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18 07: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教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解析版)
1.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质子
B.物体所带电荷量是元电荷的任意倍数
C.元电荷是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
D.物体所带电荷量可能比元电荷小
2.如图所示,金属棒A带正电,让其靠近验电器B的金属球,则(  )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棒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了正电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正电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就是最小的电荷 D.元电荷就是的电荷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带电一定指带有多余的电子
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能是1.5e
C.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物体不带电,说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5.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科学发现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利用轻重不同的物体捆绑在一起后下落与单个物体分别下落时快慢的比较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结论
B.元电荷e的数值为,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实验测量得出
C.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这使用了微小作用放大法
D.开普勒利用行星运动的规律,并通过“月-地检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6.对于质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质点
B.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将下落的重锤看作质点
C.讨论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时,都可以将地球看作质点
D.只有球状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7.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
C.摩擦起电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
D.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8.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B.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C.海王星是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前通过观测发现的
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了基本电荷的数值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只有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衣时,发出啪啪声,是由于感应起电,电荷放电产生的
C.正电荷可以创造,负电荷可以消灭
D.所有带电体或带电粒子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0.带电体的带电量的问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电体所带电量可以是任意库仑
B.带电体所带电量一定是基元电荷电量的整数倍
C.带电体带正电是因为得到正电荷
D.带电体带负电是因为失去正电荷
11.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的.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稳定后,只有A下部的金属箔张开
B.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稳定后,只有B下部的金属箔张开
C.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再把B向右移动稍许使其与A分开,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还是张开的
D.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再把B向右移动稍许使其与A分开,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12.关于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
C.物体带正电荷,这是因为失去了个电子
D.物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一个物体带负电是因为物体失去了电子
B.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电荷量是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14.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A小球带有3×10-3 C的正电荷,B小球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试求这时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15.如图所示,在桌上放两摞书,把一块洁净的玻璃垫起来,使玻璃离开桌面20~30 cm。在宽0.5 cm的纸条上画出各种舞姿的人形,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放在玻璃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上擦,就可以看到小纸人翩翩起舞了。
(1)为什么小纸人会翩翩起舞?
(2)如果实验前用一根火柴把“跳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会更好,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3)如果向“跳舞区”哈一口气,小纸人跳得就不活跃了,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试题分析:元电荷表示带电物体的最小带电量,其等于质子或者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说白了元电荷是电荷量,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正确;
考点:考查了对元电荷的理解
【名师点睛】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它不是电荷,所有带电电荷量均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B
【详解】
因棒A带正电,将其靠近验电器B,根据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可知,验电器金属箔中的电子就会被棒A中的正电荷吸引到验电器上端的小球上,所以下端的箔片就会带上正电,两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箔片张开。
故选B。
3.D
【详解】
ABC.元电荷是表示与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它不是质子或电子,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故ABC错误;
D.元电荷的电荷量为1.6×10-19C,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物体带电可能是得到电子,也可能是失去电子,故A错误.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错误;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即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C正确.物体不带电,说明物体中的正负电荷相等,并非没有电荷,选项D错误;故选C.
5.C
【详解】
A.伽利略利用轻重不同的物体捆绑在一起后下落与单个物体分别下落时快慢的比较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结论,故A错误;
B.元电荷e的数值为,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得出,故B错误;
C.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这使用了微小作用放大法,故C正确;
D.牛顿利用行星运动的规律,并通过“月-地检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元电荷是指1.6×10-19C的电量,选项A错误;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将下落的重锤看作质点,选项B正确;讨论地球自转时,不可以将地球看作质点,选项C错误;球状的物体不一定能看作质点,要看球体的大小和线度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可以忽略不计,选项D错误;故选B.
7.D
【详解】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实数,只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A错误;
B.不带电的物体,并不是没有正、负电荷,而是正负电荷一样多,没有多余的电荷,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对电荷的束缚本领不同,物体发生摩擦的过程中,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没有产生新的电荷,C错误;
D.正电荷不能随便移动,电子容易移动,由于一个电子带电量为1.6×10-19,因此物体失去了1×1010个电子,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得出物体沿斜面下落时的位移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然后利用这一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故B正确;
海王星是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后通过观测发现的,故C不正确;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了基本电荷的数值,任何电荷的电荷量都应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故D正确;
9.D
【详解】
A、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故A错误.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毛衣与里面的衣服摩擦,使它们带有异种电荷,电荷放电,发出啪啪声,属于摩擦起电;故B错误.
C、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是不能被创造的;故C错误.
D、电子的电量称为元电荷,所有带电体的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和点电荷,要注意明确元电荷和点电荷的意义,明确点电荷是种物理模型,而元电荷是带电单位,不是电子也不是质子.
10.B
【详解】
试题分析:带电体的带电量只能是电子电量的整数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带电量叫做叫做元电荷.故A错误,B正确;原来不带电的两物体相互摩擦后,部分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带电体带正电是失去电子,带电体带负电是得到电子,故CD错误;故选B.
考点:元电荷;物体带电的原因.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了元电荷的概念以及物体带电的本质;关键是知道元电荷是带电体所带的最小的电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电量的整数倍;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11.C
【分析】
当导体A、B放在带正电的附近时,出现感应起电现象.电荷周围有电场存在,从而导体A、B处于电场中,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重新分布.而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部电场强度为零,且是等势体.
【详解】
A、B、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A,B错误;
C、D、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把A和B分开,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该题体现物体静电感应起电的实质,及静电平衡状态时,带电体的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部电场强度为零,且导体的电势处处相等.
12.BCD
【详解】
AB.物体带电量总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不能是任意实数,A错误,B正确;
CD.元电荷e=1.6×10-19C是最小的电荷量,所以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CD正确。
故选BCD。
13.BC
【详解】
一个物体带负电是因为物体得到了电子,选项A错误;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选项B正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选项C正确;电荷量是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任何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选项D错误.
14.-2.5×10-4C、+6.25×10-4C、+6.25×10-4C
【详解】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各带电量
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各带电量
则最终A、B、C各带电量为-2.5×10-4C、+6.25×10-4C、+6.25×10-4C。
15.(1)硬泡沫塑料与玻璃板摩擦后带上电荷,与纸人相互吸引;(2)说明在干燥环境中容易起电,其原因是干燥的空气不会把摩擦后玻璃板上产生的电荷导走;(3)说明在潮湿的环境下,不易摩擦起电,因为潮湿的空气具有导电能力,把摩擦后玻璃板上产生的电荷导走了
【详解】
(1)硬泡沫塑料与玻璃板摩擦后带上电荷,与纸人相互吸引。
(2)说明在干燥环境中容易起电,其原因是干燥的空气不会把摩擦后玻璃板上产生的电荷导走。
(3)说明在潮湿的环境下,不易摩擦起电,因为潮湿的空气具有导电能力,把摩擦后玻璃板上产生的电荷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