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长拳九动(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组织过程,从而有效的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能力提高以及武术刚柔相济、张弛有致的艺术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宏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健身武术的热爱,为其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传统的武术基本功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它动作简单明快,刚柔相济,张弛有致,造型优美,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观赏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在不断体验武术的精、气、神以及它独特的造型美、节奏美、动态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青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记忆力迅速增强,有很高的竞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 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作用,说出长拳九动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2、运动技能:95%的学生明白长拳九动的动作路线,85%的学生能初步完成长拳九动动作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增强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法与步法的动作规范。
难点:动作连贯协调,展现精气神
六、教学设计过程
在主教材的教学中,分配任务、分组学练等组织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合作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集体演练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动作,体现武术“精、气、神”的方法之一:发声,即喊口令,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其中表扬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七、课时教案
教案
年级:六年级 人数: 40 人 任课教师:
教材 1、长拳九动 2、素质练习 场地 器材 篮球场,短绳10根 障碍物8个,多媒体设备
教 学 目 标 1、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作用,说长拳九动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2、95%的学生明白长拳九动的动作路线,85%的学生能初步完成长拳九动的动作。 3、培养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增强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 手法与步法的动作规范 难点 动作连贯协调,展现精气神
顺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目标及要求 时 间
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师生问好,导入视频 3、宣布本课教学内容 4、安排见习生 接受学生体委报告。 师生问好,视频导入课题 3、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 4、强调安全意识 1、体育委员检查人数,报告人数 2、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 3、注意力集中 组织: xxxxxxxxxx xxxxxxxxxx oooooooooo oooooooooo ★ 要求: 快、静、齐 精神饱满 2 分钟
准备部分 1、热身慢跑:前后间距约1米,成二路纵队绕篮球场慢跑2圈,一声口哨顺时针跑,连续2声口哨反跑 武术专项练习: 基本手型 基本步法 手型步法结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带领学生一起做练习 集中注意力、激情鼓掌 跟着老师一起做练习 组织: ★ 要求: 情绪饱满 动作规范,优美 积极参与 6分钟
顺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目标及要求 时 间
基 本 部 分 长拳九动 1、复习前六个动作 示图:
动作路线:起势、马步冲拳、弓步推掌、丁布搂手、震脚侧踹、弓步架冲拳、 2、学习新动作: ①勾手弹踢 ②弓步双推掌 ③收势 3、完整练习 ①集体练习2次 ②使用iPad创作队形及展示成果 身体素质练习 1、组合练习:全班分成4组,每一组成2路纵队,练习不同项目,每过一分钟,按顺时针轮转一次(跳绳、收腹举腿、跳越障碍物、蚂蚁爬) 带领学生复习 观看学生练习及纠错 集体再练一次 讲解并示范新动作; 组织练习及纠错 带学生完整做一次;观看学生再练习一次 巡视纠错及观看学生成果 8、点评成果 讲解练习方法 组织练习 复习上节课内容; 练习、认真听讲; 集体练习 4、观看老师示范并模仿动作 5、集体练习 6、分组进行练习; 使用iPad,展示自己对比自己和他人; 总结,进行互评; 仔细听练习方法和要求; 积极参与练习; 集体练习组织: xxxxxxxxxx xxxxxxxxxx oooooooooo oooooooooo ★ 要求:整齐,认真 分组、展示组织: XXX 00 XXX XX 00 ★ XX 00 000 XX 000 要求:认真观摩,体会动作,强调动作的规范性。练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协同合作,相互帮助,注意安全。 素质练习组织: XXX 00 XXX XX 00 ★ XX 00 000 XX 000 要求:认真练习,支撑时不触地,互相监督 24分钟 5分钟
结束部分 1、太极放松 2、小结 3、师生再见 1、带领学生放松 2、小结课堂; 3、师生再见; 1、放松、愉悦身心; 2、认真听取老师总结; 3、联系自己、相互讨论; 组织:同素质练习 要求:身心放松、 3分钟
密度 40%—45%
心率 13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