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课件(76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1.《林黛玉进贾府》课件(76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8 09: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小说阅读考试要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5.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句、段落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小说的合称。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四大谴责小说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是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里等描写,分析人物的
性格特点。
3.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及人物形象。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1、四大名著:《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
2.《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等,“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3、思想内容:《红楼梦》, 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较大发展。这股新生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这样特殊时代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的条件下写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yín、父辈曹颙yóng 、曹頫fǔ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
5、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继位后,曹家牵连,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使他对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不满,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从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
6、《红楼梦》共12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到了18世末纪,高鹗(è)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所以说《红楼梦》绝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是曹雪芹饱含血泪写成的。
第一回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 
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 敷
贾 敬
贾 珍
贾惜春
(秦可卿)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贾 赦
(邢夫人)
贾 琏
(王熙凤)
贾迎春
贾 政
(王夫人)
贾 珠
(李 纨)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 敏
(林如海)
林黛玉
宁国府
荣国府
——贾蓉
——巧姐
——贾兰
第三回
介绍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 
  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
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 红楼梦》前五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玉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木石前盟:以浪漫的笔法道出宝黛关系(补:金玉良缘)
梦游太虚 :以贾宝玉梦境隐喻红楼女儿
人物报表:以冷子兴之口讲述贾家家谱
黛玉进府:以林黛玉行踪交代贾府环境
门子判案:以薛蟠案牵出贾史王薛关系
《红楼梦》的前五回构成整个小说的序幕,
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王熙凤 李 纨 秦可卿
妙 玉 史湘云 贾巧姐
懵懂(    )    鬓发(    )
姊妹(    ) 两靥(    )
孱弱(    ) 忖度(    )
宫绦(    ) 盥洗(    )
嫡亲(    ) 呜咽(    )
钗钏(    ) 漱盂(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měng 
bìn
zǐ 

chán
cǔn
tāo
guàn



chuàn
罥烟(    )    翠幄(    )
厢庑(    ) 憨顽(    )
錾银(    ) 珠钗(    )
伺候(    ) 纨绔(    )
内帏(    ) 倭寇(    )
阜盛(    ) 稻穗(    )
juàn


hān
zàn
chāi


wéi

suì
fù 
殡葬
筵席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垂涎
绚丽
诞生
嶙峋
小说鉴赏
一、故事情节
二、环境描写
三、人物形象
一、故事情节
1.理清故事情节,并要概括大意。
2.文章标题为“林黛玉进贾府”,点明了中心事件。请画出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第一部分(开端):(1)黛玉进府。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2—14)见亲人
1、(2)见贾母
2、(3)见“三春”  
3、(5—6):见熙凤  
4、(7):见贾赦
5、(8—11)见王夫人
6、(12—14)见宝玉
第三部分(结局):(15—16)安排黛玉房舍和丫鬟。
1.理清故事情节,并要概括大意。
故事情节
2.文章标题为“林黛玉进贾府”,点明了中心事件。请画出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耳房
二门
垂花门
抄手游廊
贾赦院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内仪门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粉油影壁
角门
后廊
是不是这样走?
二、环境描写
1、林黛玉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贾府?  
(1)贾府庭院有何特点?
(2)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有何特点。
2.贾府是世家望族,作者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来展现贾府美轮美奂、富贵奢靡的气派,有什么好处
3.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4.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影视剧中荣国府局部图片
1、林黛玉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贾府?
(1)贾府庭院有何特点?
  
A、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B、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C、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A、林黛玉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体现了什么?
建筑外观宏伟气派
显示出贵族之家的豪华、威严和显赫。
B、进入贾府到贾母住处,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轩峻壮丽——布局讲究,有生活情趣。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箭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
C、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 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 木联牌,镶着装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 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轩昂壮丽——陈设华贵,得上恩宠显示主人的尊贵社会地位
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可见 其与皇室的关系
-------至尊至贵!
  外观宏伟,说的是贾府建筑的外部观感;
布局讲究,说的是贾府建筑的内部结构;
陈设华贵,说的是荣禧堂为主的装修器物。这都是社会环境的折射,是贾府地位的反映。
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2)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有何特点。
①服饰非凡。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很“精良”。
②气质骄矜。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③礼节繁缛。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在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礼教方面的。作者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3.贾府是世家望族,作者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来展现贾府美轮美奂、富贵奢靡的气派,有什么好处
(1)起点高,林黛玉不是刘姥姥,她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小姐,见过世面,受过教育,因而她特别注意到贾府与一般官宦人家的不同之处。
(2)感受敏锐,她自幼便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初次登门,前来依傍,更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而林黛玉与一般到外祖母家走亲戚的女孩子不同,十分注意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其感觉和反应,要敏锐得多。
4.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不可以。
“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
“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3.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贾府的环境是通过林黛玉眼睛展示出来的,随着林黛玉一路行来而一路写来。小说以后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环境。
1.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府第的豪华壮丽、庭院的轩峻,各种排场、礼节的讲究,展示出当时一流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图景。东耳房王夫人住处的坐具、卧具和各种摆设不同寻常,奶奶、少爷、小姐们在众人簇拥下的出场、就餐时的排场和仪式、就寝时需用物品和陪伴人等的讲究,充分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甚至仆妇、丫鬟、小厮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不同凡响。
2.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贾府大门、“荣禧堂”和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
贾母住处庭院深深、轩峻壮丽,显示她在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贾赦小院远离中心,贾政住处却紧靠“荣禧堂”,也可看出贾母亲幼疏长,兄弟俩在荣府中实际地位的高低,贾政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
王熙凤住处就在“荣禧堂”之后,与贾母院、贾政王夫人住处都很靠近,符合她荣府管家的地位,也显示她左右逢源的关系。
3.地位身份的象征,人物关系的显现。
在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
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
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人出入其间,此公在小说中一出场,不是抢夺人家古董、假山石,就是逼漂亮丫鬟作小老婆,作恶多端,说明所谓“世袭一等将军”无非玩物、好色之徒而已!
4.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2)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3)地位、身份的象征,人物关系的显现。
(4)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形象,暗示人物的心理等。
(2)情节上:推动下文什么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主题上:暗示、反映、突出小说主题
1.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节选部分刻画王熙凤的语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作者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何匠心之处 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找出文中体现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谈谈其作用和妙处。
4.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显著特点
5.本文多次写“笑”,有何艺术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6.比较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三、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进行刻画,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所写对象不出场。(1)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渲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2)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
1.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节选部分刻画王熙凤的语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出场
(2)肖像
(3)见黛玉
(4)回王夫人
朗读语句—辨明方法(标志)—分析特征—答疑(齐读)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要点提示:人物的特殊地位 (备受尊崇)
人物的个性特征 (喜欢张扬)
语言(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夸黛玉标致
主要是: 奉承讨好贾母,同时也在暗夸在场的贾家姐妹。
机变逢迎 精明狡黠 四面讨好八面玲珑 巧言利舌 工于心计
语言(2)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说熙凤“招”他)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 又忙携黛玉的手,问长问短。
—— 动 作 描 写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语言描写
连连检讨自己
善于演戏 见风使舵 巧于逢迎
动作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奢侈 贪婪 得势
刁钻 狡黠
肖像描写:
出场: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地位特殊,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
肖像:
服饰
容貌
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三角眼吊梢眉
粉面 丹唇
贪婪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外表美丽,本性刁钻狡黠
见黛玉表现:
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也是得宠的原因
回王夫人话
善于逢迎,是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形象总结:
精明能干,善于玩弄权术,外表美丽,为人刁钻狡黠,阿谀奉承,见风驶舵.
宝黛初会
2.作者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何匠心之处 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1)出场之前
(2)出场之后
A、外貌描写。
B、“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
C、摔玉情节。
(1)出场前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 里的“混世魔王”,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 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 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突出了贾宝玉不被当时主流社会认同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2)出场后:
A、肖像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 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肖像描写:眉目清秀,英俊多情。
B、《西江月》赏析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表现宝玉不愿做封建家庭传宗接代的命根子,不愿做封建门第的孝子贤孙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好皮囊”含有讥笑人有学无术,酒囊饭袋之意。“草莽”有讥人“绣花枕头一肚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意。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指宝玉不拘礼法,放浪形骸。“世务”指宝玉不搞仕途经济,不贪功名利禄,“文章 ”批考功名的时文八股。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突出宝玉鲜明的叛逆性格。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乐业“是满意安于富贵的意思。补足了宝玉在大观园里吟风弄月,怡红快绿的生活。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以封建家长的口气,指责宝玉平日不争分夺秒图取功名富贵,不是封建王朝、封建家庭的忠臣肖子。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无双”突出形容宝玉是封建礼法唯一的叛逆者。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纨绔与膏粱”是形容穿丝着娟的富贵子弟。
似贬实褒、寓褒于贬,作者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贬斥宝玉,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的写照。
C、宝玉“摔玉”
语言、动作描写:反抗天命、鄙弃世俗、追求平等的叛逆率直的性格。
(1)出场之前
(2)出场之后
A、外貌描写。
B、《西江月》
C、摔玉情节。
肖像描写:
眉目清秀,英俊多情。
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突出了贾宝玉不被当时主流社会认同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语言、动作描写:
反抗天命、鄙弃世俗、追求平等的叛逆率直的性格。
似贬实褒、寓褒于贬:
作者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贬斥宝玉,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的写照。
3.找出文中体现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谈谈其作用和妙处。
(1)句子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王熙凤出场时,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还“连忙起身接见”。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却不能随便,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的语言、动作。贾赦没有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此处不仅表明了黛玉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还表明了黛玉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这表现她非常细心谨慎,决不轻易行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这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贾母问黛玉读书的事,“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2)作用和妙处
①反映了黛玉谨小慎微的态度,以及“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②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行动描写
和贾母见面
和三姐妹见面
和王熙凤见面
听贾赦贾政的带话
对座位的思忖
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语言描写
婉言谢绝大舅母的留饭
两次关于读书的回答
言谈举止
非同一般,
心思细腻
知书达理
有教养
*
4.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显著特点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2)人物描写别具一格。
(3)环境描写典型突出。
*
5.本文多次写“笑”,有何艺术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对写“笑”的分析:
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
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这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
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
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
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赔笑。
*
作用:
(1)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使读者产生了一个总印象——贾府是礼仪之家。
(2)但人物的笑大多不是出自内心的笑,透过这些笑,读者又看到了贾府的另一面——贾府是虚伪之家。在这些笑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令人笑不起来的、悲哀的内容,这表面的繁荣和一团和气的背后,正预示着贾府以后不可避免的衰落,其中的人物命运也是不可捉摸的红楼一梦。
*
6.比较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
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因为邢、王二夫人后来还要写到,而李纨在这里不是重要人物,就不必在此多加笔墨,作者是有意把她放在第四回的开头来作介绍的。按照封建家规,媳妇们经常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所以在贾母出场时,连带出这三个人来,又是合情合理的。
“三春”出场,描叙了她们的衣着形态、神情举止,以及一些日常叙谈,这除了是介绍三人的一般情况外,同时还是有意造成一种“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以等待下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王熙凤的出场达到了这次会见中的第一个高潮。安排王熙凤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
吃完饭后,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应该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就能有力地强化二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而后宝玉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让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画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的,有的是多人出来的;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的实写,有的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这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
1.开门见山。这种方法又叫单刀直入法,用得比较常见。它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2.先声夺人。这种方法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这种开头给人一种自然之感。
3.陈述铺垫。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揭示或暗示。
4.悬念设计。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分关心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期待。悬念的设置,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5.金钩倒挂。这种方法又叫倒叙法。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的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用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
6.娓娓道来。这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人物和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
【示例】
1.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 ”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鉴赏]这是小说中林冲出场的描写。“端的使得好!”短短五个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能让人听出墙外之人不仅是个行家里手,而且是个痛快爽利之人。
2.(片段1)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庶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有一大贤,只在襄阳城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庶曰:“以某比之,
*
譬犹驽马以并麒麟,寒鸦以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片段2)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 ”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日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 ”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 ”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
*
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那二人 ”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 ”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 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鉴赏]这是小说中对诸葛亮出场的描写。主要手法是铺垫对比,引起悬念。从闻名诸葛亮到诸葛亮露面,情节曲折起伏,故事套着故事,悬念迭起,诗文并茂。其间有铺垫,有对比,目的是突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