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创立:
措施:
标准: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科举制产生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参与国家政治;
②统治者意图打击门阀士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2、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积极: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
消极:①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对儒学的过分推崇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军功爵制
分科考试
自下而上推荐
中正官
评定、授官
世袭
中央任免
孝廉
前期家世、才能,后期看重门第。
才学
血缘
军功
①选拔标准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②选拔方式从地方评定到中央选拔
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严密
④选拔基础:范围日益扩大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初成。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1、形成过程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结构图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①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三省六部制作用
假设在唐朝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分割相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强化皇权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百 姓
国 家
纳税
维持国家运转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1.背景
阅读材料并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时间
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创新之处
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社会公平。
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积极)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科举制
经济基础——两税法
隋唐的制度创新
课堂总结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