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英雄的崇拜其实是对英雄“精神”的崇拜,无论是伟大人格,还是伟大价值,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英雄人物在行为实践尤其是在历史事件的抉择时刻的价值选择,都值得人们尊崇和向往。这就要反对两种错误行为。其一,对权威的崇拜。崇拜英雄,不是崇拜其权威和权势。一般来说,英雄人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和权势,但英雄人物对后世的价值不在于其曾经拥有的权威和权势。权威和权势都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的东西,也不总是起正向作用的。而且,有权威和权势的人,也未必是英雄人物,也有可能是一种反动人物。其二,对物质财富的崇拜。英雄人物也许会随着事业的成功,在一定时期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物质财富地位的不断上升,“富豪们”成为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崇拜的对象,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娱乐明星和商业人士,往往拥有无数的青少年“粉丝”,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英雄崇拜不同于个人崇拜。如前所述,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雄崇拜一直得不到重视,甚至为一些人所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往往把英雄崇拜和个人崇拜等同起来。其实,英雄崇拜与个人崇拜有根本的不同。个人崇拜由于片面地夸大了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把个人看作人民的“大救星”“解放者”,甚至是永不会犯错的“神”,既否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也使崇拜者迷失了自我。而“英雄崇拜则是对英雄人物的尊重与崇敬,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获得自我实现。在英雄崇拜中,崇拜者的主体地位不会丧失,英雄只是作为一种精神影响人们,不需要什么形式和仪式”。
英雄崇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是一种政治问题。这是哲学家贺麟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他看来:“英雄崇拜,根本上是文化方面、道德方面和人格修养方面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英雄崇拜是一个长久的社会历史现象,甚至早于真正的“政治”。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对英雄的崇拜,也产生了很多的前历史时代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走进了神话故事之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绝非“纯属虚构”,一定是有其客观原型的。虽然在当前,我们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英雄烈士,但这不会改变英雄崇拜的社会文化本质。
(摘编自程穆清《英雄崇拜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材料二:
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想的结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殊英雄。哲学家的英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宗教家的英雄是释迦和耶稣,而资本家的英雄则为煤油大王和钢铁大王,行行出状元,就是行行有英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则无二致。每个英雄必有确实令人钦佩之点,经得起理智衡量,英雄尽管有不足崇拜之处,可是我们既然崇拜,就只看见他的长处,看不见他的短处。“爱而知其恶”就不是崇拜,崇拜是无限制的敬慕,有时甚至失去理性。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的表现。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的烛照,它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持有的道德价值。世间只有几种人不能崇拜英雄:一是愚昧者,根本不能辨别好坏;一是骄矜妒忌者,自私的野心蒙蔽了一切,不愿看旁人比自己高一层;一是所谓“犬儒”,轻世玩物,视一切无足道;最后就是丧尽天良者,毫无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人性中最高贵的虔敬心。这几种人以外,任何人都多少可以崇拜英雄,一个人能崇拜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因为他还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在实际上,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不一定都达到极境。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的。社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乎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一个政治团体里有领袖能号召,能得人心悦诚服,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假想没有孔墨庄老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如此等类问题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阮步兵登广武曾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英雄是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观点看,我们主张维持一般人所认为过时的英雄崇拜。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摘编自朱光潜《谈英雄崇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英雄人物往往拥有一定的权威和权势。正因为英雄人物有权威和权势,所以他们可能成为反动人物。
B.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人们往往把英雄崇拜和个人崇拜等同起来,使得英雄崇拜一直得不到重视。
C.英雄崇拜是不能有理智成分,英雄不是完人,但我们崇拜英雄,就只看他的长处,不需看他的短处。
D.一个人能崇拜英雄,说明他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有上进的希望。一个民族没有英雄,其文化难以进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地位的不断上升助长了物质财富崇拜,“富豪们”成为了很多人崇拜的对象。
B.个人崇拜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使崇拜者迷失自我,不利于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获得自我实现。
C.英雄崇拜崇拜的是英雄人物而不是神,所以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不能算是远古先民崇拜的英雄。
D.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结晶,每个人理想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英雄。
(3)下列现象属于材料一阐述的“英雄崇拜”的一项是( )
A.马云说过:“如果做,至少有可能;如果不做,一点可能都没有。”很多年轻人信奉这句话,努力为未来打拼。
B.十六世纪以前一代代人信奉曾在物理学界享有至高无上威望的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
C.某机械化养猪厂,将曾经来现场视察的一位高级领导人在那里用过的物品陈列在特意制作的玻璃橱柜中。
D.一歌迷为了自己的偶像从湖南追到上海、北京,直到广州,将救助站的微薄资助积攒起来购买偶像的演唱会门票。
(4)如果给“英雄崇拜”下一个定义,哪几个要点是必须概括进去的?
(5)朱光潜先生的论述语言生动、有趣,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二中是如何实现这一效果的。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 报
刘博文
警队传出要把海报撤掉时,老吴的反应第一是惊愕,第二反应呢,没人知道。一贯保持好身手的老吴,只给大家留下个背影去猜测。
玩此时无声胜有声呢,这是?所有人瞳孔里写满了疑惑。
老吴咋没拍桌子呢?
他那宁折不屈的脾气。
有本事你去问老吴啊。
更多的疑惑写在大伙嘴里,老吴啥时候变成这种人了?当起了闷头葫芦不说,还谁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个老吴呀,年轻时是多么直性子一个人,临到头照样没能迈过这道坎。
老了老了还玩深藏不露了,深度解剖一下,老吴一准是,心理失衡了。
日子,不会因为人的心理失衡而停止运转,日子如杂草般疯长,老吴头上的一亩三分地却日渐稀疏。对着镜子,他不只一次发出叹息。
是好事,老伴儿例行公事般在后头一遍遍安慰,听不听得进去,只有老吴心里清楚。
离赋闲的日子越来越近,想想退休后的生活,再咂摸之前的日子,这的确是好事一桩,老吴心里清楚得很。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好福气呢,看看身边那群同岁老人,多是儿女从乡下接来享福的。
像老吴这样扎根城市的老干部,小区里不多。时间一长,便物以稀为贵了,老吴开始还没察觉到,不就帮忙带个早点,过年过节送点儿东西,路上碰见打声招呼吗,有什么奇怪的?
是不奇怪,老伴儿拿手戳他的眉头。你没发现每回都是人家抢着给你带早点,抢在你张口之前先向你问候吗?亏你干一辈子警察,还警队里心思最敏锐的刑警队长呢,这点儿都没察觉?
经老伴儿一说,老吴才发觉还真与别人不同,极好地印证了在中学当老师的女儿那番话,人,都是有趋光性的。光环已有七八年了,当初的场面却仍旧印在老吴心里。
那是一起极为凶险的行动,嫌疑人涉嫌走私贩毒,刑警队收到风声要去抓捕,提出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枪的苛刻要求,理由是得靠他来钓鱼,牵出幕后主使。
老吴作为资历最深的刑警队长,虽近天命之年,依然冲在最前头,毕竟,年轻警察没办过如此危险的大案子。
老吴的决策是对的,混乱中他替刚出警校的小李挡了一颗子弹。
人,的确有趋光性,那可谓是老吴的黄金时期,在一个缺少英雄的城市,突然冒出如此轰动的大事,上级部门自然要花费大量笔墨宣传——老吴的海报,一时间成了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报上的刑警老吴,目光如电,令邪恶无处藏身,还别说,那几年小城的犯罪率真的呈现出垂直下降趋势。
如今,他们居然不跟自己商量就要撤掉那个海报,什么意思!尽管老吴承认,和海报里的那个家伙相比,自己确实老了不少。
但雄风犹在啊!
更令老吴心痛的是,撤掉海报的居然是小李,不不,该称李队了,当年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警队的金字招牌啊,难道是飞鸟尽良弓藏?抑或是不想活在自己的光环之下?老吴沉思着,走上大街。
海报,撤就撤了吧,金字招牌照样发光,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廉颇虽老……
偏偏,晃荡了个把星期,居然做了无用功,如今的治安确实是好,一个案件都没撞上,老吴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择日不如撞日。那天,老吴正在吃早饭呢,听见巷子里有人喊抓小偷,等他丢下油条追上去时,小偷正好跑到了巷尾。老吴呵呵笑了,目光如电——只等小偷束手就擒,刑警生涯完美结束的一幕即将上演了。
邪恶没有藏身,小偷不退反进,噌——一把带着凉意的折叠刀应声刺破空气,直逼过来。老吴暗叫一声不好。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斜扑过来,将他挡到身旁,刀,被这双手硬生生劈倒在地。
是你?
是我!老队长,这种冒险的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吧。
看着对方矫健的身手,老吴默然,转身迈开步。
等等!李队的声音追了上来,师傅,局里新规定,海报统一撤换,配上新的照片和英雄事迹。您抽空回局里拍个照。
英雄事迹?
对啊,关于海报需要换新的事,市民们的呼声可高了。海报陈旧往小了说,让您的形象大打折扣;往大了说,是让咱人民警察的形象不够光鲜。
对,警察形象,那可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块金字招牌呢,得光芒四射,才能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远处,旧海报正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海报上的老吴,有了第二个反应,目光在风中,翻飞着,如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警队撤换海报,老吴感到“惊愕”,这说明老吴没有从自己昔日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还陶醉于别人对自己的仰慕之中。
B.在其他同事看来,以老吴宁折不弯、耿直的脾气,一定会大闹一番,相反的是他没有吱声,所以大家都感到疑惑。
C.群众对老吴的关心和问候,既反映了人们对英雄的肯定,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褒扬。
D.“看着对方矫健的身手,老吴默然,转身迈开步”,这既有老吴对以李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警察的肯定,也有内心的失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海报里的那个家伙相比”,“那个家伙”一词运用自我调侃的语气,既写出了老吴的得意之情,也写出了老吴的无奈之意。
B.小说插叙了老吴为小李挡子弹,李队为老吴挡刀两件事,看似巧合,其实具有必然性,反映了不惧危险,舍己为人精神的代代传承。
C.文章结尾对老吴目光的形象刻画,既与上文的“海报上的刑警老吴,目光如电”形成了呼应,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小说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层层设疑,将老吴对李队的误会引向深入,最终解开疑惑,使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
(3)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吴听到自己的宣传海报要被撤掉后的内心活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臷,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季弟世约宦途不达,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
(选自《隋书·韦世康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B.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C.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D.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课,把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亦指把计簿、户籍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
B.礼部尚书,礼部最高行政长官。礼部主要掌管税收、祭祀、科举等国家事务。
C.耳顺,指人六十岁,意思是人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D.季弟,古代常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长幼排序,季弟常用来指排行最小的弟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世康勤政爱民,很有名望。在司州总管长史任上,安抚了当地的百姓,获得士民爱戴;在绛州刺史任上,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州,全境安宁。
B.韦世康生性恬淡,屡辞官职。韦世康不愿担任官职,在绛州时就上书辞官,后又再次辞官,但都没有成功,最后死于任上,皇帝为此痛惜不已。
C.韦世康颇受器重,受到任用。高祖认为汾州、绛州为周、齐分界,如有暴乱,会动摇国家的稳定,于是任命韦世康为绛州刺史。
D.韦世康选贤任能,处事公道。韦世康在吏部时,选人任官公平,凡请托之事都行不通。前后十几年间,奖掖后进,朝廷称赞他廉洁、公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
②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5)结合全文来看,韦世康想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判官赴东江
王 维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注】①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②富春:古县名,诗中指李判官赴东江所在地。③辨璧吏:负有置办玉璧使命的官吏。④泣珠人: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从听说李判官出使写到李判官跟随皇帝的使者离开,可见诗人的不舍。
B.“左语”“文身”运用借代手法,用来代指李判官即将赴任之地的少数民族。
C.“通”“化”二字交代了李判官此次赴任东江的使命是传达圣意,教化边民。
D.尾联说虽然知道你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仍希望你同时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民。
(2)请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分析诗歌颈联的作用。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通过描写轻舟快水表达作者辞官后舒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中,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早饭后从县城出发,汽车沿着凄溪河向北,穿过丛林中一条郁郁葱葱的山区公路,行进约二十四公里,便来到湖边的共幸码头,这正是去年经过的地方。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之中,突然出现这一大片清澈碧绿的湖水,a_______________。离岸登艇,船经龙门、黄荆等地转向西南沿麻川河上溯到新民公社的三门,折回小河口再向东北到陈村水坝,然后循原路而归。回到共幸已是黄昏。天下着小雨,湖面风起浪涌,涸水弥漫,苍茫一片。领略了一天的湖光水色,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的是一个“绿”字,绿是太平湖之春最使人陶醉的特色。船从宽广处到了峡谷地带,两岩的青山紧挨着湖水,一片葱翠,密密丛丛,山是绿的,树是绿的,澄澈如镜的湖水也是绿的。盛开的杜鹃花,深红大紫,夹杂着白色的油桐,还有那岸边村庄里的青瓦白墙,从竹林中穿出来直到湖边的石板小路,点缀在这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之中,越显得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有些地方杜鹃满山,从山脚跟一直开到山顶,成簇成丛,阵阵幽香扑鼻。远山、白云、蓝天,倒映入水,b_______________。水上交通开始发展,班轮、渡轮与机帆船不多,但富有江南特色的乌篷船、小木船、独人渔舟与竹筏不少,船只划破碧绿透明的湖水,漾起一层层轻柔的细浪,像绿色的绸缎向两边扩散,正如古人所描绘的那样:微风靴纹细……
(1)下列各项中冒号的作用与“正如古人所描绘的那样:微风靴纹细”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柜台。
B.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C.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D.《早年周恩来》:一部充满魅力的佳作(《新华文摘》1996/8)。
(2)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画横线的a、b处。
一种静谧之感油然而生。 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树、澄澈如镜的湖水都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②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③总量约13亿吨左右。④而我国每年要扔掉5000万人的口粮,餐饮浪费现象严重。⑤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⑥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⑦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原因,⑧世界范围的粮食安全问题要引起警示。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绿牌”新能源汽车亮相街头,成为老百姓绿色出行的一大选择。在首都北京,“绿牌”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随处可见,“一号难求”;在山西太原,昔日的“煤都”拥抱着绿色——4年前,太原成为国内首座将燃油、燃气出租车更换为纯电动出租车的城市;在海南海口,不时穿梭而过的新能源汽车也十分抢眼,到2030年,这个四周环海的岛屿或将成为我国首个停用内燃机燃油车的省份。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给公侯时,有这么一种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拿起一块泥土,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
②当时背井离乡的中国人,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作“乡井土”。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土地”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学校打算在“全国土地日”这天召开年级演讲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自己对于“土地”的认识、思考与情感。
要求: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D
C
A
(4)①英雄崇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②英雄崇拜所崇拜的是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道德价值);
③英雄崇拜能帮助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获得自我实现;
④英雄崇拜是对英雄无限制的敬慕。
(5)①运用比喻阐述道理,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如将“敬贤向上”比作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形象地表达出英雄崇拜的意义。
②引入俗语,使得语言鲜活有趣。如引入俗语“猴子称霸王”“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论证英雄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正因为英雄人物有权威和权势,所以他们可能成为反动人物”有误。从材料一第一段中“有权威和权势的人,也未必是英雄人物,也有可能是一种反动人物”可知,原文表达的是有权威和权势可能是反动人物,而不是英雄会成为反动人物。至于英雄会不会成为反动人物,原文中没有依据,无法判断。
B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雄崇拜一直得不到重视,甚至为一些人所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往往把英雄崇拜和个人崇拜等同起来”可知,“人们往往把英雄崇拜和个人崇拜等同起来”虽然是重要原因,但再重要也只是部分原因。只有部分原因,无法推出结果。
C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可知,崇拜是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但不是没有理智,我们崇拜英雄,既要看他的长处,也要注意他的短处。
故选D。
(2)C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对英雄的崇拜,也产生了很多的前历史时代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走进了神话故事之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绝非‘纯属虚构’,一定是有其客观原型的”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盘古、女娲被后世人神化了,他们的原型是现实中的英雄人物,所以选项这一说法不成立。
(3)A项,马云是一个经济界的英雄,年轻人信奉的是他的创业精神,因而属于“英雄崇拜”;
B项,是“权威崇拜”;
C项,是“个人崇拜”;
D项,是“个人崇拜”。
故选A。
(4)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要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归纳概括。此题还要注意“下定义”的语言要求。下定义即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通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达。材料一第一段“对英雄的崇拜其实是对英雄‘精神’的崇拜”,第二段“英雄崇拜则是对英雄人物的尊重与崇敬,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获得自我实现”,第三段“英雄崇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材料二第一段“崇拜是无限制的敬慕,有时甚至失去理性”等语句便是“英雄崇拜”的本质特征,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文章的语言特点有许多,答题时切忌随意选择角度,一定要从文本出发,选择较突出的几个角度来回答,并落实到文本的具体内容作较深入的分析。如本文材料二第一段中“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敬贤向上”比作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英雄崇拜的意义。材料二第二段“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阮步兵登广武曾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中用了“猴子称霸王”“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的俗语来论证英雄的重要意义,使得文章语言鲜活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
【答案】
A
B
(3)①预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新海报上老吴目光在风中,翻飞着,如电。②烘托了老吴听到更换新海报仍需要自己的照片时内心的波动。
(4)①老吴想到自己离赋闲的日子越来越近,这反映了老吴对老之将至的无可奈何。
②“难道是飞鸟尽良弓藏?抑或是不想活在自己的光环之下?”,这反映了老吴对李队没有和自己事先商量感到不满。
③“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廉颇虽老……”,老吴再次到街上抓小偷,反映出老吴对自己逐渐老去心有不甘。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这说明老吴没有从自己昔日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还陶醉于别人对自己的仰慕之中”说法依据不足,根据原文“如今,他们居然不跟自己商量就要撤掉那个海报,什么意思!尽管老吴承认,和海报里的那个家伙相比,自己确实老了不少”可知老吴并不是还陶醉于别人对自己的仰慕之中。
(2)B项,“李队为老吴挡刀”这一事件并不属于插叙。
(3)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等方面考虑。“远处,旧海报正被风吹得哗啦作响”预示了下文“海报上的老吴,有了第二个反应,目光在风中,翻飞着,如电”的内容,“旧海报正被风吹得哗啦作响”好像老吴内心的波动一样,烘托了老吴听到“海报统一撤换,配上新的照片和英雄事迹。您抽空回局里拍个照”时的心理。
(4)解答时首先梳理文中对老吴的心理描写,然后分析这些心理描写背后隐藏的情感。在得知自己的宣传海报要被撤掉后,老吴的内心活动变化复杂。“离赋闲的日子越来越近,想想退休后的生活,再咂摸之前的日子,这的确是好事一桩”“尽管老吴承认,和海报里的那个家伙相比,自己确实老了不少”等心理描写,反映了老吴对老之将至的无可奈何;“他们居然不跟自己商量就要撤掉那个海报,什么意思!”“难道是飞鸟尽良弓藏?抑或是不想活在自己的光环之下?”等心理描写,反映了老吴对李队没有和自己事先商量就撤掉海报感到不满;“但雄风犹在啊!”“海报,撤就撤了吧,金字招牌照样发光,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廉颇虽老”“只等小偷束手就擒,刑警生涯完美结束的一幕即将上演了”等心理描写,反映出老吴对自己逐渐老去心有不甘。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B
B
(4)①未满周年,朝廷起用命他到任。韦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期期满,皇上不许可。
②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您共治天下,以求得天下太平。
(5)①韦世康生性恬静好古,不慕名利。
②韦世康认为,功成身退是人之常道,而且自己年事已高。
③韦世康自认为无功却位高,有愧于朝廷。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宗法礼俗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为关右大姓。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二十岁任直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周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授任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曾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中原东部才平定,百姓未得安定,韦世康绥靖安抚他们,士人百姓共相欣悦。尉迥兴兵作乱时,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恐其趁此叛乱之机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你,替我好好镇守。”于是授任韦世康绛州刺史,韦世康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韦世康生性恬淡,崇尚古风,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绛州曾慨然有退隐之志,兄弟回复说恐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韦世康在任上几年,有惠民之政,上奏的对官吏的考核他连居最优,被提升为礼部尚书。韦世康淡薄少欲,不羡慕显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人家有善行,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个人的名誉。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未满周年,朝廷起用命他到任。韦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期期满,皇上不许可。世康在吏部任职,选拔任用公平,杜绝人情请托。开皇七年,朝廷将兴兵江南,舆论重视方镇,任韦世康为襄州刺史。后因事坐罪免职。开皇十三年,入京朝君,再次拜任吏部尚书。先后十多年间,荐举提拔官员甚多,朝廷评价他廉正公平。韦世康曾经借休闲之时,对子弟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你们认为如何?”后来趁着侍奉皇上宴会,世康又请求辞职:“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下来以让贤能。”皇上说:“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您共治天下,以求得天下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了我本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骨衰减,还要委屈您治理一方。”于是出任荆州总管。韦世康施政简素清静,受到百姓的爱戴喜欢,全境没有争讼官司。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闻知痛惜不已,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谥号文。韦世康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当初因为兄弟们都官位显贵,唯独幼弟世约仕途不通达,于是把父亲传留的田地宅院全部给了他,世人都称赞他仁义。
【解答】
(1)“将事江南”一句中“江南”作“事”的宾语,而后面的“议”意为“舆论”,作“重方镇”的主语,因此应于“江南”后断开,可排除B、D两项;“朝廷称为廉平”中“朝廷”作“称为廉平”的主语,其前应断开,可排除C项。原文标点: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故选A。
(2)B项,“礼部主要掌管税收”错,“税收”由户部掌管。
(3)B项,“在绛州时就上书辞官”说法错误。原文是“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意思是“在绛州曾慨然有退隐之志”,而不是“上书辞官”。
(4)①期:周年。视事:到任。终私制:到丧期期满。
②夙夜:早晚。冀:希望。致:达到。
(5)此题首先要找出文中与韦世康想辞官的原因有关的内容,即“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臷,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等句,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A
(2)①情感表达:用树色和满江的潮声寄寓了诗人对李判官到东江赴任的期盼与勉励之情。
②结构安排:过渡作用,由前四句的叙事过渡到尾联的抒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首联意思是诗人听说李判官刚才随官员离开了。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朋友有所作为,为蛮夷之地造福的思想,没有体现出不舍之情。
(2)颈联是景物描写,诗人寓情于景,通过虚写李判官即将到东江赴任之地的景物来表达诗人对李判官到东江赴任的期盼与勉励之情。结构上可结合诗歌的起承转合来分析,本诗前两联叙事,尾联抒情,颈联写景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四、默写题
【答案】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勃)
逍遥游(庄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描写轻舟快水表达作者辞官后舒畅心情”可推知答案。注意“飏”的书写。
(2)根据“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可推知答案。注意“纡”“骇瞩”的书写。
(3)根据“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可推知答案。注意“翼”的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A
(2)a处应填写“一种静谧之感油然而生”,b处应填写“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3)原句更突出强调了山、树、湖水的绿,更好地呼应了上文“绿是太平湖之春最使人陶醉的特色”,并且原句是三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语境填句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正如古人所描绘的那样:微风靴纹细”中的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A项,表示提示下文;
B项,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C项,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D项,分隔标题中的主题词和说明补充部分。
故选A。
(2)a处,根据前文“突然出现这一大片清澈碧绿的湖水”可知,承接句意应是强调湖水,“一种静谧之感油然而生”紧跟其后,衔接自然。b处,前文提到了“远山、白云、蓝天,倒映入水”,这番景象正如一幅山水画,故此处应填“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3)解答此题要注意句子在表达内容、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分析其表达效果。原文中的语句与改句的主要区别在于句式。具体来看,原句是“山是绿的”“树是绿的”“澄澈如镜的湖水也是绿的”三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句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鲜明。“绿”字出现三次,更突出强调了山、树、湖水的绿,呼应了上文“绿是太平湖之春最使人陶醉的特色”。
【答案】
③删除“左右”;
⑤在“报告”后加“显示”;
⑦删除“原因”;
⑧“警示”改为“重视”。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③“约”和“左右”语意重复,可删去“左右”;
⑤成分残缺,“报告”后缺少谓语,应在“报告”后面加上“显示”;
⑦“因素原因”语意重复,应删去“原因”;
⑧搭配不当,应将“警示”改为“重视”。
【答案】
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成为老百姓绿色出行的一大选择。2030年,海南省将成为我国首个停用内燃机燃油车的省份。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答时要先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这则新闻材料的关键信息在第一句“越来越多的‘绿牌’新能源汽车亮相街头,成为老百姓绿色出行的一大选择”和最后一句“到2030年,这个四周环海的岛屿或将成为我国首个停用内燃机燃油车的省份”,抓住这两句进行概括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限制。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演讲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这是一道关于土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材料有三则,第一则叙述的是中国皇帝对土地的重视;第二则叙述的是离乡中国人带走家乡土,体现的是对故乡的留恋;第三则材料是艾青的诗歌,表达出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写作时我们要围绕“土地”这个话题,分析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对土地情感的关键词来找出立意点。从土地是国家的象征角度立意,“土地是家国的根本”“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敬畏土地”等;也可从土地与家园的角度立意,“热爱故土”“记住乡愁”等。
【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谈谈自己对于“土地”的认识、思考与情感。
注意:必须体现对于“土地”的认识、思考与感情。
任务二:文体——演讲稿。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创新),结尾(小结、问候语)。
语言:体现交流(际)性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侧重口语化色彩。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