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8 11: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训练题
选择题
1.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的饲养 ③磨制工具的使用 ④聚落的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 图片承载历史。下列图片反映的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 原始农业 B. 采集狩猎 C. 聚族而居 D. 贫富分化
3.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聚族而居 B. 原始农业
C. 贫富分化 D. 采集狩猎
4. 有人说,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实乃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为“农业革命”。下列能说明中国早期社会发生了“农业革命”的是( )
A. 北京人以狩猎为生 B. 半坡居民制作陶器
C. 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 D. 元谋人使用火
5. 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6. 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如果你想参观该博物馆,应该到( )
A. 咸阳 B. 洛阳
C. 西安 D. 余姚
7. 暑假期间,小明参观了一处距今约7 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稻米大规模种植、舟船的使用、编织和纺织的出现、陶器的制造与使用”是其主要看点。该遗址位于(  )
A. 云南元谋县
B. 北京周口店
C. 浙江河姆渡
D. 陕西半坡村
8. “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 )
A.大汶口居民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9. 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10. 某学者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该学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群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11. 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12.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想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参观的遗址有(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3. 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
①建造房屋 ②过定居生活 ③制造陶器 ④饲养家禽 ⑤使用打制石器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14.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所用的工具,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铁器时期等进化阶段。其中,处于新石器时期的是( )
A. 使用打制石器的山顶洞人
B. 使用磨制石器的半坡人
C. 使用簋祭祀的西周诸侯王
D. 使用铁犁铧的春秋卫国人
15.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龙山文化遗址
16.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种类很多,有饮食器碗、钵、盆、杯、盂等,炊煮器罐、鼎等,水器壶、瓶等。据此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状态是( )
A. 茹毛饮血,狩猎为生
B. 黑陶精美,铁器锋利
C. 肉汤鲜美,粟米飘香
D. 科技发达,物质丰富
17.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相似之处的是(  )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②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③会制造陶器 ④种植水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8.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特征有( )
①位于大河流域  ②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会制作彩陶  ④种植粮食作物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白虎通》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周易》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分析神农氏“教民农作”的原因。“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举例说明。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写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的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20. 中国“南米北面”的独特主食风格,是由几千年前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决定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采集到种植】
材料一
(1)图一、图二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穴居到定居】
材料二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2)材料二中的诗句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诗句中描绘的“农耕”所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材料三
材料三中图三、图四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两种房子在结构上存在异同,写出其各自的优点。
(4)从植物的采集到播种,从穴居到定居,这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答案
1-5AABAC 6-10CCDDD 11-15DDDBB 16-18CBC
19、(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
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
(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
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3)半坡人。
材料中提到的“彩陶”“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指的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粟。
20、(1)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2)半坡居民。粟。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应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4)开始定居,出现了原始农业。(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