它,更适应现代人阅读口味,有利于经典的推广。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