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快乐晨读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尤其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它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家、________家,浙江人。我们曾学过的小说《_______________》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藤野先生》则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散文诗集有《________》,杂文集有《二心集》《而已集》等。本文选自《________》。
二、追溯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河山很快沦于敌手。为了麻痹人民,也为了自我安慰,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宣扬“地大物博”一类的空话,接着又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解。1932年4月,“国联”派出以李顿为首的所谓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同年10月2日,发表所谓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竞说日本在中国东北有“不容漠视”的“权利”和“权益”。对这样一个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报告,国民党政府竟然肯定其“明白公允”,表示接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偏袒,国民党政府的退让,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日寇步步紧逼,日益深入华北,威胁北平。于是,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他们大搞求神拜佛的活动,以自欺欺人的手段麻痹人民,如1934年4、5月间,蒋介石的谋士戴季陶等人,在杭州灵隐寺请班禅九世举行所谓消灾免罪的“时轮金刚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舆论界有些人散布对于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如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在1934年8月27日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就发布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为了批驳这种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于9月25日写下本文。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搽( chá) 脊梁( ) 玄虚( ) 渺茫( )
诓骗( ) 家谱( ) 摧残( ) 诬蔑(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玄虚 诓骗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诬蔑 渺茫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地大物博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________:在本文中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________: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________:哄骗。
________: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________: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________: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________: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________: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本文揭示了对方怎样谬误的论点?有哪些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六、鉴赏点
辛辣讽刺的语言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辛辣的讽刺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点
“友邦惊诧”论(节选)
鲁 迅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阅读思考】
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论证方式和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对民族悲观失望,其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绍兴 故乡 野草且介亭 杂文
三、1.jǐ xuán miǎo kuāng pǔ cuī wūmiè xǐng shěng xiàng xiāng shè shě mǒ mò mā
2.抹 沫 揭 竭 慨 概
3.渺茫 诬蔑 诓骗 怀占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地大物博 自欺欺人
【合作探究】
四、1.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只希望着“国联”;(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从古至今就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五、1.“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对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品读鉴赏】
七、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在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和批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绍兴 故乡 野草且介亭 杂文
三、1.jǐ xuán miǎo kuāng pǔ cuī wūmiè xǐng shěng xiàng xiāng shè shě mǒ mò mā
2.抹 沫 揭 竭 慨 概
3.渺茫 诬蔑 诓骗 怀占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地大物博 自欺欺人
【合作探究】
四、1.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只希望着“国联”;(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从古至今就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五、1.“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对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品读鉴赏】
七、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在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和批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