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8 09:43: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1年浙江金华中考真题)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部分)。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A.①鸦片战争爆发②甲午战争爆发③一二·九运动
B.①金田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C.①洋务运动开始②中华民国成立③卢沟桥事变
D.①《天津条约》签订②黄花岗起义③一·八事变
【答案】B
【详解】1851年金田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5年一二·九运动,故A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故C错误;1858年《天津条约》,1911年黄花岗起义,故D错误。
2.(2021年甘肃天水中考真题)“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题目考查的是东北,华北事变发生在华北、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上海,故排除BCD项。故选A。
4.(2021年连云港中考真题)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流亡到内地的东北作家,创作了一批描写家乡遭到外敌蹂躏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利于激发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抗战
【答案】D
【详解】根据“家乡遭到外敌蹂躏的作品”可知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所以有利于激发国民抗战,故选D;ABC都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排除。
4.(2021年山西中考真题)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祭文反映出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
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抗日民族统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
【答案】B
【详解】根据题目所给时间“1937年4月5日”可知,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了侵华战争。根据材料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和“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献,群情同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可知,祭文反映了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故B正确;抗战全面爆发使在七七事变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七七事变之后,故排除C项;当时蒋介石没有放弃反共,故D错误。故选B。
5.(2021年无锡中考真题)歌曲是时代的反映。《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下列哪一时期的最强音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歌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台唱》或《抗敌歌》、《松花江上》等: C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AB错误;解放战争属于国共内战,与题不符,D错误。
综上故选C.
6.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故D符合题意;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故A不合题意;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不合题意;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与题干无关,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2020年山东日照)“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北平学生发出这痛感的历史背景是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答案】D
【解答】严峻的形势使得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北平学生发出这痛感的历史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日本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一二 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推动了“西安事变”爆发。故D符合题意。
8.(2020年山东聊城)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最早产生于英国的广播剧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广泛流行,中国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宣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日本的侵华,中国文学艺术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的结果,这主要反映了民众关注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只是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广播剧,并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思潮泛起,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内容都是广播剧,没有说明历史研究水平提高,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故选D。
9.(2020年浙江杭州)某校举行了“铭记历史,传唱经典”的云端音乐会。以下歌曲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松花江上》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
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④《国民革命歌》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答案】 D
【解析】①《松花江上》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④《国民革命歌》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时期,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②。
D项④①③②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2021·安徽淮南市·八年级期末)201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主要是为了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 B.肯定国民党抗战贡献
C.突出华北抗战地位 D.强调局部抗战的意义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指的是1931-1945年。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因此“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主要是为了强调局部抗战的意义,故D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是排除A项;局部抗战开始时国民党实行的是不抵抗的政策,故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三省,故排除C项。故选D。
1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D.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提“1931年,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沦陷,D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排除B;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C。故选D。
12.(2021·江苏无锡市·八年级期末)“‘双十二’事件(西安事变)是我们国家存亡绝续的分野,我们自相斫杀的内战,是要从此绝迹了;我们抗敌复土的光荣战争,是马上就要见之行动了,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已有了复兴的希望,这显然是我们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材料把西安事变称为“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是因为
A.张学良和杨虎城作为爱国人士,获得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B.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标志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D.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符合题意;张学良和杨虎城作为爱国人士,获得了国民党的领导权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C排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是在七七事变后,D排除。故选择B。
13.(2021·广东梅州市·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共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
A.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主要因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结果
【答案】A
【详解】“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共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说明西安事变的解决是张杨、中共以及蒋介石等多方努力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C中“彻底终结”说法绝对,后来解放战争说明没有彻底结束,排除C;材料中说明是多方努力解决西安事变,排除D。故选A。
14.(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东北大学前两次迁移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A.北伐战争;西安事变 B.伪“满洲国”成立;一·二八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详解】通过路线图可以看出,东北大学前两次迁移分别是:1931年迁出沈阳去往北京、1937年迁出北京去往开封,关键信息为1931年沈阳和1937年北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沈阳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攻破宛平城,进入北平。因此,导致东北大学前两次迁移的事件分别应为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ABD所列事件时间上不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15.(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绘制和解读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图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力支持
B.抗日战争历时14年,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
C.抗战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首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B
【详解】依据年代尺上的时间,结合课本所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取得了胜利;1945年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B项符合题意。ACD也是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但是年代尺上的时间、事件无关。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要求在7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表明了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求真精神;它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它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摘编自教育部下发的文件
材料二:
(1)“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3)材料二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1)九一八事变。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开始侵略,东北沦陷;人民开始抗争,局部抗战开始。(写出两点)
(3)时代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精神:团结御侮,坚贞不屈(符合题意体现团结抗战意思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是“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
(2)依据材料一“它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的信息可知,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开始侵略,东北沦陷;人民开始抗争,局部抗战开始。
(3)依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背景之下;第二小问:从这些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团结御侮,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17.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孽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窄)。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企及)也。
——汪士铎《亿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1919年,5月8日)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5月17日的日记中有如下传单)鸣呼青岛!鸣呼我中国未来的前途,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没有一天忘记我这地大物博的中华民国(6月)代英所觉为重要之事,在唤醒工商界及多数平民。此其方法(一)用报纸发表时事,以有系统之叙述,使工商界及平民,知有国家而爱之。(二)辅进平民思潮,(支持)平民商会及其他平民活动。
——《恽代英日记》
(注∶恽代英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这,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阅读材料一,根据汪士铎的官职和日记中的描述,概括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北京学界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恽代英所列举的爱国方法。
(3)材料三让蒋介石“心神哀痛”的原因是什么?从1931年到1937年,材料中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儿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日记在历史研究中有何价值。
【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因素∶人地矛盾(问题)突出;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事件∶五四运动;方法∶报纸传播;利用报纸,唤醒大众的爱国热情;关注支持平民活动(回答一点即可,也可结合材料回答)
(3)原因∶九一八事变(或沈阳、长春陷落);变化∶由忍辱负重(或不抵抗)到持久抗战(或积极抗战);转变原因∶日本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西安事变的爆发;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4)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回答一点即可,答案自圆其说也可满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广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孽息繁衍……”分析概括可知,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是敌视(或否定),因为他把太平天国称为土匪和盗贼。据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窄)。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企及)也”可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兴起的因素主要有:人地矛盾(问题)突出;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依据材料二“(1919年,5月8日)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5月17日的日记中有如下传单)鸣呼青岛!”可知,材料二中的“北京学界事”指的是五四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游行、集会等抗议活动,五四运动爆发。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据材料“此其方法(一)用报纸发表时事,以有系统之叙述,使工商界及平民,知有国家而爱之。(二)辅进平民思潮,(支持)平民商会及其他平民活动”可知,恽代英所列举的爱国方法有:报纸传播,利用报纸,唤醒大众的爱国热情;关注支持平民活动。
(3)依据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分析可知,材料三让蒋介石“心神哀痛”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不久,沈阳、长春陷落。据材料“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可知,材料中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的变化是由忍辱负重(或不抵抗)到持久抗战(或积极抗战);结合所学可知,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日本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西安事变的爆发;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4)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日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是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1年浙江金华中考真题)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部分)。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A.①鸦片战争爆发②甲午战争爆发③一二·九运动
B.①金田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C.①洋务运动开始②中华民国成立③卢沟桥事变
D.①《天津条约》签订②黄花岗起义③一·八事变
2.(2021年甘肃天水中考真题)“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2021年连云港中考真题)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流亡到内地的东北作家,创作了一批描写家乡遭到外敌蹂躏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利于激发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抗战
4.(2021年山西中考真题)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祭文反映出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
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抗日民族统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
5.(2021年无锡中考真题)歌曲是时代的反映。《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下列哪一时期的最强音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2020年山东日照)“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北平学生发出这痛感的历史背景是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2020年山东聊城)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
9.(2020年浙江杭州)某校举行了“铭记历史,传唱经典”的云端音乐会。以下歌曲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松花江上》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
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④《国民革命歌》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10.(2021·安徽淮南市·八年级期末)201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主要是为了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 B.肯定国民党抗战贡献
C.突出华北抗战地位 D.强调局部抗战的意义
1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D.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12.(2021·江苏无锡市·八年级期末)“‘双十二’事件(西安事变)是我们国家存亡绝续的分野,我们自相斫杀的内战,是要从此绝迹了;我们抗敌复土的光荣战争,是马上就要见之行动了,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已有了复兴的希望,这显然是我们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材料把西安事变称为“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是因为
A.张学良和杨虎城作为爱国人士,获得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B.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标志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D.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3.(2021·广东梅州市·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共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
A.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主要因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结果
14.(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东北大学前两次迁移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A.北伐战争;西安事变 B.伪“满洲国”成立;一·二八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15.(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绘制和解读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图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力支持
B.抗日战争历时14年,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
C.抗战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首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要求在7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表明了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求真精神;它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它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摘编自教育部下发的文件
材料二:
(1)“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3)材料二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17.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孽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窄)。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企及)也。
——汪士铎《亿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1919年,5月8日)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5月17日的日记中有如下传单)鸣呼青岛!鸣呼我中国未来的前途,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没有一天忘记我这地大物博的中华民国(6月)代英所觉为重要之事,在唤醒工商界及多数平民。此其方法(一)用报纸发表时事,以有系统之叙述,使工商界及平民,知有国家而爱之。(二)辅进平民思潮,(支持)平民商会及其他平民活动。
——《恽代英日记》
(注∶恽代英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这,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阅读材料一,根据汪士铎的官职和日记中的描述,概括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北京学界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恽代英所列举的爱国方法。
(3)材料三让蒋介石“心神哀痛”的原因是什么?从1931年到1937年,材料中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儿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日记在历史研究中有何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