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35年张寒晖创作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歌曲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涨沪会战 D. 南京大屠杀
20世纪30年代,《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指出,日本军队未经宣战,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俱在,明确了日本的行为违背了《国联盟约》《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此报告书
A. 推动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进程 B. 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罪行
C.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遏制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少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 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历史教科书编撰者们,发挥了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部分学者的论述,把“四大发明”之说引入到历史教科书知识谱系中。其目的是
A. 提升国人对古代科技的认识 B. 论证中国古代历史的荣光
C. 重构中国历史的观念和解释 D. 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
1941年3月15日,日本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江西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江西上高地区进攻,发动上高会战,结果失利;这次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唯一一次在人数不及日军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巩固 B. 国民党军队将士的英勇抗击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有力配合 D. 防御阶段全国军民同仇敌忾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战的某一事:“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这里的“某一事件”是指( )
A. 平型关大捷 B.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台儿庄战役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98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说明( )
A. 正面战场有力地抗击了日军 B.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C.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策略有变 D. 国共合作使抗战取得重大胜利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为了以华制华 D. 建立统制经济
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南海问题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A. 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 B. 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 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 D. 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1945年的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其主要内容中得以真正实现的是( )
A. 国共两党坚决避免内战 B. 贯彻和平建国纲领
C.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D.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A. 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B. 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
C.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2013年7月12日,某一纪念馆内,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主席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提议,全会做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该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该会议应该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七届二中全会 D. 第一届全国人大
“毛泽东思想的生长、发展与成熟,已经有了二十四年的长期历史,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了,证明它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的上述决定,当出自(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据内容判断,这段文献资料应当出自(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材料1 全国同胞们! 由于日本的投降, 我全民族……所坚持的神圣的抗日战争, 已经胜利地结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地结束了……抗战结束后的各项重大问题,制定民主的施政纲领,结束训政, 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 并筹备自由无拘束的普选的国民大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
材料2 军令政令的必须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任何割据地盘,破坏交通,阻碍复员的军事行动,必须绝对避免,则是解决目前纷争不安的唯一先决条件……除了革命的责任不能放弃,国家的统一不容损害, 根本大法不容变更, 政府基础不容动摇以外, 其他无不可以容忍, 无不可以协商。
——蒋介石《告全国军民同胞书》(1946年1月1日)
材料3 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 提出“民主统一, 和平建国”的口号……致公党在国外发表宣言,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先后正式成立并发表政治主张。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在中国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实现民主政治。这些党派及其成员, 为了把握千载一时的良机, 建立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做着不懈的努力。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 列举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他们的建国方案分别是什么
(2)中国人民、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你有何认识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东北松花江”、“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结合题干时间“1935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故A项正确。
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而且是在河北地区,与题干时间和地区不符,故B项错误。
淞沪会战是1937年,而且发生在上海地区,与题干时间和地区不符,故C项错误。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而且发生在南京,与题干时间和地区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需要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的表现和九一八事变的概况和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东北松花江”、“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结合题干时间“1935年”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概况和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
A.全民族抗战进程的出现与材料无关,排除。
B.据材料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材料“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俱在。”可以得出,材料所述的是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是客观事实,B符合题意。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在1942年,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排除。
D.与史实不符,该报告未能遏制日本扩大侵华,D不正确,排除。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的抗战,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大革命时期,中共还没有自己的军队,红军还未创建,故排除A。
B.保障工农割据与改编红军不符合,故排除B。
C.说法错误,故排除C。
D.材料中“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换掉…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表明是国共第二合作时,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故D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日本对中国侵略逐步深入的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史学界把“四大发明”写入历史是为了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故选D。
6.【答案】B
【解析】A.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系。
B.国民党将士的英勇抗击,应该是这一次会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
D.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不可能影响到局部的抗战。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抗战的整体形式特征,还要搞清楚军队的胜利,直接原因是由于将士们的英勇抗击,材料就是一个局部战场,国民党将士英勇抗击的表现。
7.【答案】B
【解析】A.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排除A;
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的重要事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
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排除C;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属于解放战争的内容,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军事斗争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和解放战争的过程。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9.【答案】B
【解析】沦陷区范围错误,应该是国统区,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以武力和伪钞双管齐下,进行大肆掠夺,配合了日本取得战备资源支撑继续战争的需要。1940年重庆国民党政府法币发行额约为40亿元,日本伪造的法币数额约为这一数额的5%.由于伪法币的流通,日方在国民党统治区获取了大量战略物资,引起了战时经济混乱和人民对法币的不信任感,由此可知,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正确。
以华制华的内涵是指建立伪政权,让中国人统治中国人,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统制经济是指日本将钢铁、矿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垄断、独占,由日本公司经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目的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南海主权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说明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是意图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故排除;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ABC.1945年,国共两党的高层经过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但最终,国共两党仍走向了惨烈的内战。和平建国纲领也自然就没有被贯彻,人民的民主权利,更无法保障。故排除ABC。
D.1946年1月,根据《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多个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派出了代表。这次协商会议,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未能阻止国共内战的爆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 依据材料“……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解放区发行人民币的相关史实,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这样做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故A正确。
B 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C 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的结论,故排除C。
D 本项所述材料无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知,这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没有材料信息中的内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需要掌握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本题考查对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故C项正确。
中共一大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遵义会议主要是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中共八大主要涉及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制定经济建设方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对选项中会议内容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中共七大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并未胜利,B项是1949年、C项是1956年、D项是195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根据题干材料“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可知,材料主旨是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是中共“七大”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的主旨思想,故 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16.【答案】(1)国民党:对外:由不抵抗到准备抗战。对内:由“剿共”到联共抗日。共产党:由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由独立的武装力量到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由土地革命到联合地主阶级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倡议、积极促成;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国际力量的影响等。
【解析】(1)本题考查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是从九一八事变以后到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共双方政策的转变。从材料“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可以看出,国民党刚开始是对外不抵抗,后来到抵抗,对内是从“剿共”到联共抗日。据材料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并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到七七事变之间的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刚开始是反抗国民党政权,后来主张联络国民党共同抗日。
(2)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首先是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其次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政策进行调整,再次是国民党政策的调整以及全国人民的推动,当然国际力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7.【答案】(1)三种政治力量及建国方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主联合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企图建立独裁的国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解析】(1)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和建国方案,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3“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并筹备自由无拘束的普选的国民大会”可得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主联合政府);根据材料4“军令政令的必须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以外”可得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企图建立独裁的国家;根据材料5“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在中国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实现民主政治”“建立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可得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代表的根本利益、民众支持和国民党不能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时期民众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