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诗两首》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9 19: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4.外国诗两首
快乐晨读
月 夜
[德]艾辛多夫
青天好像静静地/吻过大地
她现在花容灿烂/梦沉沉地怀思
微风吹过原野/麦穗温柔地波动
森林轻轻地低语/明星布满了夜空
我的心灵广阔地/舒展开它的羽翼
飞过静静的原野/仿佛向家园飞驰
【赏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幽美的月夜图,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一个“吻”字,把青天与大地浑然一体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天也如人,有血有情。想像神奇,情思灵动。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_______国浪漫主义诗人。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__________》,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其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叶赛宁(1895-1925),_______诗人。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_________》出版。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_______》,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他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其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乡村大自然的景色。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蝈蝈(guō) 蛐蛐( ) 消逝( ) 栖息( )
凝成( ) 喧响( ) 欢嚷( ) 夜莺( )
微漾( ) 浸水(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昏晕 幽暗 树篱 沉浸 沉寂 栖息 欢嚷
昏晕:昏暗。
_______:十分寂静。
_______:欢叫。
_______: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合作探究
三、初步感知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是怎样描绘“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本探究
1.《蝈蝈与蛐蛐》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一诗中是如何体现“夜”的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方寸之间的大气美
《蝈蝈与蛐蛐》短小精致,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具体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吟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这种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美景,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歌着墨不多却以少胜多,富有内涵,“方寸之间天地阔”,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匠心独运,大气至极。
言此意彼的含蓄美
《夜》这首短诗,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诗歌相当多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流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欢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课堂小结
蝈蝈与蚰蚰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英 诗歌 俄罗斯 扫墓日 莫斯科酒馆之音
二、1. qū shì qǐ níng xuān rǎng yīng yàng jìn yùn yūn chéng
shèng
2.栖 洒 骄 娇 侨 矫 茸茸 葺
3.树篱 栖息 幽暗 沉寂 欢嚷 沉浸
【合作探究】
三、l.诗人首先总写大地的生机,接下来用蝈蝈与蛐蛐的呜叫来表现这种生机。鸟儿藏在树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及“呵喜的草丛”,这些都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蛔蝈的乐音”的美妙;在华丽、豪华的盛夏,唱累了的蝈蝈可以惬意地栖息在草丛中间,这渲染了“蝈蝈的乐音”的浓郁、喜悦的感彩。而在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中,“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蛔蛔在草茸茸的山上呜叫”,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与盛夏“蝈蝈的乐音”相呼应,交织成一首富有生机的“大地的诗歌”。
2.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大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1.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相同点: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却表现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3.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流人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欢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的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大自然巾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大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