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评价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评价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8 07: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低音”有(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1958年4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三年自然灾害
3.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农业合作化成效有限
C.“一五”计划的成就突出
D.小农经济影响社会发展
4.“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
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改造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由此反映了当时(  )
(1)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 (2)对粮食、油料、棉花和棉布的统购统销 (3)实行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A.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C.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年6月-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人民解放战争 B.抗美援朝战争
C.土地改革运动 D.镇压反革命运动
8.“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这首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
A.雷锋 B.黄继光 C.邱少云 D.王进喜
9.“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0.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其中生活用粮增长8.6%。这反映出(  )
A.工农业落后局面已经初步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体制基本确立
1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30年来党的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12.1950年在北京同时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让“在解放我们祖国、解放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功劳最大的战斗英雄们,在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的生产上最积极、最有贡献的劳动模范们”,接受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敬意和无上荣誉。全国英模首次大会师旨在(  )
A.配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C.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目标
D.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13.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1956年中共八大认为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认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
A.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贯彻实施
C.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都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14.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 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这说明我国(  )
A.国民经济已得到了基本恢复
B.初步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局面
C.已建成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D.“大跃进”取得了重大成果
15.基辛格是见证中美外交关系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几代人的进步”。下列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72年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朝鲜战争爆发
16.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 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17.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的展开
18.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C.美日联盟更紧密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19.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这反映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0.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C.意识形态对立已消除 D.新型区域合作的推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部分科技成就
1964年 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获得成功
1965年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1966年 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我国“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科技取得突出成就的背景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哪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3)概括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开始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强调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材料二 
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1952年 1978年
原煤产量 0.66亿吨 6.2亿吨
钢产量 135万吨 3178万吨
粮食产量 16392万吨 30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 5444万人 21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 3540个 64421个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
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分析材料二表中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23.普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八路军来到西沟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贫苦出身的李顺达得到了翻身机遇。1941年,西沟村成立了农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顺达当选为民兵队长。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李顺达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50年李顺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他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材料二 1960年3月,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会上王进喜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钻井队遇到的钻井设备没到位问题,王进喜号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他被称为“铁人”,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在随后的10个月里,1205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始终保持“争一流、上水平、讲实效、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昂扬斗志,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劳模李顺达、王进喜的历史贡献。
(2)指出李顺达、王进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你应如何评价李顺达、王进喜等人的历史贡献。
24.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摘编自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 (1968年)差不多在尼克松提出其以“收缩”为主要特点的“尼克松主义”的同时,苏联领导人则提出了旨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进行干涉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霸”的战略方针。
——摘编自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四 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同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边倒”政策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调整外交战略方针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方针的出发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解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属于“高音”而非“低音”,故A项错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属于“高音”而非“低音”,故C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开展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属于“高音”而非“低音”,故D项错误。
2.B 
解析:据材料“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可知这一“左”倾错误指导下的判断导致了“大跃进”运动,故选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1958年”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赶上英美”的生产力进步不符,排除C项;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到1961年,与材料所述时间“1958年”不符,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1957年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4.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小社并大社……大搞公共食堂”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C项。
5.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故选C项。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7.C
8.B
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工业总产量、钢产量、财政收入等都造成严重损失,说明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B项正确。
10.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用农民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农民留用粮食等数据说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积极性更高,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故C项正确。“一边倒”不是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而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愿意在平等的前提下同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故D项错误。
12.B 
解析:根据材料“在解放我们祖国……在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的生产上最积极、最有贡献的劳动模范们”可知,全国英模首次大会师旨在通过表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雄模范来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故选B项。
13.C 
解析:结合所学,中共八大和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的,表明中国共产党会根据中国社会实际的变化合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适时进行调整,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根据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不能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并未得到贯彻执行,排除B项;根据所学,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符合实践的需要,但是不久这一认识就被推翻,并被阶级矛盾取代,排除D项。
14.B 
解析:农业比重降为33.4%,工业比重上升到43.8%,这初步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局面,故选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得到了基本恢复,排除A项;仅据社会总产值的构成状况无法推知工业体系如何,排除C项;“大跃进”始于1958年,排除D项。
15.B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一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故选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加强中苏友好关系,排除A项;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是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卷入战争,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排除D项。
16.A 
解析: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签订贸易协议,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A项正确;此时美国对中国依然奉行敌视、封锁和包围政策,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依然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7.C 
解析:图C点到D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1965年,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年),故C项正确。
18.D 
解析: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故A项错误;中苏关系破裂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D项正确。
19.B
解析:根据题干“打破封锁的努力”指的是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决定性转折”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故选B项。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了成套技术设备,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对立已消除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背景:美苏进行核垄断,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包围封锁;中国科技落后。
原因: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科技;借鉴世界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科学家们发扬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
(2)核武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
(3)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我国工业化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安全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概括。第(2)问,分类归纳,氢弹、导弹属于核武器;人造卫星属于航空航天领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属于生命科学;杂交水稻属于生物工程。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等角度回答。
22.(1)时代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共八大提供准备;苏共二十大召开,斯大林遭到批判和否定;为了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任答三点)
意义:成为党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任答两点)
(2)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外交环境的改善。(任答三点)
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56年2月14日”“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上苏联的改革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分析其意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外交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及理论准备等方面回答。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
(2)时代精神: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二信息分层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叙述。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他们都热爱党和国家,都能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的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4.(1)积极影响: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2)不利影响:使中国过多依赖苏联;照搬苏联经验,带来许多弊端;限制了中国外交的发展。
(3)原因:美苏分别进行了战略调整;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4)出发点:和平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