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新课教学]:
一、地域差异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山麓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但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蝴蝶种类越少,色彩越暗淡,体形越小。
【师】山麓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所以山麓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但是随着海拔的增高,水热条件在逐渐变差,植被种类变少,所以会导致蝴蝶种类越少,色彩越暗淡,体形越小。这种现象证明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讲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
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提问】这是在同纬度的前提下,会呈现如此的地域差异,那么在同经度的前提下,又会如何呢?
【回答】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师】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像因为五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景观,属于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师】通过案例,回答问题:下面案例中,元素的迁移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案例
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
岩石风化释放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可溶于水,并可随水迁移。钠、钾的溶解度高于钙、镁。不同地域,降水量不同,钠、钾、钙、镁含量差异显著,水质、土壤性质和植物种类也相应具有差异。在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并迁出,土壤和水含盐量低,植物生长良好;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钠、钾易淋溶,钙、镁大量保存,土壤中形成钙积层,影响部分植物生长;在干旱区,钠、钾、钙、镁均大量保存,土壤和水含盐量高,植物生长不良。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讲述】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师】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通过上面的对比图,请同学们记住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分布。同学们在完成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地域分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更加直观感受差异性)
【过渡】同学们应该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有一些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活动题】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喜马拉雅山脉纬度较低,海拔高,南北坡的山麓处于不同的陆地自然地带。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答案: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
2.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500-4800米,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000~4800米。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阳坡且是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高山草甸分布的下限相对较高;北坡为阴坡且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水热条件较差,高山草甸分布的下限相对较低。
3.不会。因为北坡是阴坡且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其光热、水等条件与南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必然有差别。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提问】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
学生回答。
【师】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讲述】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案例】
草原上的盐碱地
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水、土中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总结】
分异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 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 热量
由沿海到内陆 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 水分
垂直地带性 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 水热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其中认识到了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板书设计]:
一、地域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学习要点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学习过程
一、地域差异
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__________________,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环境存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2.通过下图,我们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上面的对比图,请同学们记住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分布。同学们在完成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地域分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达标检测
1.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热量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下图所示内容反应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带分异 D.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这个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B.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读我国主要农业分布简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大牧区中畜种的分布能体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是(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类型不同
C.坐火车从新疆乌鲁木齐到江苏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
D.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6.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的自然景观变化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③→④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高度 D.光照
7.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8.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下题。
(1)图中位于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图中可大致反映我国秦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沿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2.答案:B
解析:图示内容的主题由赤道地区的雨林到极地的冰盖,反应的是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故选A。
4.答案:A
解析:我国的四大牧区中,内蒙古牧区东西跨度最大,由东到西水分条件变化大,故由东到西畜种的分布体现出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特征。故选A。
5.答案:A
解析:由题,京九线从北京到九龙,经过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植被变化,故属于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故选A。
6.答案:(1)B;(2)A
解析:(1)由图可知,①→②是从我国东部沿海到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降低,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B。
(2)由图可知,③→④是从我国南部沿海到东北地区,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故选A。
7.答案:(1)D;(2)C
解析:(1)根据图中甲、乙两山地经度,甲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可知,该山地为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经度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A、B错误;祁连山脉位于温带,纬度较高,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C错误。故选D。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段,离西南季风源地近,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其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此可知,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错误;即使原生植被遭破坏,新生长的植被依然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会是干热河谷灌丛,D错误。故选C。
8.答案:(1)B; (2)A
解析:(1)根据同一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度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①④山脉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说明为向阳坡,故位于北半球,②③山脉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说明为向阳坡,故位于南半球。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③山脉北坡自然带向上倾斜,说明为向阳坡,故位于南半球,不能反映我国秦岭的垂直自然带分布,B、C错误;秦岭为我国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秦岭南坡山麓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山麓为落叶阔叶林,读图可知,①山脉符合,A正确;④山脉南坡山麓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共26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山麓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所以山麓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但是随着海拔的增高,水热条件在逐渐变差,植被种类变少,所以会导致蝴蝶种类越少,色彩越暗淡,体形越小。
山麓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但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蝴蝶种类越少,色彩越暗淡,体形越小。
我们发现了什么?
一、地域差异
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案例
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
岩石风化释放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可溶于水,并可随水迁移。钠、钾的溶解度高于钙、镁。不同地域,降水量不同,钠、钾、钙、镁含量差异显著,水质、土壤性质和植物种类也相应具有差异。在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并迁出,土壤和水含盐量低,植物生长良好;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钠、钾易淋溶,钙、镁大量保存,土壤中形成钙积层,影响部分植物生长;在干旱区,钠、钾、钙、镁均大量保存,土壤和水含盐量高,植物生长不良。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2.通过右图,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知识?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通过上面的对比图,请同学们记住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分布。同学们在完成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答案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地域分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高山冰雪寒漠
高山灌丛草甸
山地寒温带针叶林
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横断山脉某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活动题】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喜马拉雅山脉纬度较低,海拔高,南北坡的山麓处于不同的陆地自然地带。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答案
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
2.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500-4800米,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000~4800米。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阳坡且是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高山草甸分布的下限相对较高;北坡为阴坡且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水热条件较差,高山草甸分布的下限相对较低。
3.不会。因为北坡是阴坡且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其光热、水等条件与南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必然有差别。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问题
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
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1.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案例】
草原上的盐碱地
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水、土中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总结】
分异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 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 热量
由沿海到内陆 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 水分
垂直地带性 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 水热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巩固训练
1.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题。
(1)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2)影响图中②③④自然带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热量、热量
C.水分、水分 D.水分、热量
A
C
1.答案:(1)A; (2)C
解析:(1)①位于赤道附近,是因海拔高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③是大气环流影响(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⑤位于热带,因地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热带草原带,它们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故选A。
(2)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的更替均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三种自然带均位于热带,热量差异小,景观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差异大。故选C。
2.下面景观图依次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纬度基本相同的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2)导致以上自然景观差异形成的基础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3)这种分异规律体现的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C
B
2.答案:(1)B; (2)C; (3)B
解析:(1)“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位于同一纬度区,热量条件差异不大,由东向西从森林—草原—荒漠,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B正确。故选B。
(2)导致以上自然景观由沿海向内陆的经度地带分异形成的基础,是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所以差异形成基础是水分,C正确。故选C。
(3)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由沿海向内陆的水分差异明显,这种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体现的最明显,B正确。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临近海洋,差异较小,A错误。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沿海到内陆差异不明显,CD错误。故选B。
3.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③所代表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带 B.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
(2)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C.西坡的海拔较东坡高 D.东坡的热量较西坡丰富
B
A
3.答案:(1)B;(2)A
解析:(1)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所在的纬度均较高,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不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③所代表的自然带分布在灌丛林之下、落叶阔叶林之上,最可能为森林带,因其分布的海拔较高,应为针叶林带。故选B。
(2)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而出现森林带;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未出现森林带。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差异。故选A。
4.读马达加斯加岛沿20°S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甲地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刚果盆地
(2)乙地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B
D
4.答案:(1)B;(2)D
解析:(1)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为山地,东部(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东非高原地区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与甲地相同。故选B。
(2)理论上该岛的自然带应为热带草原带,但乙地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这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故选D。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