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8 21: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画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比一乡:善行 B.御六气之辩:辩解
C.犹然笑之:嗤笑 D.犹有所待者:凭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 B.而征一国者
C.未数数然也 D.旬有五日而后反
(3)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
(4)对本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思想有所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无所挂碍,树立至德。
D.在庄子看来,只有真正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令人逍遥的至人境界。
(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②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史,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B.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C.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D.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B.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平民百姓为布衣。
C.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食邑:指的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又称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B.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贫富强弱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C.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充分信任。汉王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开战,相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萧何,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
D.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过是文书小官,汉朝建立以来,他依靠帝、后两宫的支持,谨守自己职责。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灿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②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疼痛的麦子
张福艳
①麦子一直摇着自己的芒,那锋利的芒却直戳乡村的痛点。二弟在两次高考失利后,和父亲收了一场麦子,之后毅然背着书包再次补习去了。麦子,带刺的粮食,有收获时的幸福,更有收获时的无奈。割麦子时,要猫腰撅腚,芒的尖刺毫不留情地在胳膊和手腕上划出紫红色的血道道,也许因为还没经历过人生的风雨,少年痛的记忆幻化成麦芒的尖刺。捆麦子扎手,扛麦子刺往脖子里钻,打麦子时,打碎的芒屑却依然坚硬锋利,即使全副武装,脖子围上了毛巾,扎上了裤脚衣袖,只留下眼睛,麦芒还是直往肉里钻。一层一层的汗,一阵一阵的疼和痒,夏天的痛楚刻骨铭心。二弟懂得读书虽苦,可还有比读书更苦的事情。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我们更懂得,麦子看似温顺,其实它给每个种麦人都留下痛苦并快乐的记忆,只不过,这浅浅的划痕,被收获的幸福冲淡了。
②“千万别小看这一根根细细的麦芒。”种麦的老人说,麦芒不是来装饰的,它的锋芒不是意气使然,它有自己的使命担当。芒是小麦体内的交通运输部部长,它通过自身调节产生“泵压”,麦子灌浆就有了动力。以往只知道芒是锋利的、前卫的,但现在才知道麦芒是有隐忍与大局意识的。此时,麦粒上顶着的一根根芒刺,仿佛变成了一双双手,让人想起一句歌词: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
③芒是麦子外稃或颖片的延伸部分,幼嫩的芒是柔软的,被旗叶紧紧包裹着。很想知道它经过多么遥远的岁月,收缩,变窄,终于变成一根根芒刺,为了适应而异化自己,变身的过程经历多少阵痛。麦子能承受生命之重,并能在苦痛中成长。它懂得那些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成熟作铺垫,它传递给我们的是希望和美好,而不是痛的经历。露白的麦芽是微闪的星光,它在黑暗的泥土里做着天使的梦;青青的麦苗是人间最初的美好,邻居家刚出生的女儿取名麦苗,怜爱之情自在其中;青灵灵的麦穗是触手可及的青春年华,姑娘的巧手可以把长发编成麦穗样的辫花。麦子,总是让人想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它用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哺育着人类。
④麦子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炼狱,终于在夏天里晾晒诚实的籽粒。异化、变身、融合、吸纳、重塑,麦子打开自己迎接这个世界并融入了这个世界。麦子的潜质一次次被挖掘,一次次涅槃,一次次华丽转身,从粒食到粉食,麦子打破一个魔咒。从只能果腹的水煮麦粒到雪白的面粉,再到一块块精致的面点。面团在阳光下膨胀松软,麦子的世界变大,一派金灿灿。
⑤麦子能贵为五谷,能与稻谷平分天下,它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岁月赐给麦子碧绿的戎装,金黄的盔甲和不变的初心。一棵庄稼如此,一个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当遭遇围堵和打压的时候,我们去想一下麦子,风雨、干旱、病虫、偏见,甚至习惯都曾羁绊它的脚步,麦子疼痛过后,灵魂升华,它的每根麦芒上都顶着一颗星。于是,当我们咀嚼着美味的面点、面包和面条时,会想起一个密集的方阵,一场场风中的舞蹈,水、风与麦子一起领跑春天的故事。
(选自2019年第12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两次写到二弟的学习,与描写麦芒扎人的内容相间,写出了岁月的洗礼会给人留下痛苦并快乐的记忆。
B.麦芒由最初的柔软变成后来的芒刺,是对自身的一种异化,“异化”一词暗示了人不应该因为受到痛苦就变得浑身是刺。
C.经过冬春两季的成长,麦子“终于在夏天里晾晒诚实的籽粒”,“诚实”二字写出了麦粒的饱满,写出了麦田的丰收。
D.⑤段中的“围堵和打压”既是指麦子成长时会遇到的“风雨、干旱、病虫”等,也是指人的成长中会遇到的一切苦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段中引用“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守护你”这句歌词,把麦芒比作“天使”,凸显麦芒抵挡外来侵犯的保护作用。
B.③段中“露白的麦芽是微闪的星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麦芽在黑暗的泥土中成长的状态以及孕育的希望。
C.文章以麦子的成长过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从麦芽写到麦子做成的面点;其中又着重写了麦芒的相关内容,使文章详略得当。
D.文章在描写麦子时常会用到拟人手法,这样写有利于以麦子的成长来象征人的成长、民族的成长,从而暗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它用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哺育着人类”的。
(4)文章为什么要用“疼痛的麦子”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内容来谈谈你的理解。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寻”字表明作者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
B.作者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同时也衬托出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写出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其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
D.尾联中的“英雄”是作者自指,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情感真挚。
(2)诗歌颔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好,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晚霞绚烂、水天相连的宏阔景象,被称为千古名句。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李密在《陈情表》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江红教授团队近日发表于《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睡午觉的孩子相比,睡午觉的孩子更快乐,成绩也更好。该研究团队分析了近3000名中国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_______________。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_______________午睡与学习成绩变好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午睡与学习成绩提高的_______________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让孩子睡午觉,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大有裨益。
睡眠不足是许多国家孩子的共同_______________。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是课业压力,其次是信息家电,再次是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以及家长的睡眠习惯等。保障孩子睡眠很重要,( ),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长高。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也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习以为常 揭示 相关性 效应
B.屡见不鲜 揭示 相关性 现象
C.习以为常 揭露 因果性 现象
D.屡见不鲜 揭露 因果性 效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长激素会在人睡眠时分泌
B.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
C.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
D.人体想要分泌生长激素必须睡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B.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C.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D.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不超过30个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市第一高中学校辩论社团组织了一个以“城乡融合”为主题的讨论会,其中三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热议,它们是:
城里生城里长的晓城说他不喜欢城市涌进那么多的农村人,觉得他们抢夺了原本属于城市人的资源,给城市发展带来问题和压力;他认为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对于城市的发展弊大于利。
农民工孩子晓村说相较于城市生活,他更喜欢乡间的青山绿水,一棵树长在乡下才好看;他认为城市文明永远取代不了乡村文明。
晓楠说爷爷奶奶生活的山村是她每年寒暑假度假的地方,城市是父母工作自己学习的地方;她认为乡村是乡村,城市是城市,各有其美。
该社团为了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城乡融合”政策,树立正确思想,决定以他们三人提出的问题为辩论题目,举行一次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辩题,明确立场(支持的视为正方,反对的视为反方),写一篇辩论稿,交给该社团,作为该社团选择辩手的主要依据。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切合身份,符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1.
【答案】
B
C
C
D
(5)①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宋荣子)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
②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自然、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意于功利,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逍遥游(庄周)
通假字
倒装句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句意:驾驭六气的变化。辩:通“变”,变化。
(2)A项,知:通“智”,才智。
B项,而:通“能”,才能。
D项,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反:通“返”,返回。
故选C。
(3)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待恶乎哉”。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莫夭阏之者”。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奚知其然也”。
故选C。
(4)A项,“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分析错误,在宋荣子看来,他们的境界较低,汲汲于功名,却较为自得,而宋荣子境界比他们高,他并不追求什么,所以他不用向他们学习。
B项,“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思想有所懈怠”分析错误,根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知,“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是因为宋荣子认清了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了荣辱的界限,能够做到宠辱不惊。
C项,“树立至德”分析错误,根据“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没有树立至德。
故选D。
(5)①举:全。劝:劝勉。沮:沮丧。
②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立名。
2.
【答案】
D
C
C
(4)①汉王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②现在萧何不曾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地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无人能比,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时,萧何屡次凭着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在咸阳烧杀一番,然后离去。汉王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非常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功劳大小没有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多的打过一百多场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不曾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跑追获野兽,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职小吏,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隆,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名显天下)。萧何恭谨地据守关中。淮阴侯韩信和黥布等人都被诛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灿烂了。
【解答】
(1)“高帝曰”,意思是高帝说;“夫”发语词,用在句首,在“夫”前断开,排除A、B两项。“发踪指示”是并列成分,意思是发现踪迹,指示方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2)C项,“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错误,变徵的声调悲凉。
(3)C项,“获得刘邦充分信任”“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错误,根据原文“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可知是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
(4)①具,详细;厄塞,险关要塞;图书,图籍(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②徒,只不过。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B
A
(3)①物质颗粒是指作为粮食作物的麦粒,可以制作出各种面食;精神内核是指麦子成长的过程,在遥远的岁月中承受生命之重,并能在苦痛中成长,它懂得那些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成熟作铺垫,它传递给我们希望和美好。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麦子颗粒制作的粮食和麦子成长中蕴含的精神力量都能哺育着人类成长成熟,走向强大。
(4)①运用了拟人手法,用“疼痛”这一带有人的感觉的词语来修饰麦子,显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②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写麦子的成长过程,尤其强调了麦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麦芒给人带来的疼痛;③“疼痛的麦子”贯串全文,是串联全文内容的线索,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④指向文章主旨,以麦子的疼痛来写人类、民族成长经历的疼痛,来写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体会语句含意(散文)
标题的含义(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暗示了人不应该因为受到痛苦就变得浑身是刺”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为了适应而异化自己,变身的过程经历多少阵痛……它懂得那些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成熟作铺垫,它传递给我们的是希望和美好,而不是痛的经历”可以明确,作者对“异化”一词持肯定的态度,结合开头写弟弟的高考失利及后文“邻居家刚出生的女儿取名麦苗,怜爱之情自在其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承受生命之痛,以及人的成长需要这种“异化”,因为这种“痛”传递的是希望和美好。
(2)A项,“凸显麦芒抵挡外来侵犯的保护作用”错误,语境中说的“芒是小麦体内的交通运输部部长”,可知这里凸显的是芒产生动力运输养料的内在作用,而非抵挡外来侵犯的外部作用。
(3)本文以麦子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从麦芽写到麦子做成的面点;其中又着重写了麦芒,以麦子的成长来象征人的成长、民族的成长。理解“它用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哺育着人类”,首先要弄清楚“物质颗粒”“精神内核”,根据原文“麦子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炼狱,终于在夏天里晾晒诚实的籽粒……从只能果腹的水煮麦粒到雪白的面粉,再到一块块精致的面点”,结合文章结尾段及文章主旨,“物质颗粒”是说麦粒可以制作出各种面食;“精神内核”是指麦子成长的过程,麦子承受生命之重,在苦痛中成长,懂得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成熟作铺垫,它传递给我们希望和美好。其次要注意句子所处的位置和在文段中的作用,本句在段末,对整段起总结作用。
(4)文章标题是“疼痛的麦子”。从内容角度考虑,文章写麦子的成长过程,“芒是小麦体内的交通运输部部长,它通过自身调节产生‘泵压’,麦子灌浆就有了动力”“芒是麦子外稃或颖片的延伸部分,幼嫩的芒是柔软的,被旗叶紧紧包裹着”“麦子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炼狱,终于在夏天里晾晒诚实的籽粒”,其中重点写了“麦芒”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标题“疼痛的麦子”概括了文章内容。从主旨角度考虑,结合“麦子能承受生命之重,并能在苦痛中成长。它懂得那些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成熟作铺垫,它传递给我们的是希望和美好,而不是痛的经历”“一棵庄稼如此,一个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等可知,文章通过写麦子的成长过程中承受的痛苦和麦芒给人带来的疼痛,来象征人的成长、民族的成长,因此标题“疼痛的麦子”点明了文章中心,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从文章结构角度考虑,本文写麦子的成长过程,写通过“疼痛的麦子”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因此标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从标题本身特点来说,“疼痛”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拟人化的标题形象生动,意味深长,能吸引读者。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D
(2)颔联的诗眼应是“自”和“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和“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英雄’是作者自指”错误,“英雄”在这里属于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2)题干问颔联两句哪两个字用得好,其实就是要选出表现力最强的字,即运用了手法、传达出情感的字。理解颔联内容可知,颔联中的“自”和“空”两字用得好。颔联描绘的是诸葛亮祠堂的景色。碧草照映台阶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叶婉转鸣唱。碧草与黄鹂声静动相衬,恬淡自然,生动地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幽美静穆的景象。然而诗人却用“自”和“空”两字进行修饰,“自”是指“自当”,“空”是指“白白地”,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含情: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不过是自为春色,空作好音罢了。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感悟怀人”的惆怅之感。“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使景中生意,情景交融,巧妙地把诗人内心的情感从景物描写中传达了出来。综合以上分析,梳理作答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勃)
逍遥游(庄周)
陈情表(李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相似句子”可推知答案,注意“谏”的正确书写。
(2)根据“描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晚霞绚烂、水天相连的宏阔景象”“被称为千古名句”可推知答案,注意“鹜”的正确书写。
(3)根据“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可推知答案,注意“晦朔”的正确书写。
(4)根据“表现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可推知答案,注意“期”“僮”的正确书写。
(5)根据“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可推知答案,注意“乞”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B
C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词语辨析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应用“屡见不鲜”。
揭示: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揭露:使隐敝的事物显露。“这项研究”并非隐秘之事,故用“揭示”。
相关性:指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因果性:强调因果关系。午睡与成绩并没有因果关系,故用“相关性”。
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根据语境,故用“现象”。
故选B。
(2)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后句“尤其”是一个副词,表示更进一步,后面说到“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这里不仅强调“睡眠”,而且强调是“深度睡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的作用;再结合前文“保障孩子睡眠很重要”可知,空缺处该填原因,即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故选C。
(3)“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杂糅,可排除A、B两项;“改善工作效率”搭配不当,可排除D项。
故选C。
【答案】
商业运营速度最快,安全保障设施先进,乘车体验舒适良好。
【考点】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时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删去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等分析概括即可。
六、写作
【答案】
城市腾飞,外来者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而自此,对于外来人口为城市带来的是喜是忧这一辩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在城中成长的晓城认为,外来人口给城市带来问题与压力。然而,对此我方提出反对意见: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城市发展利大于弊。
其一,“新城里人”的涌入,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充足人力的建设。以深圳为例,其早年以劳动密集型工业起家,而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外来人口充任了“夯土机”,奉献了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与本土人共创“深圳奇迹”。将这曾经的小渔村,打造成了中国南海边一颗耀眼的世界明珠。不仅是深圳,世界各大著名城市皆如此,几乎所有的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我国目前处于改革深化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深圳,更多的深圳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文件中明确指示:“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其二,农村人口的涌入,为城市带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同一群人固守同一座城,那么城市未来将永远逃不过这群个人想象力边沿的五指山;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外来者的加入是一座城市吸纳汲取各方文化理念的机会;兼收并蓄是一座城市打破桎梏的灵丹妙药,吐故纳新是一座城市迅速发展的不二法宝。与外来人口同来的,还有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建设城市的一腔热血,这恰是安逸的城里人所缺乏的。君不见东北地区正在为人口减少,城市缺少活力而发愁?相比之下,若是今天还有人如晓城同学一样认为,城乡融合大潮中涌入城市的农村人是一个城市的负担,是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呢?
针对正方错误观点,我方认为正方未能正确对待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阵痛,戴着有色眼睛看待为城市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农村人口,更是未能全面深入理解我国城乡融合的理念。诚然,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确实给城市带来问题和压力,但和他们带来的利好相比,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困难,而不是成为不接纳他们的借口。诚然,一个城市人口增加必然带来原有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但面对资源的紧缺,正确的做法不是节流而是开源;而且人力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乡融合是必由之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已作出批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所有逆历史潮流的观点和理念必会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会善待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城市中的农村外来人口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功臣,理应受到善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必助力城市腾飞!在此,我重申我方观点: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对于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审题立意】
作文是围绕“城乡融合”的大主题展开的,因此,所有的讨论争辩必须是在这个大主题的范围内进行。
晓城是原生的城里人,他所说的话虽然只是为原生的城市人考虑,带有强烈的片面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确实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的问题。同学们完全可以在“利与弊”孰大孰小的问题上进行争辩;深入思考城乡融合过程中,城市对农村人口该如何接纳、融合,如何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农民工子弟晓村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口,显然还没有融入城市,没有适应城市生活。他属于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被动地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依然留恋着乡村生活的孩子,他的看法也是可以争辩的,可以带出学生们对外来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的思考,也可以带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出路和乡土情怀的释放等问题的探讨。长辈是农村人而自己已是“城二代”的晓楠熟悉城乡两种生活,肯定了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美好。晓楠的经历正是现在许多学生的经历,她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城乡可以各美其美,也可以美美与共;将城乡完全割裂来看是不可以的。所以选择这个辩题,可以在对待城乡融合的态度上进行理性探讨和争辩。
【立意】
因为是辩论活动,每个辩题下只有正反两个立场,所以立意相对单一。选择晓城的看法作为辩题,正方观点为: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对于城市的发展弊大于利。反方观点为: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对于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选择晓村的看法作为辩题,正方观点为:城市文明永远取代不了乡村文明。反方观点为:乡村文明必将被城市文明所取代。
选择晓楠的看法作为辩题,正方观点为:乡村是乡村,城市是城市,各有其美。反方观点为:乡村不仅是乡村,城市也不仅是城市,未来城乡融合,城乡美美与共。
【警示】
写作要切合身份,贴合背景;切合“城乡融合”大主题,符合文体特征(辩论稿)。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