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2.1流水地貌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2.1流水地貌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8 11: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流水地貌》(第一课时)说课
——基于实验探究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设计
教学
背景
分析
课标
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流水地貌有哪些?如何形成的?
教材
分析
概念:地貌是一个贯穿教材第二章的的概念,流水侵蚀地貌是本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学情: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目标: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重难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动态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教育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到新的知识建构中。
思维的真实性,可迁移的思路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教法
学法
内容:本节包含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侵蚀地貌两个部分。
教学
背景
分析
课标
分析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以长江旅行引入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过程设计
流水侵蚀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教学效果评价
侧蚀
下蚀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
,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流水侵蚀作用
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流水侵蚀作用
通过地理模拟实验,描述流水侵蚀地貌的动态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
下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使河床拓宽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过程设计
流水侵蚀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教学效果评价
侧蚀
下蚀
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与地貌
3.侧蚀与地貌(曲流、牛轭湖)
2.下蚀与地貌(“V”形谷和河流阶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
,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探究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
探究一:长江源头的变化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与地貌
2.下蚀与地貌(“V”形谷和河流阶地)
探究三:长江“九曲回肠”——荆江河段
3.侧蚀与地貌(曲流、牛轭湖)
流水侵蚀地貌
课堂小结
以长江旅行引入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过程设计
流水侵蚀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教学效果评价
侧蚀
下蚀
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与地貌
3.侧蚀与地貌(曲流、牛轭湖)
2.下蚀与地貌(“V”形谷和河流阶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教学效果评价
课后实践: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定西市(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的典型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月考典型试题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过程设计
流水侵蚀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教学效果评价
侧蚀
下蚀
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与地貌
3.侧蚀与地貌(曲流、牛轭湖)
2.下蚀与地貌(“V”形谷和河流阶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课后实践: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定西市(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的典型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月考典型试题
课后实践: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定西市(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的典型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从课内到课外,本土情景设计,深化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课后实践
定西市安定区地形
实验演示
创设情境
互动探究
整合提升
教学过程设计
流水侵蚀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教学效果评价
侧蚀
下蚀
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与地貌
3.侧蚀与地貌(曲流、牛轭湖)
2.下蚀与地貌(“V”形谷和河流阶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生: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实验演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构建理性认同
教学效果评价
课后实践: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定西市(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的典型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月考典型试题
基于实验探究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设计:
1.连接理论与生活
2.培养能力与素养
3.感悟智慧与成长
实验探究
野外观察,描述安定地貌的典型特点,分析原因。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