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1.我的叔叔于勒
快乐晨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
【赏析】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1893),________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_______作家。1880年完成了《________》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短篇小说成就最大,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__________》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追溯背景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华丽表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的作品。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拮据( jié) 牡蛎( ) 栈桥( ) 女婿( )
褴褛( ) 撬开( ) 阔绰( ) 张皇( )
别墅( ) 流氓(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栈桥 撬开 牡蛎 褴褛 与日俱增 煞白 郑重其事 诧异 莫名其妙 恭维 嘟哝 狼狈不堪
栈桥 :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_______: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_______:用棍棒或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_______: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________: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________:衣服破烂不堪。
________: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________:为讨好而赞扬。
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________: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________: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
________:形容处境困难、窘迫。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文章写了于勒的哪些事?请以时间为序,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则用了很多笔墨。那么,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六、鉴赏点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不仅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了,而且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接着作者写了于勒两次来信,说他发了财,还从一位船长那里听说他“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可是一转眼10年过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仍不见于勒归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足。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渡轮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于勒呢?他怎么会在渡轮上卖牡蛎呢?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任何一个读者都已欲罢不能了。
七、拓展点
父亲的手机
胥加山
春节回家,临返城时,父亲坐在家中的破沙发上,一改往日陪母亲送我一程的习惯,而像有心事,几次嗫嚅着嘴,欲言又止。我问:“爸,你咋啦?”母亲答过话来:“别理他,这老头越来越像个孩子,真是老小老小!”我问妈:“爸到底咋啦?”母亲拗不过我,半是埋怨半是答我:“你爸想要个手机!”
“爸要手机干吗?”我脱口而出责问母亲,“他都快70岁的人了,一不做生意,二不交友,再说耳背、眼花、手又抖,手机用得着吗?再说,买手机还不如装部电话,要依我看,省下电话的月租费还不如买点鱼肉补补身子……”我一连串的话语,说得父亲脸色越来越难看。或许母亲怕我说多了伤父亲的心,她一边催我快返城,一边对父亲说:“老头子,不错吧,孩子不同意你买手机!”
一个月后,小弟遇到我,也说起父亲跟他要手机的事,父亲告诉了小弟那天我说他的话。小弟说:“那天你走后,父亲很伤心,一直闷闷不乐。”最后,小弟和我商量:“要不,等父亲70岁生日,我们买部手机作为生日礼物送他,给他个惊喜!”我说:“到时候再说吧,说不定,父亲过段时间就好了!”
一天,我接到一个移动公司朋友约征文稿的电话。
正苦于无素材可写时,却听到一个朋友说了他乡下亲戚的事:一个乡下老人,子女在外工作,子女接老人进城,老人生活不习惯,就一人独住乡下。某一天老人病死在家中,竟无人知晓,直至三天后才被邻居发现……由此,我写了篇关于手机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主题的征文。没想到,我的征文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部手机。
领到奖品,我的手机自然更换,旧手机闲置在家,经妻提醒,不如送给父亲,赎回自己曾对父亲的愧疚。
回到家,我把旧手机递给父亲。父亲眼睛一亮,本来因病在抖的手,一时抖得有点夸张。随即父亲如沟壑的皱纹弯起好看的弧线。
我手把手教父亲手机的功能和操作,谁知,父亲很嫌繁琐,嘟哝着说:“你就教会我如何给你们兄弟姐妹打电话和打救护车的电话就行了!”
倏忽间,我怔住了,声音颤颤地问:“爸,您要打‘120’救护电话干吗?”
父亲一边把手机装在袋中,一边嗫嚅着说:“其实,我要手机,是为你妈的身体和我临终前准备用的,你妈患有心脏病,哪一天她发起病来,我也好喊医生急救呀!再说,你们个个忙在外,我这病身子,说走就走,我怕哪一天走了,连句话也来不及留给你们……”
父亲说这些话时,他又满足地笑着掏出手机,而我却泪流满面,哽咽着,掏出获奖手机:“爸……这才是我要送您的手机!”
【阅读思考】
本文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写法上、情感上和主题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法 批判现实主义 羊脂球 漂亮朋友
三、1.lì zhàn xù lánlǚ qiào chuò huáng shù máng
jū jù pù pū
2.堪 湛 糟 遭 嫌 赚
3.煞白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嘟哝 恭维 与日俱增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合作探究】
四、1.于勒年轻时浪荡败家,中年时闯荡发达,老年时穷困潦倒。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恐怖一盼望一赞美一厌恶、仇恨。原因是:于勒年轻时败坏家产,中年时做生意发了财,老年时破了产。
3.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是于勒只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而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他们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4.(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五、1.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在小说的结尾,“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2.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品读鉴赏】
七、相同之处:两文在写法上都是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来吸引读者;在情感上都是表现亲情。
不同之处:本文主要表现父子之情,而《我的叔叔于勒》主要表现兄弟之情;本文的主题是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贴和关心,而《我的叔叔于勒》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