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隆中对》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9 19: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23.隆中对
快乐晨读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这首诗的一个显著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的景物,烘托了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所产生的凭吊蜀相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陈寿(233-297),字_______,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人,________家。除《三国志》外,另撰有《蜀相诸葛亮集》《古国志》等书。
二、文学常识
《三国志》的体例是_______体国别史,分《魏书》《蜀书>《吴书》,凡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且材料丰富,文
笔流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后来的文史学家对它很重视,把它与《__________》《汉书》《_________》合称为“前四史”。后来南朝宋人裴松之给这部书作了注,使其历史材料更加丰富。
三、追溯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明主而侍。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南阳”,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问计诸葛,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谋略兴复大业。
四、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 ) 猖蹶( ) 存恤( ) 夷越( )
帝室之胄( ) 殆( ) 沔( ) 诣( ) 颍川( )
度德量力( ) 箪食壶浆( )
2.把握节奏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百 姓 孰 敢 不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将 军 者 乎
五、知识梳理
1.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盛;用壶装)
②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2)形容词作状语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对内)
2.古今异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2)凡三往,乃见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3)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一天天。 今义:太阳。
(6)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或者。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两个独立的词。可,可以。以,把。 今义:表示可能;表示许可。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之)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合作探究
六、初步感知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时形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哪些具体战略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本探究
1.在诸葛亮眼中,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然写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花费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描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侧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从正面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塑造了一位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承祚 史学
二、纪传 魏蜀吴 史记 后汉书
四、1. tuí chāngjué xù yí zhòu dài miǎn yì yǐng duò dān
2.(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合作探究】
六、1.成就霸业,统一中国。
2.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两州.可夺之。
3.①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②广布仁义;③礼贤下士,网罗人才;④巩固荆、益基地;⑤安抚边境各民族;⑥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⑦搞好内政;⑧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七、1.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写徐庶是为下文引出诸葛亮作铺垫,写关羽、张飞是为衬托诸葛亮非凡才能以及对刘备的巨大帮助,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