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8 11:21:3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第1单元第1课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
A.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 B.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D.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
【答案】D
【详解】
据材料可知,“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这说明大学的多种社会功能,但集中一点是贵族公共活动之地,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D正确;据材料可知,大学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且当时的西周是贵族政治,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这种表现与西周大学无关,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大学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而不是官员”,C错误。
2.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 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
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可知这个制度是分封制,“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可知该制度具有防乱御变的功能,D项正确,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地方与中央机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该制度是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与血缘有关的宗法制,排除C项。故选D。
3.在西周首次分封的七十—国中,姬姓封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 16 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 4 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 6 国。由此可推知,西周的分封
A.强调德才为先 B.淡化地域观念
C.对象较为单一 D.重视宗法原则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同姓封国较多和姬姓之国中文王、武王、周公的子孙封国较多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重视宗法原则,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在分封中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项;西周的分封没有强调德才,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没有涉及地域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没有表现出单一的特点,排除C项。
4.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巢居,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是从巢居发展而来的,C正确;ABD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与巢居无关,排除。故选C。
5.图1为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铜龙虎尊青铜器,根据碳14测定大概在商代中期以后,并具有明显中原色彩:侈口(广口),折肩,鼓腹,圈足。其工艺与安徽阜南出土的商代龙虎纹青铜尊(图2)相比稍逊粗糙,有力破除了三星堆是外星文明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B.中华文化呈大一统倾向
C.两地手工业发展已然成熟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安徽阜南商代遗址的出土的龙虎尊铜器具有高度相似性,这说明该时期跨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显现,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是两地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相似性,虽青铜制作工艺的精湛,但并不能代表两地手工业水平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度。材料并未体现大一统倾向,BC错误;材料体现是两地的青铜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并未体现农业文明发展情况,故排除D选项。
6.四川三星堆文明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考古专家发现: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着与古代亚洲国家文明的交流与往来。这表明三星堆文明
A.不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色 B.是亚洲各地文明融合的结果
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答案】C
【详解】
四川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其他,说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故选C;三星堆文明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也有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色,排除A;B项中“亚洲各地”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周代实行分封制,各封国的贵族需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图1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各封国的贵族需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最初的统治范围在山西,都城是镐京,③符合题意,故选C;①是天津,②是山东,④是四川,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先秦时期,玉器被人们当作天人沟通的工具。在当时一些大型墓中随葬玉器不计其数,而小型墓中玉器几乎没有出现。学者张光直对此有过论断:“只有控制着沟通手段的人,才握有统治的知识,即权力。”材料表明先秦时期
A.血缘成为王位传承依据 B.君主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权力传承凭借玉器沟通 D.具有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先秦时期,玉器被人们当作天人沟通的工具”以及随葬玉器的不同等信息可知,掌握权力的人控制着与神沟通的渠道,说明先秦时期神权与政权是相结合的,故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体现血缘关系在王位传承中的作用,排除A项;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须借助玉器进行沟通,不是权力传承凭借玉器沟通,排除C项。
9.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驼舞”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
A.丝绸之路促进欧亚民族交融 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荣
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答案】D
【详解】
根据“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可以看出,这幅画的内容体现了农耕文明以及游牧文明的特征,反映出二者有融合与交流,D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工商业,排除B;材料中画的不是现实主义,排除C。
10.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大邑”,而是一个“天下”。这表明当时西周
A.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初步认同 B.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C.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周人需要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权威,于是形成了“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的“天下”观是一种空间观念,在其统治区域内,以周文化影响和覆盖,来维护周朝的统治,这表明当时西周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初步认同,进而催生了分封制。故A项正确;多元一体指的是形式多样但又有相同之处,这与材料不符,且“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确立于秦朝,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C项错误;周朝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出现于秦朝,故D项错误。
11.西周在婚姻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烟,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西周实行“同姓不婚”,旨在
A.保证各级贵族特权地位 B.利用血缘纽带巩固统治
C.重用王室加强中央集权 D.封邦建国扩大统治疆域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调整婚姻制度,实行同姓不婚是为了与其他姓氏联姻,从而通过婚姻和血缘纽带加强与其他姓氏的联系,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这一做法旨在巩固统治,而非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和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D;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C。
12.如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沫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铭文作为书法字体之一富有图案美
C.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重要内容
D.它与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同一个朝代
【答案】C
【详解】
“簋”是一种礼器,根据康侯簋上的铭文记载可知,这一礼器有纪念先祖的作用,说明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的内容之一,C正确;牧野之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铭文不是书法字体,排除B;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排除D。
13.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 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答案】D
【详解】
周成王迁宅于洛阳意味着周对于洛阳一带的控制加强,在此背景下,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种称呼的变化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的表现,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确立了集权体制,排除B;C不符合史实,西周时期的关中是经济重心,排除。
14.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但其雕刻工艺明 显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铜尊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如下图)。据材料推知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三星堆龙虎尊 商代龙虎纹青铜尊
A.三星堆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 B.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C.巴蜀与中原地区文化基本一致 D.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
【答案】B
【详解】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说明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故选B;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有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排除D。
15.《中国铅同位素考古》记载,根据同位素测试结果,四川三星堆和江西吴城两处遗址所出的铜器都属于特殊铅器物,都使用了同一来源的金属原料,它们的铸造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据此可知,该时期
A.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B.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高超
C.中国经济呈现区域化特征 D.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格局
【答案】A
【详解】
根据“都属于特殊铅器物,都使用了同一来源的金属原料,它们的铸造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可知四川三星堆和江西吴城遗址之间的铸造技术一脉相承,说明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交流,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两地手工业制作公益高超,排除B;仅根据三星堆和江西吴城两地遗址,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呈现区域化特征和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格局,排除CD。
16.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B.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B
【详解】
周代分封诸侯时重视仪式,规定诸侯须承担的义务并将其公告天下,目的在于宣示主权,明确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B项正确;周代天子权力尚未达到至高无上,A项错误;分封诸侯是为了巩固周的统治,不是为了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只有分封仪式和公告文书,不能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D项错误。
17.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者,即取消“公田”,将田按亩而税,收取十分之一。《诗经》中也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上述材料说明了
A.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B.井田名义上由周王所有变为诸侯所有
C.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各国确立 D.地制改革推动税制改革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初税亩”是按田地的多少进行收税,反映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也反映出井田制的不断瓦解,A正确;井田并不是诸侯所有,排除B;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18.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
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 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
C.古蜀文明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答案】D
【详解】
四川三星堆遗址、殷墟都出土猫头鹰类鸟纹饰等,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D;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有一致性,并非突出其地方色彩,排除C。
19.《左传 定公八年一十年》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之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此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严格的等级隶属制 B.季孙氏家臣的权力逐渐扩大
C.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D.鲁国大夫想取代鲁君独掌大权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家臣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不符合礼制,受到批评,故A项正确;家臣只是标榜要怎么样,权力并未扩大,排除B;全国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鲁国大夫想取代鲁君独掌大权,两选项均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D。
20.下图为西周分封形势图,其中属于殷商降族的封国是
A.宋 B.齐 C.燕 D.晋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灭商后,将殷商的降族分封在宋地,故选A;齐国是功臣姜尚的封地,燕国是宗室召公奭的封地,排除C;晋国是宗室叔虞的封地,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1)据材料,概括目前夏文化探讨的主要路径及学界共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答案】(1)主要路径:运用考古资料;采用14C测年数据;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学界共识:不管观点有多少,分歧有多大,二里头文化一直是探讨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2)价值:使夏文化探讨走出就文献论文献的困境,使其探讨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困境:由于缺乏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缺乏直接的夏代文字和文献),难以进一步确定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详解】
(1)路径:根据材料中“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等信息,从运用考古资料、采用14C测年数据、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学界共识:根据题干中“目前”的时间限制,结合材料“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从目前存在不同观点和分歧,但二里头文化一直是探讨夏文化的主要对象的角度进行概括。
(2)价值:根据材料“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重证据法”有利于使夏文化探讨走出就文献论文献的困境,使其探讨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进行分析。困境:根据材料“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可知,由于缺乏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缺乏直接的夏代文字和文献),难以进一步确定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
——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
(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000年前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
【答案】(1)方式和史料∶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
理由;旧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交流内容逐渐丰富;交流路线逐渐稳定;交流范围逐渐扩大。因素∶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该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这主要是因为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交流的内容、交流的路线及交流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和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3.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义务:述职、朝贡。关系:诸侯服从于天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同是统治阶级。
(3)新问题: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本质问题:分封制崩溃。
【详解】
(1)根据材料提示信息西周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据材料“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诸侯的义务有朝觐述职,根据材料对朝觐述职的要求可知诸侯服从于天子,同是统治阶级。
(3)据材料三“郑伯不朝”“(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可知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其本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1)制度:井田制。
特点: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变化: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
发生和发展: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详解】
(1)根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制度是井田制。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根据“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可知变化是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发生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25.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据材料,概括宗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答案】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皇权主义等。总之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
【详解】
影响:据材料“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可知,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据材料“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可知,受宗法制影响具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倾向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第1单元第1课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
A.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 B.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D.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
2.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 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
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
3.在西周首次分封的七十—国中,姬姓封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 16 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 4 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 6 国。由此可推知,西周的分封
A.强调德才为先 B.淡化地域观念
C.对象较为单一 D.重视宗法原则
4.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
A.
B.
C.
D.
5.图1为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铜龙虎尊青铜器,根据碳14测定大概在商代中期以后,并具有明显中原色彩:侈口(广口),折肩,鼓腹,圈足。其工艺与安徽阜南出土的商代龙虎纹青铜尊(图2)相比稍逊粗糙,有力破除了三星堆是外星文明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B.中华文化呈大一统倾向
C.两地手工业发展已然成熟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6.四川三星堆文明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考古专家发现: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着与古代亚洲国家文明的交流与往来。这表明三星堆文明
A.不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色 B.是亚洲各地文明融合的结果
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7.周代实行分封制,各封国的贵族需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图1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8.先秦时期,玉器被人们当作天人沟通的工具。在当时一些大型墓中随葬玉器不计其数,而小型墓中玉器几乎没有出现。学者张光直对此有过论断:“只有控制着沟通手段的人,才握有统治的知识,即权力。”材料表明先秦时期
A.血缘成为王位传承依据 B.君主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权力传承凭借玉器沟通 D.具有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9.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驼舞”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
A.丝绸之路促进欧亚民族交融 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荣
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10.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大邑”,而是一个“天下”。这表明当时西周
A.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初步认同 B.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C.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
11.西周在婚姻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烟,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西周实行“同姓不婚”,旨在
A.保证各级贵族特权地位 B.利用血缘纽带巩固统治
C.重用王室加强中央集权 D.封邦建国扩大统治疆域
12.如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沫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铭文作为书法字体之一富有图案美
C.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重要内容
D.它与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同一个朝代
13.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 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14.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但其雕刻工艺明 显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铜尊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如下图)。据材料推知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三星堆龙虎尊 商代龙虎纹青铜尊
A.三星堆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 B.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C.巴蜀与中原地区文化基本一致 D.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
15.《中国铅同位素考古》记载,根据同位素测试结果,四川三星堆和江西吴城两处遗址所出的铜器都属于特殊铅器物,都使用了同一来源的金属原料,它们的铸造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据此可知,该时期
A.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B.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高超
C.中国经济呈现区域化特征 D.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格局
16.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B.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17.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者,即取消“公田”,将田按亩而税,收取十分之一。《诗经》中也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上述材料说明了
A.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B.井田名义上由周王所有变为诸侯所有
C.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各国确立 D.地制改革推动税制改革
18.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
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 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
C.古蜀文明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19.《左传 定公八年一十年》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之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此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严格的等级隶属制 B.季孙氏家臣的权力逐渐扩大
C.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D.鲁国大夫想取代鲁君独掌大权
20.下图为西周分封形势图,其中属于殷商降族的封国是
A.宋 B.齐 C.燕 D.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1)据材料,概括目前夏文化探讨的主要路径及学界共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
——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
(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000年前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
23.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5.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据材料,概括宗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