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9 19: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快乐晨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当代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尤其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他也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
二、追溯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丁肇中(zhào) 授予( ) 儒家( ) 不知所措( )
彷徨( ) 测量(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格物 清谈 彷徨 激变 不知所措 致知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________:获得知识。
________: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________: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________: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________:突然、急剧的变动。
______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_______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
________: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第8、9两段论述的都是有关“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漫谈式的写作手法
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问题谈自己的体会或意见。用漫谈式手法创作的议论文一般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喙,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课堂小结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物理学奖
三、1.yǔ rú cuò pánghuáng liáng méi mò mái mán dāng dàng
2.遵 尊 栽 载 彷 仿
3.致知 清谈 抽象 彷徨 激变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合作探究】
四、1.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能够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态度。
(2)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的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五、1.不可以。因为第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