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9 19: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8.杨修之死
快乐晨读
临江仙
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①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也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通过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上片一开始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含哲理,意境深远。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_________。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隐语。
二、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原名《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长篇_____________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集中表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塑造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作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罗贯中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三、追溯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口。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禀( bǐng) 酥( ) 簏( ) 伺( ) 鸡肋( ) 沉吟( )
夏侯悖( ) 主簿( ) 食讫( ) 曹丕( ) 邺城( )
麾军( ) 高阜( ) 朝歌长( ) 褒贬(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谮害 恃才放旷 惑乱
谮害 :诬陷,中伤。
_________:使迷惑混乱。
_________: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合作探究
五、初步感知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哪几段属于插叙的内容?如果删掉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当时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杀修之后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本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为什么被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修之死这件事在待人处世方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情节多变 一波三折
课文开始叙述导致杨修被杀的“鸡肋”事件,一方是“造言”乱军心,一方是执法如山,将杨修“推出斩之”,大敌当前,这样处置似乎是合理的。但一个“数犯曹操之忌”,使情节发展起了第一个波折,令读者立刻生出疑窦:原来曹操杀修并非为了执行军法,而是另有原因。接下来写曹操忌恶杨修的六件事,以佯斩夏侯悖作收束,点出曹操杀修的真正原因。
情节至此本可收场,但作者却又写曹操“下令来日进兵”,使故事再起波折,令人生疑,难道“屯兵日久”“犹豫不决”的曹操因为杀了杨修而下了破蜀的决心?抑或是为了表现自己杀修的正确无误?以下的情节进展则真相大白,原来第二天的进兵不过是以进为退。此战以操中箭落马受伤草草结束。至此杨修之死的余波应该平息了,然而作者却又起一波,令曹操在伤痛中想起杨修的话,下令“将修尸收回厚葬”,再一次引起读者的疑问,曹操为什么要厚葬杨修?是他后悔了,还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惜才之心?让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也揭示了曹操奸诈、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湖海散人 小说
二、三国志 通俗演义 章回体
四、1.sū lù sì lèi yín dūn bù qì pī yè huī fù zhāo bāobiǎn chāo chuò xiáng jiàng xiāng xiàng qiāng jiàng jiāng
2.簿 薄 诈 昨 恃 持 谮 簪
3.惑乱 恃才放旷
【合作探究】
五、1.选文围绕曹操和杨修之间的矛盾,首先写了“鸡肋”事件,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然后追叙了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改建园门”“众人分酥”“梦杀近侍”“告发曹丕”“教植斩吏”“为植答教”。
2.本文第4~9段为插叙。去掉这部分内容,虽然从行文上看,前后仍然连贯,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作者对杨修之死原因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同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杨修“恃才放旷”和曹操“忌才多疑”的性格特点。
3.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自恃才高,放任不羁;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4.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六、1.直接原因:杨修平时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尤其是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终遭杀身之祸。根本原因:曹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且杨修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被选为继任者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今后造成祸患,曹操必定会杀掉他。
2.示例一:聪明反被聪明误;示例二: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