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快乐晨读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不是抽象地阐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前两句),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或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_____国实业家、学者、_____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二、文体常识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论点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而有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1)道理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2)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作根据。论据应可靠、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恭喜(gōng) 根深蒂固( ) 依赖( ) 孜孜不倦( )
机械( ) 渊博( ) 持之以恒( ) 锲而不舍(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汲取 根深蒂固 一事无成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汲取 :吸取。
_______: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_______: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_______: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_______: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_______: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_______:形容事情容易做。
_______:一件事情也没做成;指在事业上没有任何成就。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课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个问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课文列举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六、鉴赏点
起承转台式结构
“起承转合”,原是绝句的结构方式,其境界全在第三句蓄势,以此为转折引发停顿。后多用来指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本文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文章,但写得深入浅出,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合理,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第一部分破题,用四个图形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即“起”。第二部分指出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这一观点,并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
第三部分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举例论证了这个问题,即“转”。第四部分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要素,就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这部分是总结全文,即“合”。
七、拓展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佚 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是害怕“枪打出头鸟”,几千年来,我们多惯于谨守中庸之道,脑筋被传统和习惯紧紧地绑住,看问题力求合乎大众眼光,论事情万不敢“离经叛道”,这种“标准化”的思维给过我们所谓的安定与平静,却也给了我们老套与滞后。可在科技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相信千万人都和我一样在想,我们是该给脑筋松松绑了,该换换眼光,换换角度,换换思维了,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有位学者曾出过这样一道题:四个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迟疑不决,不敢开口;有人说是第四个。其实,这四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只是回答的角度和标准不同罢了。简单的问题,多彩的答案,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哲理:看问题是可以换个角度,换种眼光的,这种“换”,很可能就是一种创新!
换角度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对于个人来讲,只有换角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换角度,才能化矛盾为和谐。或许母亲的唠叨常常让你心烦,但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母爱的无微不至,这种唠叨不也是爱的乐音吗?失败了,我们常常心灰意冷.但如果记着“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不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吗?用心品味,生活本来就有滋有味。
换角度,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智慧。对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来说,就是动力之源。香港、澳门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是邓小平同志换角度思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久出家门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换角度,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勇敢。当前,西部大进军的口号震天响,许多人头脑一热,就要赶去西部淘金,以为还没开发就已经遍地黄金了,对风险估计不足,对困难认识不足。这时,不乏明智之人换了角度看问题,提出西部热衷的冷思考,为西部进军热打了一剂镇静剂,为“春风再度玉门关”做了保障。
换角度,说来容易做来难。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商鞅被五马分尸,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死后仍不得安宁。可见,要写出个“一”就要饱蘸心血和汗水,就要有迎接困难甚至献出生命的准备。因为国家需要创新,时代需要创新!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阅读思考】试比较本文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人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美 创造学
二、1.dì lài zī xiè yuān bó héng qiè chēng chèn chuàng chuāng
2.径 泾 汲 吸 榨 窄 键 健 尝 偿
3.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不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合作探究】
四、1.论述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作者从一个问题的答案说起,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又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作者从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同时也反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
2.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五、1.用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不同意,任何人都可以富有创造力。原因示例:
(1)伟大人物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如鲁班发明锯子、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了等等。(2)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等等。
【品读鉴赏】
七、本文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结构上都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形式,使得文章清晰流畅,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