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读诗,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谁来用“悲”字组词。
作者“悲”的是什么 “悲”从何来
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 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 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 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六作业布置
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充实体验。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比照:生成情感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
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品悟:走进诗文
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课件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
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 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品析诗句。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 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④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⑤“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⑥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 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你们知道吗 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 (没有)你的心情怎样 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 你们听出了什么 (悲愤,愤怒)你想读吗 (生读)他读得怎么样 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拓展:升华诗情
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四、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初读古诗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了。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奠基。
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激情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 ”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导学
激情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补充作者简介。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解释题目:
指导朗读: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依案自学
解释生字词。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诗人的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落红:落花,作者自喻。龚自珍因被迫辞官离乡,故自比为落花
翻译诗意。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挥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零的花儿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化作春泥更好的呵护鲜花。
合作探学合作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如:发言人,记录着,补充者)自由讨论: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给人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前两句写景(描写)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名句赏析方法:从【(1)修辞;(2)炼字(词性、色彩);(3)哲理;(4)表现手法;(5)情感方面思考。】
从修辞和感情上品析: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明心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相似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从内容和修辞、感情上品析 后两句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对新生命的赞美,赞扬了落花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比较品析
找出以下几首古代诗人描写落花的名诗句中,哪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简要赏析。“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五、拓展升华
1.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单举个例子说一说。
2. 教师总结。
六、检测促学
1.诗中哪句表现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2.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3.表现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之情的诗句是:
4.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收集整理相关忧国忧民的诗篇。
教学反思
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 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读或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