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9 19: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22.唐雎不辱使命
快乐晨读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诗人在易水与人送别,想起战国末年荆轲刺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也同样在此送别荆轲,遂作此咏史诗。首联仅用十个字讲述了当年的送别场面,易水边上,荆轲告别了燕太子丹,临行前怒发冲冠,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末联诗人发出感叹,古人已经逝去,但今日的易水仍与当初一样寒冷。古今对比,借古咏今,古人的不朽事迹与诗人现今的离愁别绪自然融为一体。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_______时期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叫《___________》,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__________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共有______篇。由西汉末年刘向校正并定名。《战国策》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叙事长于铺陈,多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三、追溯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园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谕(yù) 唐雎( ) 怫然( ) 休祲( )
缟素( ) 韩傀( ) 色挠(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 以君为长者( )
2.把握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
(3)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五、知识梳理
1.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轻寡人与(轻视)
②请广于君(使动用法,使……扩大)
(2)名词用作动词
天下缟素(穿孝服)
2.古今异义
(1)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2)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凋落。
(4)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使,出使;命,任务。
今义:指重大的任务。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打)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庸夫之怒也。
(2)倒装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安陵君于先王受地而守之。)
(3)省略句
虽然,(吾)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合作探究
六、初步感知
1.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本探究
1.在秦王的恼怒威胁下,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人物对话展示情节,刻画性格
本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的语气十分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开头一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显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出秦王无可商量的蛮横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而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
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鲜明地表现了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西汉
二、国策 国别体 三十三
四、1.jū fú jìn gǎo guī náo xiǎn qiāng zhǎng
2.(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合作探究】
六、1.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2.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3.不是真的屈服。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他所说的话,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的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七、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人。
2.秦王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暂时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