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中学双案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 时间 5.24 总序号 59
课题 11.6反证法 主备人 张秀玉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反证法。知道用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2.知道证明一个命题除用直接证法外,还有间接法,开拓学生视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反证法的应用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37-P138,完成以下问题:1、反证法的概念: 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一般有那几个步骤?(1) (2) (3) 二、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 是有理数吗?如何证明? 2.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用以前学的证明方法即直接证明能进行下去吗?小莹的证法是否合乎逻辑? 3.在上面两个问题中采用的证明方法与以前学的证明方法有什么不同?试总结这种证明方法的思路。归纳:反证法的定义及步骤(看课前预习)教师:当一个命题不易用直接法证明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引导学生回忆八(上)教科书关于“”不是有理数的证明体会它的证明思路:先假设是分数由此推出m与n都是偶数,从而引出自相矛盾的结果(2)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用直接证法证明时,让学生阅读小莹的证明方法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合作探究: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2.已知:m是整数,且m2是偶数,求证:m一定是偶数 讨论:她的证明思路是什么?(1)(2)两个问题的证明什么特点由此导入反证法,并给出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师生一起探索并完成例1的证明并分析用反证法证明该命题的思路例2是代数的一个例子利用一个整数非偶则奇,但奇数的平方是奇数,与已知矛盾。师总结:在用反证法证明时,一定要指明所推得结果与什么相矛盾,然后才能说明结论正确。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学生理解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后,完成以下问题,1、填空: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13与11相交于点P.求证:13与l2相交. 证明:假设, ,即 ∥ , 又∵ ∥ (已知), ∴ 过直线1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平行, 这与“ ”相矛盾, ∴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 13与12相交.教师强调:在用反证法证明时,一定要指明所推得结果与什么相矛盾,然后才能说明结论正确。1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能有一个交点,2 已知:如图,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直线c,直线b与直线c相交,但不垂直,求证:a与b必定相交 口答板演师帮助学困生点评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四、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交流五、感恩达标:(共10分)1下列命题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是 ( )A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B 有一个外角是12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 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2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0,”先假设这个三角中 ( )A 有一个内角小于600 B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0 C 有一个内角大于600 D 每个内角都大于6003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的第一步假设 4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600 B∠B=450 C∠C=600 D∠B+∠C<9005在证明“在△ABC中至少有一个角是直角和钝角”时,的一步应假设( )A三角形至少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B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直角或钝角C三角形中没有直角或钝角D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直角或钝角6、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限时练习知识的反馈及纠正
师生收获及反思
本课时,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范例讲解,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及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方法,学生总结反证法证题得基本步骤。反证法的证明步骤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假设的书写,对原命题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的运用,以及推出的结论与谁相矛盾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尽管上课强调书写格式和规范,需要通过一定量作业的训练再纠正才能成熟。
b
c
a
P
P
l3
l1
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