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1《促织》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8 14: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 语文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第14课
年级 高一年级
学习领域/模块 《促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促织》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借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教材分析 《促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的课文,它选自于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整篇文章以“促织”为线索,按照“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评虫”的顺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主题深刻的完整故事。作者在故事中运用一波三折、曲折坎坷的情节,揭露了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了“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下层贫民百姓深刻的同情。 3.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半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基本理解文言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所以我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就不再把重点放在文言文教学上了,而是引导学生去梳理文章曲折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进而深入探究文章本身的深刻内涵。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内容,对于单元作品的“社会批判”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归纳积累文言常识。 (2)概括梳理文章情节,鉴赏与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阐释文章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培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共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深入鉴赏文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揭露残酷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下层贫民百姓深刻的同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与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难点: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思路 《促织》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有六个环节。 1.课前准备,梳理文言内容,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自学卡片(文言知识点);查阅相关资料,梳理文章内容。 2.课程导入,猜谜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3.初步感知,检查预习,解决疑难;梳理情节,整理大纲,理解大意。 4.细读文本,以“促织”突破口,梳理文章内容,鉴赏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5.深入探究,积累文学常识,知人论世,归纳分析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步骤 环节一: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自学卡片,梳理文章大意。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勾画记录。 3.搜寻查阅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环节二:课程导入(5min左右)教师活动1 1.师:同学们都看过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这部电影吗?这部电影是改编于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这本古代志怪小说,其实除了这部电影之外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很多影视剧都改编于这本小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聊斋系列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是什么形象? 明确:鬼、狐、书生 2.师:其实《聊斋志异》这本著作也称为《鬼狐传》,不过今天我们所学的文章虽然选自《聊斋》,主要论述的却不是鬼狐,那它论述的什么呢?猜谜语:胡须长长夜寻粮,个子小小武功强。六腿翅膀能发声,民间斗它得银两。 (打一动物) 明确:谜底为“蟋蟀”。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蟋蟀的,不过它用的蟋蟀的别名,它的别名是? (老师板书课题:促织)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可化人,那蟋蟀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活动1 1.学生举手,积极作答。 2.师生互动,猜谜语。 3.学生齐答“促织”。活动意图说明:用电影和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环节三:初步感知(10min左右)教师活动2 1.师:在进入到具体文本的学习之前,我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以开火车的形式,轮流作答自学卡片(见附录)上的文言知识点。 2.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现在大家有什么不懂的词语或句子都可以提出来。 明确:师生交流,共同探究。 3.师:好,同学们现在将课文快速浏览梳理一遍,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过会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其他同学仔细听。在听的过程中,以“X促织”的形式给每一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皇帝喜欢斗促织,于是官府把上交促织作为任务摊派了下去(征促织)。主人公成名也被摊派了任务(觅促织),且因为捉不到合乎规格的促织而着急万分。他的妻子就向巫婆求教(卜促织),成名根据指点,终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得促织);但是好奇的儿子却不小心弄死了这只蛐蛐(失促织)。儿子害怕得投井自杀,其魂魄却化作了的蟋蟀并被成名所捉(化促织),那种蟋蟀非常勇猛赢过了其他蟋蟀(斗促织),最终被献给了皇帝(献促织)。最后抚军、县宰、成名都因为这只蛐蛐获得了丰厚的奖赏。作者对此进行了评述(评促织)。 4.师:我们之前学过了很多小说,大家知道小说按照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吗? 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四个部分是主要部分,但除此之外有的小说还包括“序幕”和“尾声”,那现在大家就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将文章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 序幕第1自然段开端第2自然段 发展第3-4自然段高潮第5-7自然段 结局第8自然段尾声第9自然段学生活动2 1.学生轮流,进行作答。 2.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3.快速浏览,概括段意。 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评虫 4.学生回忆,进行作答。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检查预习,带领学生解决疑难杂问,方便学生梳理文意;再通过“概括大意”和“加小标题”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主要情节,理清文脉。环节四:细读文本(16min左右)教师的活动3 1.师:我们现在已经初步梳理了一遍文章的情节,基本明白了文章的大意。之前我们提到蒲松龄笔下的鬼狐可以化人,他笔下蟋蟀(促织)又是怎么样?大家现在快速浏览文章,找一找文中的蟋蟀对人们的外在产生什么影响?(用原文回答) 明确:(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 2.师:大家找的不错,在这个故事中一只小小的蟋蟀,一只小小的虫子,轻则可使人们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但更具有讽刺的是它竟然还可以使人们飞黄腾达,升官发财。这还只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外在影响,除此之外它还对人们内在产生影响。那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成名因为蟋蟀产生了哪几次大的情感变化。(板书:折线图) 明确:第一次“成名觅虫不得,得到神巫指点后得虫”(悲而转喜)。 第二次“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喜而转悲)。 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悲又复喜)。 3.师:文章中的成名因为蟋蟀,悲喜相交。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是否也被这只小小的虫子牵动了情绪呢?如果有,那你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牵动你们的情绪的? 生:情节曲折、设置巧妙、悬念重重 师:对,因为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的曲折,它设置了很多悬念让我们猜不到这个故事到底会怎么发展。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曲折有波澜,如果故事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直来直去,读起来也没有趣味性;故事情节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家看一看我们刚刚画的折线图,人物心情的变化是由故事情节的变化牵动的,整个故事是不是就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除了扣人心弦之外,作者这种一波三折写作手法还有什么妙用? 明确:丰满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题。故事的一波三折同时也是成名命运的一波三折,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起伏不定,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师:在蒲松龄的笔下,也就是这个小说中,蟋蟀能对人们产生外在和内在的影响,甚至这还不够。作者竟然还将人魂化为蟋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人可不可能变成一只蟋蟀啊?对啊,不可能啊,那这里其实就是一种什么? 明确:虚构。 师:在这个虚构之前,还有一处情节有着特别明显的虚构。你们找一找在哪里?作者在这两处进行虚构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卜虫 用意:(1)卜虫:反映了成名夫妇已无生路。 (2)化虫: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3)两处虚构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突出那个时代以成名为代表的底层百姓的悲惨处境。 师:文章中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虚构情节给予读者以更大的冲击。但整篇文章全是虚构吗?有没有真实的部分?很多同学点头啊,对,有真实的部分。那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虚实结合,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揭露和讽刺封建统治的黑暗。 5.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卜虫和化虫两个情节让成名一家化险为夷,最终致富。那同学们我想问一问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喜剧还是悲剧? 明确:(1)喜剧,结局是好的。(反驳) (2)悲剧,悲剧。成名“喜剧”结局的虚幻性,正强化了成名悲剧发生的现实性。在现实情况下,卜虫和化虫都不可能出现,所以结局可能根本不是成名因祸得福。这是一部掩藏在喜剧结局下的悲剧。即使“因祸得福”是真事,这对于受尽压迫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而言,也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以喜剧的形式结尾,在一方面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另一方面喜剧面具下的悲剧,更加触动人心,强有力地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对人们的同情。 6.师:上面我们分析了这么多,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文章主人公应该是成名,为何以《促织》命名? 明确:1.促织为本文的线索,成名一家的命运都由它主宰。 2.作者从标题上就有意地将人、虫关系进行颠倒,将虫作为标题,作为故事主人公。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却似乎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是在玩弄人的命运。这样做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不如虫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愤懑,造成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学生的活动3 1.快速浏览,进行作答。 2.师生交流,画折线图。 3.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4.学生思考,进行探究。 5.同学思考,进行作答。 6.同桌交流,进行作答。 活动意图说明:在掌握主要情节的基础上,以“促织”突破口,在探究人虫关系的过程中,鉴赏和学习文章的一波三折、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环节五:深入探究(12min左右)教师活动4 1.师:郭沫若曾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蒲松龄笔下,人不如虫,人被异化为虫类,甚至变成统治者手中的玩物,是什么让他对底层百姓的苦难和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呢?我们学习文章很多时候讲究知人论世。你们在之前的预习中查阅过关于蒲松龄的相关资料,这里有几个个填空题大家来填一填。(齐读,知道的大声读出来,不知道的记录下来) 明确: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20 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聊斋志异》中,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2.师:从上述蒲松龄的生平遭遇来看,其实他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但在另一方面呢,其实仕途坎坷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和下层百姓的接触机会较多,让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有人说:“《促织》熔铸了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和忧愤。”现在同学们结合蒲松龄的生平遭遇和所学过的内容,探讨分析作者在文中到底批判了什么?(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明确:(1)批判了皇帝(皇权至上的专制社会)。虽然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促织展开,促织使成名一家悲喜相交,命运跌宕。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促织也只是皇帝的玩物依附于皇帝而已,真正导致人不如虫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这个皇权至上的专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正义可言,人被当作非人对待,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 (2)批判了封建官僚系统。由上而下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民众带来了众多苦难。文中提及的“抚军”,身为省的民政军政最高长官,不关心国计民生,却一心拍马,还有那个一心欲媚上官、残害百姓的县宰。最后竞以治理才能优异而享有好名声,极具讽刺意味。 (3)批判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里善良质朴并不为人称道,人们竞相学习自私奸诈。 3.师:这篇课文仅仅只是为了批判吗?我们知道在文中,蒲松龄不仅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故事,进行深刻批判,他甚至还跳出来进行一番议论。我们请一个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找一找这个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师: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以忽视。同学们知道天子是谁吗?为什么称为天子? 明确:皇帝,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天子:顾名思义,天的儿子,其命源天。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师:我们之前分析了作者其实批判了皇帝,在这里更是将矛头指向皇帝。不过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皇帝而已,其实还表现了封建皇权专制社会的特征。在这个社会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整个社会的政治是否清明寄托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在《促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级官吏因为皇帝爱促织而到处征寻促织,其实这句话就是讽示封建专制社会中皇帝的权力过大的现象,揭露了皇权专制的荒谬和荒诞。 师:那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故事中的皇帝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为什么要写这个朝代的故事,作者写这个朝代皇帝的故事有何深意?结合搜寻的资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桌交流共同探究。 明确:明朝。 原因:(1)作者一生坎坷,他熟知官场的污秽和社会的黑暗,这篇文章就是对此进行批判和揭露的。作者采用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 (2)这也是一种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来讽刺如今的贪官污吏和黑暗现实;另一方面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很严重,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3)史料依据,《万历野获编》和《明朝小史》中有记载。历史上很早就有斗促织这个风俗,它在明朝发展更甚,民间还流传着“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这句话。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 明确:揭露残酷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下层贫民百姓深刻的同情。学生活动4 1.学生齐读,完成填空。 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3.深入探究,理解归纳。 活动意图说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加深对文学常识的记忆;知人论世,结合作者遭遇和文本内容,归纳分析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环节七:课堂小结(2min左右)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的命运波澜起伏,情绪悲喜相交,这是多么的可笑又可怜。我们在被故事所吸引的同时,也不免为成名抓一把汗。作者在故事中运用一波三折、曲折坎坷的情节,揭露了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了“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下层贫民百姓深刻的同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故事情节梳理了一遍,鉴赏与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深入探究了文章的主题,相信大家学完这篇文章都深有感触。活动意图说明:总结课堂所学。
六、课后作业 1. 《促织》中主人公的心情始终悲喜相交,这不仅体现在全文中,也体现在第4、6、7段这些小自然段中,任选一个自然段,分析段内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情况,并模仿文中的心理变化,写一个200字的小片段。(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典型事件加以描绘,例如过年、考试)。 2.阅读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比较两篇文章异同。(比如说情节、主旨等等)
七、板书设计
附录:自学卡片
《促织》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注:分发下去的卡片,并未标示答案) (1)昂其直(直:通“值”价值) (4)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2)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5)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3)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6)两股间脓血流离(流离:通“淋离”) 自行补充: 二、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岁,名作状,每年 ) (5)上于盆而养之(上,名作动, 放) (2)得佳者笼养之(笼,名作状,用笼子) (6)昂其直(直,形容使动,使…高) (3)早出暮归(早/暮,名作状,早上/晚上) (7)成然之(然,形容意动,认为对) (4)旬余,杖至百(杖,名作动, 打板子) (8)蟹白栗黄(白/黄,形作名,白肉/黄粉) (5)大喜,笼归(笼,名作动,用笼子装) 自行补充: 三、特殊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非字而画(判断句) (3)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介词“为”表被动) (4)旬余,杖至百(被动句,无标记,被打了上百板子)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应该是“好事之少年”) 自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