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 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13 22: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本文的结构以及其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最年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同学们你们知道六国是指哪六国吗?齐楚燕韩赵魏加一个秦国就是战国七雄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跟这七国有关,也就是苏洵的《六国论》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洵要给我们论述些什么。
1、 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家,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 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2、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 请同学根据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课文中,并小声的诵读课文。(主要注意一些通假字的读音及意思)(三分钟)
4、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段,读到重点的字词的时候加重语气,以此引导学生注意。
5、 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一二段。
请同学起来回答,这一段落中有哪些词语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就是不明白其意思的。
六、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注释,这些注释,建议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再说,不要一下子就把全部说出来。
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 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
七、师生共同疏通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请学生翻译,如果是学生没有翻译清楚的老师再进行补充,教师还要强调一下在这些句子里哪些词语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
率:全都,一概。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以:用,凭借。判:分出,分清。得:适宜,得当。
通假字:暴:通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通餍,满足。
古今异义字:
其实:古义:两个词,这,实际上;今义:实际上。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
词类活用:
概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一二段的翻译:
六国的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没有贿赂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的(地盘)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地盘,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将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奏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从根本上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想想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那里)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所以,不须作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那么,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事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不断,火就不灭。”这话是说对了。
八、研习一二段:
1、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2、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九、解析课文第三段
1. 齐读第三段。
(一)疏通文意,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
词类活用:义: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后秦击赵者再。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第二次。
始速祸焉。 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快。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最终还是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原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行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了祸患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谄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几乎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穷竭,势孤力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能够爱惜各自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从六国方面说)倘若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判定的。
(二)、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2、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补充注释:
封:封赏 礼:礼遇,礼待。
A. 重要词句
并力(合力)西(向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咽喉)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通假字: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日月:名词作状语
翻译:
哎!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合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呀!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国土,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蓄积起来的威势所挟持啊。
B.1、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2、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古今异义:故事:古义:前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情节的事情。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然而还有能够不(靠)贿赂而战胜秦国的趋势。如果凭着这么大的天下,却(去)蹈袭六国灭亡的旧事,这样(治国者的胆略和智慧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第二课时
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所讲的内容,请同学试着背诵一下文章。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把文章的意思疏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本文的结构特点。
根据课后第一小题进行。
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己先做一下,看看同学们做得情况。
老师根据带领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1、 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从那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
2、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明确:从赂秦而力亏这方面论述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对比:秦所得和诸侯所亡。(战争,求和);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守业的无能;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明确:是从不赂者以赂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方面论证的。
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教师可讲解秦国的贪欲。)
燕赵:相同的地方: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用兵之效也。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不同的地方: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之不忠也。(讲解前面李牧的作用,李牧连却之。)
4、 第四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明确: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5、 第四、五两段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明确: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 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明确: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势应不赂而胜之。
板书:
EMBED Unknown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