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8 22: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27日,央视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一个固定机位,若干工人忙碌工作,不快进,也不切镜头。没想到,竟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
“慢直播”是相对于过去的直播生态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了何事,带有某种形式的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还可以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但“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情况,让用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用户充分的想象空间。虽然单位时间信息量不如“快直播”大,但“慢直播”时间更长,对事件的展示更完整。目前,“慢直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
(摘编自《火神山医院“慢直播”为何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慢直播”的“慢”,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绝对的长,而是相对节奏上的“慢”。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这也是“慢直播”非常好的题材范围。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
还有一类“慢直播”,它所考虑的是对常规视频内容的一种补充,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所以在“央视频”的“慢直播”栏目里,会看到一些著名的景点、众所周知的热门地点的“慢直播”,实际上重点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地标特点,而并不在于它直播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容。
(摘编自《解读“慢直播”的价值新定义》)
材料四:
就“慢直播”这一技术手段本身的运用而言,凡是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都有进行“慢直播”的基础。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须第﹣﹣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另一种是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提高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新出现的“慢直播”,当下最主要的是对内挖掘价值、本地扩大合作,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跟外界联合共享这些并不一定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事情上。能够挖掘的“慢直播”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的背后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有了“慢直播”镜头,相当于在现场安排了一个24小时不休息的记者,会捕捉到过去被错过的镜头。
(摘编自《“慢直播”发展前景如何》)
(1)下列对“慢直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直播”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不存在镜头切换,只是展现现场情况。
B.“慢直播”与“快直播”相比,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相对比较少,但对事件的展示更为完整。
C.“慢直播”只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题材。
D.“慢直播”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其结合AR等技术手段可为观众提供真实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与“慢直播”相比,速度快,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处理痕迹。
B.调查显示,观众喜欢“慢直播”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样的直播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感。
C.“慢直播”只是展现现场情况,无须旁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这些领域。
D.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应当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因为“慢直播”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提高“慢直播”的吸引力。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宣,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李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从庄无因与孟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认为战事和自己无关,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孟嵋从军之心的坚决。
D.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起初虽态度不一,但最终都表示了支持,让读者感受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决心。
(2)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B.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C.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D.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贞观”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赠,又叫“追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周早年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家庭贫穷拮据;补任州助教时,多次受到刺史责备;客居汴州时,遭到县令羞辱。
B.马周才华出众。曾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让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所陈奏章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
D.马周深得皇帝宠信。马周患病期间皇帝亲自探望,寻找地方为他修建宅第,让御厨为他备饭,让御医前去看护,还亲自为他调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②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述怀一首(节选)
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注]此诗是杜甫被俘将近一年后,从长安出逃至凤翔时所作。杜甫被俘前家人寄居在鄜州三川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来抒写战乱年代的忧悲,心情反复折转,感情至为真挚沉痛。
B.开头两句既交代战乱不休、国家残破的大背景,又点明作者与家人长久隔绝的事实。
C.诗人从沦陷的长安脱身逃至凤翔后,寄信询问家人的信息,心中充满了忧念与悲慨。
D.诗人知道鄜州也与其他地方一样遭遇了战祸,家中惨遭杀戮,到了鸡犬不留的地步。
(2)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说此诗写苦情“字字俱堪堕泪”,诗歌是怎样写出苦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填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模拟蜩与学鸠的口吻,展现了它们的目光短浅;用“________”直接表达对二者的嘲讽。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飞往南海时雄奇阔大的气势。
(3)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宋荣子能够做到不在乎外界评价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的“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一般人,则是因为“________”,说明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5)白居易《琵琶行》不仅善于描摹声音,也善于刻画人物。如“________”写出琵琶女面对陌生人时的娇羞;如“________”写出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6)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正在用隐私去换便利。我们牺牲了我们的位置隐私,换来随处可用的导航,让我们在陌生处不再 ;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电话号码和住址,换来一键下单的外卖和快递,节省了购物的时间;我们牺牲了浏览记录,换来了购物App上精准的广告投放,不再需要货比三家……我们试着去理解和接受这一切,毕竟在这个时代,( )。享受了福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一切似乎 。
可是,这个代价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够牺牲的,究竟又有多少?企业在试探人们隐私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实际上,自互联网和大数据兴起之日,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就层出不穷,现下各企业对用户信息的过度采集和滥用也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现在的处境恰如黑暗中的行人,被狗咬了一口已经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这只狗潜藏在黑暗中,我们不知道它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被喂饱,一天不找到它,随时被咬的 就会如影随形。事实上,面对愈演愈烈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各方并非毫无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迎来立法,未来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失理所当然恐惧势必 B.迷茫理所应当恐惧一定
C.迷失理所应当畏惧势必 D.迷茫理所当然畏惧一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据已经不仅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也是公民的个人隐私
B.数据已经不仅是公民的个人隐私,也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C.数据已经不是公民的个人隐私,而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D.数据已经不是重要的公共资源,而是公民的个人隐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企业在试探人们隐私底线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B.在企业试探人们隐私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C.在企业试探人们隐私底线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D.企业试探人们隐私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年重庆新高考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采用“3+1+2”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12 种不同的选择。①________,却可以报考同一大学的同一专业,由于无法绝对平衡不同科目试题的难度,②________。所谓赋分制就是把考生的自选科目卷面成绩进行全省排名,按照等级区间赋予相应等级的分数。原始分经过等级赋分后,考生的该科目全省排名保持不变,③________。 因此,赋分高于或低于卷面分都有可能,它只与考生的考分在全省的位次相关。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冲波而上,不损其鳞;鸟溯风而翔,全用其羽。”(清代 王夫之)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日本 宫崎骏《猫的报恩》)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俄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给同为青年而一度迷茫的李华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奋勇前行。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答案】
C
B
D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A.“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于文无据,文章第三段引用清人王钺的话只能表明他对《颜氏家训》的推崇。B.‘其他家庭不可抄袭“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二段“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信息可知。D.因果倒置,第六段中“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是“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
B.“围绕家训的内涵”说法错误,应是家训的特点。
D.“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说法错误,原文第六段只是说“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家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互补关系。
2.
【答案】
C
D
①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进行“慢直播”。②在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③寻找“慢直播”的价值外溢。
【考点】
科普阅读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
C.“只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题材”分析有误,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可用来“慢直播”,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也可用来直播。
D.“应当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分析错误。根据“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可知,这一判断无依据,因而后面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结合“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3.
【答案】
C
小说塑造出一代青春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展现出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探寻出他们身上深植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记录并歌颂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重重高品质;激励着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
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场景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④多用对话形式,客观呈现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如孟嵋和庄无因的对话,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⑤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汇融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⑥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等。只要列举合适的例子即可。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的优秀品质还是贡献、成就,还是影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叙述技巧。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解答】
C.“从庄无因与孟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认为战事和自己无关”说法错误。庄无因没有嵋投身抗战的积极思想,他认为应该好好读书,可以说他思想不积极,不能说他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
所谓“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的,小说歌颂了青春学子的什么呢?首先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孟嵋和李之薇,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毅然选择投身抗战,你看孟嵋和无因的对话,“‘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这就是以孟嵋为代表的青春学子朴素的思想,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她和之薇只是那个时代万千青年学子的代表,她们身上却体现了一代青春学子的时代风貌。其次,是为她们自己的美好青春立言。小说写孟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为老师江昉缝补衣衫,体现的是她对师长的敬爱;孟嵋与无因的对话,“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写出了她的心声,也是她的青春宣言;写她与家人的谈话“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对家的不舍,对母亲的歉疚,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又青春飞扬的青年形象。因此,小说是为一代青春学子至纯至真至美的青春心声(追求)立言。再次,小说描写了青年学子成长的背景,既有时代背景,也有周围的环境背景。孟嵋的周围,有“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爱国情绪高涨的老师江昉;有深明大义的父母,如父亲弗之“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母亲虽不舍却并不阻止她从军,“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一代青年学子就是在悠远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父辈、师长深沉的家国情怀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小说从侧面揭示了一代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深层原因。小说中孟嵋、李之薇只是无数青年学子的代表,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群像,为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
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内容,这种笔法比较灵活自由,便于书写各类人物的事迹;其次,小说线索明晰,紧紧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的事件来写,通过与之有关的事件和人物,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再次,宗璞以汉赋铺陈的手法,从人物的活动方位的变化入手,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不同的场面,塑造不同的人物。比如,江昉老师讲课的场面,刻画江昉的形象,表现孟嵋等学子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受老师影响等深层背景;与无因的谈话,展现孟嵋的内心世界;回到家里与父母的谈话,表现家庭的影响;李之薇母女的依偎,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又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等。另外,“雪”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背景作用。还有,小说叙述节奏平缓,宗璞擅长以内敛、节制、蕴藉的笔调叙述,将汹涌的情感激流深藏于平静的叙述之中,比如“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孟嵋从军,对这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人物情绪的暗流就在这种含蓄而又内敛的叙述中波涛汹涌,小说显得风轻云淡,草木含情。但正是在这样一种叙事格调中,小说的人物形象一个个从那背景中清晰地凸现出来,稳稳地站立在我们面前。最后,小说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答案】
C
B
B
①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
②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我不这样做。”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幼年丧父成为孤儿。他十分喜爱学习。性格开朗豪迈,看不起他,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客居到密州,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于是心中悲愤不已。住在新丰,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没有什么学问,都是切中时务的,便问常何,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是个忠厚孝义之人,过一段时间还没到。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非常高兴。第二年,马周接受了命令。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马周善于陈述奏章、辩证、深入,处理问题周密。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文采洋溢,没有一字可以增删,能使人忘却疲倦、张仪、贾谊正是这样啊,面有火色,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代理晋王府长史,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品格不够。”唐太宗远征辽东。等到太宗回来,晋升银青光禄大夫,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佐所要寄托依靠的。”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御医前去看护,太子也前去探视,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我不这样做,马周去世。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D
开篇“潼关破”“隔绝久”写出了战乱导致了山河破碎,亲人离散的凄凉境地,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愁;“不知家在否”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对叛军作乱的愤慨之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用矛盾的心理描写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最后一句,“恐作穷独叟”写出了孤苦伶仃的、窘困不堪的生活现状。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婉曲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了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诗人对作乱者的厌恶之情。译文:去年潼关被攻破,妻子和儿子被隔断联系很久。寄书信问三川,不知家是否还在。最近听说一同遭遇祸患,杀戮到了连鸡狗遭殃的地步。反而害怕有消息传来,心里忐忑惶恐。团圆欢聚的日子只在回忆中,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孤孤单单、贫穷潦倒的老头苟活于世了。赏析:本题是节选后的十句话,原文是杜甫逃脱安史叛军拜官后,惊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详叙来历,及得去而又未忍去之故。自“寄书”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说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书了,寄书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象揣测之词。最后八句为末段,由此时的寄书,更想到上一年的寄书,恐妻子尽亡,自己将成一个孤独的人。
【考点】
把握主旨情感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
【解答】
D.曲解文意,错在“诗人知道……家中惨遭杀戮……”这个地方。从“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可知作者并不知道家中的情况,还在写信问,关于老家的信息都是“比闻”,并不确切。而“杀戮到鸡狗”有夸张成分,目的是说明叛军的残忍和无恶不作,但并不一定确指杜甫自己的家,只是说明这种满目疮痍、国破家残的现象是普遍的。总之,是“听闻”并不确切;是泛指战乱危害很广,不一定特指他自己的家。
题干要求回答:诗歌是怎样写出苦情的?请作简要分析。题目叫《述怀》,而开头就是“潼关破”“隔绝久”写出了战乱导致了山河破碎,亲人离散,诗人浓郁的家国之愁溢于言表。“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两句写出了音讯不通,徒增思念和担心之情。“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直接控诉了叛军制造的动乱草菅民命、惨无人道。“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写出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的感受,体现了一种忐忑惶恐的心情,表现了对家人的忧虑、牵挂。最后一句“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团圆欢聚的日子只在回忆中,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孤孤单单、贫穷潦倒的老头苟活于世了。这样写来,让读者同情怜悯,更加深了对叛军作乱的愤懑之情。
答案:(1)D(2)开篇“潼关破”“隔绝久”写出了战乱导致了山河破碎,亲人离散的凄凉境地,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愁;“不知家在否”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对叛军作乱的愤慨之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用矛盾的心理描写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最后一句,“恐作穷独叟”写出了孤苦伶仃的、窘困不堪的生活现状。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婉曲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了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诗人对作乱者的厌恶之情。
译文:
去年潼关被攻破,妻子和儿子被隔断联系很久。寄书信问三川,不知家是否还在。最近听说一同遭遇祸患,杀戮到了连鸡狗遭殃的地步。反而害怕有消息传来,心里忐忑惶恐。团圆欢聚的日子只在回忆中,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孤孤单单、贫穷潦倒的老头苟活于世了。
赏析:
本题是节选后的十句话,原文是杜甫逃脱安史叛军拜官后,惊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详叙来历,及得去而又未忍去之故。自“寄书”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说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书了,寄书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象揣测之词。最后八句为末段,由此时的寄书,更想到上一年的寄书,恐妻子尽亡,自己将成一个孤独的人。
【答案】
奚以之九万果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犹抱琵琶半遮面,梦啼妆泪红阑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答案】
“恐惧”第四处,势必:比较强调客观趋势造成的必然性“个人信息保护已经迎来立法”说明时代在与时俱进,这是“客观趋势造成的必然性”故选A
B
C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选择不同组合的学生,实行赋分制度势在必行,变的是计入高考的分数
【考点】
语境填句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作文(60分)
【答案】
逆境与成材
﹣﹣给李华的一封信
李华同学:
见信好。”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挖掘自己的勇气和巨大潜力,而最终成材。
就成材而言,都是外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古英豪出贫贱,因为顺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不知奋进。而没有志向,又怎么能成材呢,他们饱受磨难,为走出逆境。人没有压力不抬头,一旦二者兼备。这正是顺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备的。
当然,所以不是所有身处顺境的人都不能成材,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立下壮志,又何愁不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
古往今来。像司马迁,蒙受大辱,发愤写完了辉煌巨着﹣﹣《史记》,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个个在困境中长大、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不经过风浪;不经历风雨;不经受磨难。所以,如果你身处顺境,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也不要气馁。正如人说:“苦难是所学校。
祝你学习进步。
与谁同坐轩
2019年8月7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