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3.星星变奏曲
快乐晨读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人家把星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扬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赏析】这首诗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诗人以星星能在自己的位置发光,喻人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密集的星星不相互排挤,喻人们不要为名利你争我夺、相互排挤……是的,星星默默无闻却很伟大,我们自然应该“扬起脸来”,敬仰它们,学习它们,感悟人生,奉献社会。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江河,原名____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___》,是新时期__________派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二、文体常识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三、追溯背景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同整个民族和国家一样,每个个体的命运、情感和人格也刚刚从一场浩劫中复苏,带着痛苦的记忆,憧憬光明和美好,诗意丰富而不确定,《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新诗。
四、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静谧( mì) 闪烁( ) 朦胧( ) 憧憬( )
劫难( ) 凝望( ) 疲倦( ) 覆盖(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颤动 静谧 僵硬 疲倦 憧憬 劫难 朦朦胧胧 闪闪烁烁 弥足 珍贵
颤动 :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_______:疲乏,困倦。
_______:安静。
_______:向往。
_______:灾难,灾祸。
_______:呆板,不灵活。
_______:更加觉得珍贵。
_______:不清楚,模模糊糊。
_______:①光摇晃不定的样子;②比喻言语吞吐,多有遮拦。本诗中指声音断断续续。
合作探究
五、初步感知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星星象征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多用比喻,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本探究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细品味“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满枝头”“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等诗句,说说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朦胧的意境,多样的手法
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具有朦胧诗的一些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借助物象来象征或暗示。在这首诗里,星星、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等意象都有各自内在的含义,这些意象叠加、组合,就使得诗意的表达耐人寻味、含蓄而优美。
2.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星星、萤火虫等都是比喻的对象,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是奇崛的比拟。“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则是恰当的拟人。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跳跃性,拓宽了诗歌的思维空间,使诗歌的意象具有很强的张力,增加了诗歌的弹性美和朦胧美。
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于友泽 星星变奏曲 朦胧诗
四、shuò ménglóng chōngjǐng jié níng juàn fù chàn zhàn jiǎo jué luò lào nàn nán
2.朦 檬 倦 眷 寞 漠
3.疲倦 静谧 憧憬 劫难 僵硬 弥足珍贵 朦朦胧胧 闪闪烁烁
【合作探究】
五、1.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 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星星变奏矗》——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方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化。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3.例句:柔软得像一片湖;赏析: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4.第一、二两节都采用了假设的句式开头,表达了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从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1.“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r,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
3.繁密的树林,周围的环境十分宁静,鸟儿在树上栖息;晴朗的夜间,繁星满天但并不热闹,心情是那么的宁静、闲适、自在;远处传来的声音时隐时现,白丁香朦朦胧胧,美妙的春天,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