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地“大”呢,还是独抒性灵地“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恶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廷见元帝①
曹 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料。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引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逢迎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付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仪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 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8.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设置了哪些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进行描绘,色彩对比鲜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思妇等联系在一起,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宋诗词里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这把火,__①__,让他不再患得患失,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懂得了自己无论站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__②__,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他赋诗曰:“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__③__,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苏东坡重获新生,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以“土地”作为开头,重组最后一段三个分句,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地“大”呢,还是独抒性灵地“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C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原文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总把……联系在一起”也不当,原文表述为“常常”。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恶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中,B项,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必须重新认领中国诗歌的‘常’”,分论点一是“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家国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廷见元帝①
曹 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料。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引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逢迎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付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仪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 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答案 D
解析 D项,“表面平静”错误,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大惊失色,不能得出“表面平静”。故选D项。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的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答案 C
解析 C项,“极尽渲染”错误。结合“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等分析,“苦伶仃”的出场,没有极尽渲染。故选C项。
8.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9.作者设置了哪些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思想认识: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②朝堂之上和亲与边境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 B
解析 “故”解释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前面“上皇欲强宗室以震天下”大意是“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除A、D两项;“虽”表转折,其前断句,“虽童孺皆为王”大意是“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C项。故选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D
解析 D项,“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有误,庶务没有这一层含义。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答案 B
解析 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尝试贿赂他们。
(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强调君主要做好表率,那么群臣就会效仿。文中的唐太宗善听谏言,采纳了封德彝、张玄素、裴矩的谏言,他还轻赋役、任用廉吏、宽刑法,由此而开“贞观之治”。司马光写此篇的目的在于“借古讽今”,借写唐太宗,委婉地劝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做好群臣的表率。
解析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说明的道理是君主要做好表率,这样做臣子的才会像影子那样跟从,才会效仿君主的行为。文中的唐太宗就是群臣的榜样。比如他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他还减轻百姓赋税,选用廉吏治理百姓,宽刑法。他赞同张玄素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他还接受裴矩谏言,当众表扬他,这些事迹足以证明他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正因太宗能做好表率,才能上行下效,促成“贞观之治”。司马光如此评价唐太宗,意在告诫当时的北宋皇帝,要躬身自省,做好群臣表率。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带微笑地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没有闲暇顾及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尝试贿赂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可知,白居易此时任江州司马,与创作《琵琶行》时的官职一样,所以本诗写作时间应该与《琵琶行》创作时间相近,A项正确。第三句“湓浦曾闻似衣带”意思是说,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与“一衣带水”含义相近,表现了作者与友人虽然相距遥远,但是心意相通,就仿佛离得很近的感觉,B项正确。“病鹤”是诗人自况,说的是诗人此时像病鹤一样孤单,只能遥望渺远的宫阙,而选项中说“病鹤”指的是白居易,C项错误。最后一联,诗人劝友人不要沉溺于佛教讲经的集会,而要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青云直上,前途远大,D项正确。故选C项。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句的意思是:东晋高僧惠远曾经居住过的东林寺,你去住过吗?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内心郁闷,所以诗人担心朋友意志消沉,希望他靠游览来排遣寂寞之情;联系最后两句“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所表达的意思可知,第二句中诗人也是在委婉地劝说朋友不要一味沉迷于求佛问道,仍要有远大抱负,未来可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进行描绘,色彩对比鲜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思妇等联系在一起,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宋诗词里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3)示例一: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示例二: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答案 D
解析 第一空,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相互映衬:映衬,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相互映衬”是指两者都让对方变得更加鲜明。此处要表达的是传统与现代都大放光彩,形成一种美好局面,并非是传统让现代或现代让传统更鲜明,因此该空应填“交相辉映”。第二空,喧闹无比:声音极度大而吵闹。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根据语境描写的是直播间热闹的元宵活动,应选“热闹非凡”。第三空,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根据搭配对象“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应选“络绎不绝”。第四空,原汁原味:食物原有的汤汁和味道,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汁醇味正:原指食物味道浓厚纯正,与“味道寡淡”相对,强调事物本身的丰富程度。根据语境“文明盛宴”“深厚魅力”“浓厚氛围”,应选“汁醇味正”。故选D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答案 D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均为偏正短语,而“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是动宾结构,根据前两个短语的句式结构,“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应改为“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第二处,“导致”一词搭配不当,“导致”是贬义,后面往往跟不好的结果,用在此处情感色彩不当,所以将“导致”改为“使得”。故选D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构成:“剪纸灯谜”与“秧歌花鼓”两个名词性并列短语相对,“描绘”与“传播”动词相对,“城乡风物”与“时代精神”两个偏正短语相对;表达效果:形式上,结构工整严谨,仄起平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上,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对偶手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或句子,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文段中,对偶句的构成可从词性方面加以分析,画横线的句中,“剪纸”“灯谜”与“秧歌”“花鼓”都是名词,“剪纸灯谜”与“秧歌花鼓”两个并列短语相对,“描绘”与“传播”两个动词相对,“城乡风物”与“时代精神”两个定中结构的偏正短语相对,“描绘城乡风物”与“传播时代精神”两个主谓短语相对。对偶的表达效果可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分析: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讲究平仄,如“剪纸”与“秧歌”仄平相对,“谜”与“鼓”平仄相对,音韵和谐。②内容上,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渲染了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这把火,__①__,让他不再患得患失,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懂得了自己无论站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__②__,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他赋诗曰:“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__③__,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苏东坡重获新生,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也烧去了他心中的杂草
②像一支画笔
③意思大致是
解析 ①处,根据横线前分号的提示以及分号前后两个分句的句式特点可知,这两个分句应是对应关系,根据前一个分句中的“烧去了地上的杂草”可知,此处所填语句也应该跟“烧”有关,再根据横线后的“让他不再患得患失”可知,此处应填“也烧去了他心中的杂草”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横线后的“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可知,此处所填语句应该与“画笔”之类的东西有关,再结合横线前语句的叙述主体“它”(这把火)可知,此处是把“它”(这把火)比喻成“画笔”之类的东西,故此处应填“像一支画笔”之类的内容。③处,横线后的语句是对横线前苏东坡诗句的解释,故此处应填“意思大致是”之类的内容。
22.请以“土地”作为开头,重组最后一段三个分句,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土地征用了苏东坡的身体,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自由,让他重获新生。
解析 解答此题,先分析最后一段三个分句的关系,“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是因,“苏东坡重获新生”和“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是果。而对于两个“果”,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先“精神”“得到了自由”,后“重获新生”。确定好三个分句的关系后,再看从哪个分句入手来变换句式。三个分句中,第二个分句中出现了“土地”,这是一个被动句,变换成主动句就是“土地征用了他的身体”。根据题干要求,可将这一分句作为重组后语句的第一个分句,其中的“他”要改为“苏东坡”。重组后语句的主语是“土地”,那么“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可以变换成“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自由”,“苏东坡重获新生”可以变换成“让他重获新生”。将变换后的三个分句连缀起来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写作前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即谈谈你赞赏的诗意地栖居的方式和原因。然后要明确材料列举的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的内涵,材料通过诗句形象地诠释了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从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可以看出“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坚持;从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以看出“要保持独立的精神,拥有自由的思想”的旷达;从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可以看出“心怀天下,忧乐黎民”的忧思;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可以看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然。最后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取一种你最赞赏的方式并阐述原因。作文还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即写一篇发言稿,在“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上发言。这就要求写作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这一情境,且文章要体现发言稿的特点。
立意引导 ①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②要保持独立的精神,拥有自由的思想;③心怀天下,忧乐黎民;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事实素材:
①纵使因乌台诗案而饱受摧残,也还要高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纵使被发配至偏远之地,也还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俯仰万世,苏东坡选择了诗意地栖居,远离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升华。
②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我辈岂是蓬蒿人。随即大笑而去,沿着滚滚东逝的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李白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佳作展台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谈一下我对“诗意地栖居”的浅薄的看法。
我认为,“诗意地栖居”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唯美浪漫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是精神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自由。(开篇点明自己的观点,照应标题)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形象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一袭白衫,喝得醉醺醺的,被抬到天子面前。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国舅研墨,力士脱靴。他睥睨权贵,傲视权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讲出了历代读书人内心郁结的不平之气,彰显了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精神上独立,方能傲视权贵。“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傲视权贵,携一缕淡雅芬芳,遗一世宁静淡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傲视权贵,以满腔热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精神独立,挺直腰杆,傲视权贵,权贵便如粪土。如若没有独立的精神,我们便只能匍匐在权贵脚下,唯唯诺诺,不敢抬头,只能做权贵的奴隶,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来,何谈诗意地栖居?(多处引用古典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思想上自由,方能质疑权威。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写出了他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哥白尼敢于质疑权威,他带领人类走出方形的地球,走出太阳系,去探寻宇宙的奥秘。马克思敢于质疑权威,他拨开历史的迷雾,指引我们认清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清剩余价值,引领我们做自己的主人,探寻美好的生活。拿出自信,质疑权威,权威便不堪一击。如若没有自由的思想,我们哪有勇气质疑权威?只能如蝼蚁一般在权威的汪洋大海里窒息罢了,何谈诗意地栖居?
当今时代,我们仍需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精神上的独立,使我们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上的自由,使我们可以正视自我,正视世界,追求真理,捍卫真理。
保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可以让我们走出权势的威压,在自由的空间里畅快地呼吸;让我们走出权威的阴影,在明媚的阳光下诗意地栖居。(结尾重申观点,发出号召)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先点明自己的观点,即“诗意地栖居”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唯美浪漫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是精神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自由;接下来列举李白、陶渊明等人傲视权贵的例子,证明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呼吁大家要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章层次清晰,论据充分,说理恳切,语言准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