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8 13:4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可采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最后请几位学生朗读个别段落。”
2.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五、作业
1.抄写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
2、读书课文。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接触题目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让学生对课题进行发现和概括课文内容练习,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让学生对课题进行发现和概括课文内容练习,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重点是找出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引导学生读好父母亲的句段,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促读,理解课文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现在。)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文中的“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说到哪段,就读哪段,理解哪段。)
4.“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5.我们知道“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那父亲和母亲到底谁说对了,谁说错了呢?(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6.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想想那又将如何。
三、联系生活,深化理解生活当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四、总结
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批评(沉重)
(慈爱)母亲 父亲(严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精彩”“糟糕”这对反义词展开。在教学中以这对反义词为切入点,以“我的诗到底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的话谁说对了?你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入,并以这几个疑问继续展开教学,最后还用这几个问题来总括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这对反义词背后都是“爱”的原因。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辩论中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先选择一种观点,找出理由辩论;通过辩论来深入体会父母的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体现,都是孩子成长必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