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唐山市·八年级期末)下方年代尺主要展示了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部分经过
B.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全部历程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部分历程
2.(2021·河南周口市·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在一文件中说到:“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合作,巩固全国统一,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该文件发表后
A.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正式形成
D.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3.(2021·安徽滁州市·八年级期末)下边两则材料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4.(2021·重庆渝中区·八年级期末)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 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
C.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5.(2020年重庆A)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机关报坚持“团结全国抗日力量,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言论,讨论救亡实际问题”,站在宣传抗日的第一线。该机关报是
A. 《新蜀报》 B. 《友声》 C. 《新华日报》 D. 《巴声》
6.(2020年四川乐山)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下列四幅图片最能体现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全民族抗战 B.局部抗战 C.分散抗战 D.自发抗战
7.(2020年浙江温州)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
C.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D.三大战役大大加快全国胜利的到来
8.(2021年河北中考真题)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9.(2021·广东清远市·八年级期末)曾在1937年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回忆:“我接到电话后,就通知城内我军营长金振中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我军并无开枪之事,而且每人所带子弹并不缺少一枚,便可证明。另一方面,我又令警察在各处搜索,也未发现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此材料可作为研究卢沟桥事变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A.回忆者经历的真实性 B.回忆细节的生动性
C.回忆者心思的缜密性 D.回忆内容的丰富性
1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 “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的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多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一万人中大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人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我们可以从这则日记中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
B.罗伯特是一名医生,他当时救了这一男孩
C.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D.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11.(2021·河南焦作市·八年级期末)某人在抗日战争《千字文》中写到“平型告捷,狙歼板垣。南京屠杀,血腥毕见。卅万军民,含恨九泉……晋冀鲁豫,报仇焰燃。”此文直接涉及的史实有
①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敌后抗日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2021·广东广州市·八年级期末)读题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A.国共合作 B.政权更迭 C.外来侵略 D.军阀割据
13.(2020年湖南郴州)家书是一种承载历史的特殊载体。1938年10月,一封由马来亚寄往晋江的家书中写道:“适逢环境恶劣,艰难得.咱国抗战当头,粮食高贵,壮丁费浩繁.咱被派壮丁费若难推辞,亦须看破”。从家书中可知当时
A.营商环境相对宽松,赚钱容易
B.国内粮价稳定,物资充足
C.国难当头,人民坚定支持抗战
D.抗战士气低落,前途渺茫
14.(2021·同心县韦州中学八年级期末)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八国联军截杀北京 B.南京大屠杀
C.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甲午中日战争
15.(2021·河南三门峡市·八年级期末)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开始
材料题
16.(2020·安徽谢家集 初二期末)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國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
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材料四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7.(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幅漫画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唐山市·八年级期末)下方年代尺主要展示了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部分经过
B.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全部历程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部分历程
【答案】D
【详解】根据“1937年7月”以及材料中“抗日”的信息可得出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2.(2021·河南周口市·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在一文件中说到:“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合作,巩固全国统一,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该文件发表后
A.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正式形成
D.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根据两党协议,中共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故C正确;一二九爱国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故A错误;1935年12月的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B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故D错误。综上故选C。
3.(2021·安徽滁州市·八年级期末)下边两则材料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全中国的同胞们!……”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国共两党的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D正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与国共两党抗战宣言较远,ABC排除;故选D。
4.(2021·重庆渝中区·八年级期末)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 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
C.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侵略加剧的民族危机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没有计较自己的恩怨与得失,而以民族利益为重,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换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因此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选项D符合题意;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不符合史实,A排除;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
5.(2020年重庆A)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机关报坚持“团结全国抗日力量,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言论,讨论救亡实际问题”,站在宣传抗日的第一线。该机关报是
A. 《新蜀报》 B. 《友声》 C. 《新华日报》 D. 《巴声》
【答案】C
【解析】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党的积极争取,冲破国民党政府重重阻挠和种种困难,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报社还在《大公报》《武汉日报》等刊文说明《新华日报》的任务是:“团结全国抗战力量,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言论,讨论救亡实际问题。”故选C。
6.(2020年四川乐山)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下列四幅图片最能体现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全民族抗战 B.局部抗战 C.分散抗战 D.自发抗战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李宗仁是国民党将领,第1张图片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第2张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将领彭德怀率领八路军积极抗日;第3章和第4张图片反映了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各民族、各政党、各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由此可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守土抗战,实行全民族抗战。A正确;局部抗战主要体现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人民在东北华北等地的抗战,局部抗战强调的是抗战的区域,而材料体现的是参与抗战的阶层广泛。B错误;台儿庄战役属于典型阵地战,不属于分散抗战和自发抗战,CD错误。综上故选A。
7.(2020年浙江温州)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
C.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D.三大战役大大加快全国胜利的到来
【答案】C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解答】据材料“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并结合所学知,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8.(2021年河北中考真题)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民国二十九年”“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张自忠”“新四军战士”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材料体现了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故选B;张自忠是国民党将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抗战,AC两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共对立,排除D。
9.(2021·广东清远市·八年级期末)曾在1937年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回忆:“我接到电话后,就通知城内我军营长金振中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我军并无开枪之事,而且每人所带子弹并不缺少一枚,便可证明。另一方面,我又令警察在各处搜索,也未发现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此材料可作为研究卢沟桥事变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A.回忆者经历的真实性 B.回忆细节的生动性
C.回忆者心思的缜密性 D.回忆内容的丰富性
【答案】A
【详解】材料“1937年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回忆”可知,王冷斋的言论属于当时人的回忆录,最有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故A正确;材料可作为研究卢沟桥事变史料主要原因是史料的真实性,不是细节的生动性、构思的缜密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排除BCD。故选A。
1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 “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的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多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一万人中大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人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我们可以从这则日记中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
B.罗伯特是一名医生,他当时救了这一男孩
C.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D.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答案】A
【详解】依据这则日记内容,我们从中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A项符合题意。而罗伯特是一名医生,他当时救了这一男孩,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这些信息在这则日记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2021·河南焦作市·八年级期末)某人在抗日战争《千字文》中写到“平型告捷,狙歼板垣。南京屠杀,血腥毕见。卅万军民,含恨九泉……晋冀鲁豫,报仇焰燃。”此文直接涉及的史实有
①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敌后抗日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平型告捷”、“南京屠杀”、“晋冀鲁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歼灭日军1000多人,所以,“平型告捷”与平型关大捷有关;1937年12月,日本在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所以“南京屠杀”与南京大屠杀有关;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所以,“晋冀鲁豫”与敌后抗日斗争。因此,①③④三项是题干涉及的史实,B项符合题意;②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需排除含②的ACD三项。故选B。
12.(2021·广东广州市·八年级期末)读题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A.国共合作 B.政权更迭 C.外来侵略 D.军阀割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能力。根据题表中的关键信息:1912年,1937年,1938年北大由北平迁到长沙,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略中国,1937年北平沦陷,北大被迫南迁。根据题干要求,选项中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2020年湖南郴州)家书是一种承载历史的特殊载体。1938年10月,一封由马来亚寄往晋江的家书中写道:“适逢环境恶劣,艰难得.咱国抗战当头,粮食高贵,壮丁费浩繁.咱被派壮丁费若难推辞,亦须看破”。从家书中可知当时
A.营商环境相对宽松,赚钱容易
B.国内粮价稳定,物资充足
C.国难当头,人民坚定支持抗战
D.抗战士气低落,前途渺茫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38年10月”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适逢环境恶劣,艰难得利,咱国抗战当头,粮食高贵,壮丁费浩繁。咱被派壮丁费若难推辞,亦须看破。”大致意思是,正当国家环境恶劣,很难得利。咱们国家抗战当头,粮食很贵,壮丁费很多,(如果)轮到咱们家出壮丁费,不要推辞,需要看破。即国家抗战时期,很艰难,该出壮丁费就出壮丁费,要积极支持国家。C符合题意;由“很难得利”可知赚钱不容易,A排除;由“粮食很贵”,可知将粮价并不稳定,B排除;“抗战士气低落,前途渺茫”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D排除;故选C。
14.(2021·同心县韦州中学八年级期末)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八国联军截杀北京 B.南京大屠杀
C.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详解】由题干中“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等信息,然后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以上,所以B项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是在20世纪初,不符合日记情景描述,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屠杀东北人民,不符合日记情景的描述,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日本进行旅顺大屠杀,不符合日记情景的描述,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5.(2021·河南三门峡市·八年级期末)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开始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信息提示,可知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结合课本所学,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国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B排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国共进入十年内战时期。D排除;故选C。
材料题
16.(2020·安徽谢家集 初二期末)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國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
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材料四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和平解决事件: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黄埔军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包括: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进行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中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2)依据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分析可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及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在内的东北三省沦陷,3000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生活。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后经中国共产党的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材料四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后发表的;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分分合合,贯穿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进程有重大影响。两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国共对峙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代价巨大。因此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17.(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幅漫画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3)改正:将第18课改成“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改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理由: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详解】
(1)①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道光朝之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是指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道光年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行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②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吉野号、致远号”“甲午大海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幅图是指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为了称霸世界,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联军侵华战争。③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洋人的朝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幅图是指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时,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到需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因此,“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文化自信缺失。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中国展开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国人意识到,只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是不够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联名上书请求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进行变法,变法最终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二者都是制度层面的变革,但国家的沉沦没有得到根本变化。于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上向西方学习。
(3)根据题干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因此,需将第18课改成“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改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