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wù xū)
新知导入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内容:
5.皇帝:
6.意义:
1895年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光绪帝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
广东南海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开始宣传维新变法。
广东新会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康有为
梁启超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光
绪
帝
四岁即位,
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5岁亲政,
由慈禧太后“训政”。
慈
禧
太
后
咸丰帝的妃嫔,
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努尔哈赤
2、皇太极
3、顺治
4、康熙
5、雍正
6、乾隆
7、嘉庆
8、道光
(一鸦)
9、咸丰
(二鸦)
10、同治
11、光绪
(甲午)
12、宣统
《时务报》
上海
《知新报》
《湘学报》
《国闻报》
天津
《直报》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闻报》
以上两人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国闻报》
强学会
南学会
《时务报》
强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蜀学堂
励学斋
“若不及时图治,
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
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心变法。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间:
2.开始:
3.目的:
4.内容:
1898年6月11日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9月21日
戊戌年
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有利于
西学的传播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触动顽固派
的利益
有利于军事的强大
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有利于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法令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
哪些人会强烈反对改革?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京师大学堂
慈禧太后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是如何对待维新变法的?
光
绪
帝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戊戌变法的失败——百日维新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随堂演练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B
C
A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A
c
B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建立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创办《万国公报》 D.颁布《定国是诏》
3.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4.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有关上书的( )
A.时间、地点
B.领导者、意义
C.对象、内容
D.背景、参加者
5、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
A、袁世凯的告密 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6.“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7.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9.“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是戊戌变法哪一政策的结果( )
A.改革机构,开放言论 B.兴办企业,奖励发明
C.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堂 D.更新装备,训练新军
10、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国闻报》是北方宣传变法思想最有影响的报纸,下列各项中主持该报的是( )
A、康有为 B、严复 C、梁启超 D、谭嗣同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1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维新变法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C.变法最终失败,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D.变法期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13.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
A.赫德把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维新派缺乏政治历练 B.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赫德认为道光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14.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现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15.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
17、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
(4)他为了实现这一主张,都进行了哪些活动?
参考答案:
1-15 CBBDC ADCAB BBAC5
16.(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
17、(1)梁启超(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要求实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