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 背景资料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曹文轩的作品《孤独之旅》。它是长篇小说《草房子》中的一个片段,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他是苏北农村油麻地这片土地上长得漂亮 家境最厚实的一个少年:
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此外,他聪明好学 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还是班长。(生读)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父亲借钱进了一大笔贷,装货的船在河里翻了,所有的钱打了水漂,他家也因此欠了一大笔债,陷入困境。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师读)
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生齐读第一段,理解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齐读)
侧重理解“最”“但”“竟”“忽然”“只好”这几个副词和连词的表达作用:
开篇介绍故事背景:杜家命运发生陡转,凸显主人公无助无奈的心情;
使故事有了悬念,杜小康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引人关注。
(在接下来,作者围绕杜小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理解标题,概说故事。
请同学们试着运用小说的知识概况“孤独之旅”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分享概括:
生1:杜雍和父子俩放鸭的故事。
师:如果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概括,好像还有缺陷。
生2:杜小康在艰难的环境中跟随父亲放鸭的故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更完整了,并且将主语换成本文的主人公杜小康了。在放鸭过程中主人公杜小康有着怎样的成长变化吗?
生3:杜小康在艰难的环境中经历磨难,体验孤独,最终成长起来的故事。
师:说得好!这趟孤独之旅也是主人公的成长之旅。
三、品读“孤独”,提炼技法。
(在这趟孤独之旅中,同学们能够读出杜小康满世界里注满的孤独,但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欣赏作者写“孤独”的美妙技法。)
主问题研讨:我发现小说中,表现“孤独”的手法有......
步骤:
1.勾画文中表现孤独的句段,品读并提炼手法,做好旁批。
2.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3.总结归纳技法
【品读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品读:此处使用环境描写烘托孤独。文中连用两个比喻句“如绿色的浪潮”“如万重大山”。“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生动的描绘出在空旷的天地间,芦苇如浪潮一般由近及远,声势浩大,充斥其间的震撼。“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则刻画出芦苇荡带给主人公强烈的压抑感,让他心生胆怯,无法逃离。
【学生分享】
生1:除了老师的示例之外,我还找到了: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也是环境描写烘托孤独,用“第一缕和唯一的炊烟”表现父子俩越走越荒无人烟,孤独感慢慢侵袭着他们。
生2: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我觉得这里的白茫茫的水,辽阔,空旷,让人没有着落。也能烘托孤独感。
生3: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句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水边的芦叶”“无数萤火虫”“一只水鸟”这几个意象,也能体会到孤独的意味。
……
师:环境描写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勾画出来,朗读出来,体会其优美的意境。
生自由读。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技法之一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
生: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在同学们品析之前,我们先来齐读,试着读出其中的情味来。
生齐读。
生:文中提到鸭子成了无家的漂流者,它们“唯恐与小船分开”“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鸭子们的胆小害怕,也反衬杜小康的孤独。
师:精彩的点评。这些鸭子们也像极了那些希望被父母保护着的小娃娃们,可爱,乖巧,始终需要被保护,被照看着。这是在借些鸭暗写人的孤独。
生: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师:请你尝试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读。
生:这里与之前的环境描写不同,而是通过寥寥数笔的语言描写,直接表现杜小康的内心感受,那种极致的孤独。
师:没错!这种直接描述人物感受的语段主要集中在27---30段。更直接的描述,说明孤独感在杜小康心中已经弥漫开,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顺势小结描写“孤独”的技法:
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
借些鸭群暗写人的孤独
用直接描述人物感受写孤独
(尽管杜小康的世界里注满了这么多的孤独,但他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继续前行,因此也体验到了更多的成长。我们在他众多的成长表现中,选取一个表情体验他的成长,那就是他的“哭”与“不哭”)
四:直面孤独,体验成长
哭与不哭(屏显)
学生活动:勾画文中叙述杜小康“哭”的语句,师生交流,解读由“哭”到“不哭”的心灵成长密码。
生: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2,3段)
品析:“带着哭腔”,这是刚离开油麻地的杜小康充满了对未知的茫然与恐惧。生: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30,31段)
品析:到达芦荡之后,父子俩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对话越来越单调,言语被大量省略,“哇哇大哭”体现了杜小康内心深处极致的孤独和精神的压力。
生: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46段)
师:经历了最恶劣的天气并把鸭子赶回来之后,杜小康为什么反而哭了呢?
生:这是一种高兴地哭,因为他终于把鸭子赶回来了。
师:哦,那就是喜极而泣的眼泪。
生:我觉得是他战胜暴风雨天气后,为自己的勇敢而哭。
师:终于得以释放自己。
生:从文中“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可以看出,曾经害怕孤独、需要紧紧挨着父亲的杜小康,竟然也成为了鸭子们的依靠和信赖,所以我觉得这是感动的哭。
师:大家已经解读出了杜小康“哭”背后的心灵密码,老师觉得这里的“哭”,正体现杜小康内心的成长,所以“并不是悲哀”,而是勇敢者的眼泪,与之前两次“悲哀”的哭是截然不同的。
生: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48段)
师:同学们说说,他为什么没有哭?
生:因为他战胜了孤独,实现了成长。
师追问:战胜了孤独?那围绕在杜小康身心的孤独还在吗?
生:还在。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抠了”“嚼着”“望着”以及两个“想起”可以读出来。
师:哦,你的发现很敏锐。此时的杜小康仍然在体验着孤独,我们与其说他战胜了孤独,不如说他已经找到了跟孤独相处的方式,他敢于直面孤独了。而这时候的杜小康已不再是那个对未来茫然恐惧的少年了,由此他走上了自己的成长之旅。然而在小说《草房子》的原著中,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仍然没有结束:
没有结束的成长之旅:
杜小康最终没能重回学校,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可怕的磨难,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倒了。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雄。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联系生活,书写“孤独”
师: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每个同学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一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孤独之旅”。请同学们借鉴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烘托“孤独”、体现“成长”的方法,写出自己曾经历过的孤独和成长的故事。
生写作,班级分享交流。
结语:
同学们,生命是一段旅程,而“孤独”与“磨难”将会是这段旅程中不可回避的驿站,因为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而面对磨难的态度,也将影响我们这段旅程的质量。希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孤独之旅”中收获丰富的成长体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